基于胡广与明代“台阁体”文风之走向与过渡问题的研究
2018-02-11刘文竹
刘文竹
摘要:胡广是明朝早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同时也是明代文学的代表,在台阁体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本文以胡广的文风变化为基础,对明代台阁体从开国文风向馆阁文风转变的内容变化进行分析,并在具体变化动因条件上展开论述,为相关文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风过渡;胡广;台阁体
引言:
台阁体是明代前期产生的文学风格,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将内容停驻在永乐年间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上。然而,即便是在文学形式的发展历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过渡性条件,并非突然显现的内容。因此,必须要对此进行细致的分析。胡广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对明朝初年文风走向,有明显的影响,本文即从胡广身上探索文风发展的过渡性条件。
一、胡广文风变化的内容
明朝对于文化内容十分重视,将诗歌定义为了重要文化建设内容。而在国家政体确定之后,朱棣通过修订《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著作的形式,确定了国家理学治国的基本内容。而由朝廷重臣胡广主持的台阁,正是执行这一政策内容的核心,并在政教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文学风格的变化
文学风格上,明代的诗歌有明显的“宗唐”之风气,希望通过雄壮与华丽的盛世描述,以诗歌的赞美为基础舆论环境,为盛世创造声势。尤其是作为台阁主要管理者的胡广,在文风内容上,更是以唐代李白为标榜,通过对其诗歌遣词与气势的描摹,尽可能的营造雄丽伟岸的意境与情怀。例如,在《采石述怀》的诗文中,描述了与仙人共等峨眉的景象,就是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宗尚。由此,也为文风的转变奠定了基本的文化条件,并在后续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教化的作用,推进了台阁体的形成与发展。
(二)作家地位的改变
经过宋、元经济的发展,明代社会已经逐步适应商品化与市民化的倾向。明代的文人,也有不少出身于市井,在文风创作过程中,难免带有豪野的“山林”之气,并在思想内容上,形成了相对较为自由的文风内容。台阁文风在内容上,受到了永乐至成化年间社会环境的影响,甚至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初具端倪。作家与文风的地位条件,主要受到“台阁”制度的保证,形成与内阁制度之上的台阁制,承接了明显的政治作用,因此,势必会在影响力水平上,受到政治的保护,从而形成更好的发展条件。这种社会地位的转变,也正是引发胡广、“三杨”等台阁领导者文化内容转变的基础[1]。
二、文风过渡的变化动因
(一)际遇条件下的心灵反差
明朝初期,历史的特殊性引发了胡广的特殊际遇条件。通过“三省六部”制度的形成,使胡广在“台阁体”文风形成与建立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兼具馆阁代表与国家上层官僚身份的胡广,由于身份地位的特殊,必然会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并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典型化的特征。由于明朝政治压力较大,且经历了政治格局的变迁,导致胡广在思想与行为上受到了明显的限制,这与其优越的生活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造成了极大的反差。
心理状态的波动,势必会在文学风格上产生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下的胡广,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更多的将诗文中的广阔天地作为了精神上的寄托,通过田园山水的形式,抒发内心的压抑[2]。这一特征,也同样的表现在与胡广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文人中。例如,同为“台阁体”代表的杨士奇,个人际遇与胡广十分相似,由于担任朝廷要职,在行为活动上受到限制,使其交际范围十分有限,仅能从闲暇的诗歌散文中寄托向往。而由于实践内容的缺失,使这种描写更加近似于“空中楼阁”式的向往,在想象与模拟的过程中表现出相对较为清晰的风格。
后世的文学评注中,也常常根据这一特征,将“台阁”与“山林”作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以此描述社会经验与感情体验对于行文内容的影响[3]。然而这两种特征,却同时出现在了以胡广为代表的同时代文人的创作中,在完美融合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文风转向与内容过渡的特点。
在思想意识中,这一时代的文人在创作过程中,将“山林”化的文学内容归类到了“台阁”诗的审美框架下,并将其作为一种典型的盛世心态与闲趣淡雅的内容,表现出自身冲淡平和的心态。
(二)人格条件下的文风反差
除了时代条件与政治环境中对于整体文坛的影响,胡广作为关键的转折点,其自身的人格也是产生文风反差条件的重要内容。经过政治环境的变动,血腥搏杀的政治斗争,胡广形成了谨小慎微的个人性格,并在得到重要政治地位后,其性格特征的表现更加明显。
同时,胡广的为人性格又是十分复杂的,虽抛弃共盟誓约的王艮而失去名节,却也能在廉政爱民的政治行为中表现出了高尚的为官气节。这种相对矛盾的性格,也使胡广在文章风格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愧疚之情,甚至在“生”与“死”的讨论中也倾注了大量的笔墨,不仅在感叹时光飞逝而“未建功名”,同时,也经常鼓舞自己要“老当益壮”。这种内心中的矛盾,与其所处社会地位与政治环境中物质优越与精神空虚下产生的矛盾内容。正是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使胡广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形成了个人的反差与矛盾,从而对其建立的“台阁”文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将“山林”与“台阁”之间的交互性内容更加清晰的展现出来,从而在对后世教化时,催生了行文内容的快速转变。在胡广的影响下,以杨士奇为代表的“三杨”,也正式的踏入了文化政治平台,引领着明代文风变化的后续走向,并使“台阁体”日趋完善,形成系统。
总结:
胡广的个人经历中,经历了新旧政权的更迭,并在新政治环境中得到了较为牢固的社会地位,因此,使其文化思想与文风走向,受到政治条件的保护,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社会的教化,从而引发了明代初期“台阁体”的变化,并为后世文坛的走向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因此,必须将胡广与“台阁体”的发展联系起来,将其在过渡过程中发挥出的关键作用,作出新的历史定位。
参考文献:
[1]葛华灵.台阁体的溯源[J].中国书法,2018 (07):200-201.
[2]师海军.明代“台阁体”流行时间的重新检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6 (05):88-95.
[3]陈文新.明代前期儒学的分化與台阁体、山林诗的分野[J].齐鲁学刊,2015 (04):1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