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佛道二教不同的发展模式

2018-02-11沈伟华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道教发展模式佛教

沈伟华

摘要:从归宗与创派的先后顺序这一角度来观照,佛、道二教的发展模式可谓截然相反:佛教以先归宗后创派为其扩充发展之路径,而道教则以先创派后归宗为其发展之模式。这种不同使得它们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世界里对民间思想世界施加影响的方式亦有所不同,佛教更多的是从精英思想层面向民间思想层面施加影响,而道教在对民间思想世界产生影响的同时,也能从民间思想世界中更为方便地吸收新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佛教;道教;发展模式

从今天我们已经获得的历史经验来回顾传统的佛道二教之发展模式,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的观点,即佛教以先归宗后创派为其扩充发展之路径,而道教则恰恰相反,以先创派后归宗为其发展之模式。

从归宗到创派

中国佛教先归宗后创派的发展模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新兴起的教派,在教义、教理及戒律等方面与中国佛教原有之义理、戒律一脉相承,这是它保持其佛教之身份与性质的关键所在,这亦即是所谓的以归宗为先;第二,新兴起的教派在思想的发展方向上面有其拓展的空间和本宗派自身的特色,从而将佛教之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亦即是所谓的创派在后。中国佛教正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逐渐地融入中土之环境,并不断将佛教事业在中国古代推向一个一个的发展高峰。

新教派能否保持其佛教身份,在于它能否在教义教理上符合佛教之标准。一般而言,判明佛教性质的标准为“三法印”,所谓“法印”亦即标准。“三法印”是用来检验一部经典或者思想是否是佛说、是否是佛法的三个主要标准,其内容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是指世界上所有事物每时每刻均处在不断变化、迁流不息的过程之中,而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状态。至于“诸法无我”,则是“诸行无常”在逻辑推论上的合理引申。从佛教之“缘起论”和“五取蕴”的观点出发,世间万物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构成,但此五种元素却又是依缘而生灭,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这在逻辑上必然会导致对永恒实体的否认,亦即对佛教而言,“神”是不存在的,于是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三法印之“诸法无我”,也就是指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而起。三法印之“涅槃寂静”,是由于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由于不知生死之苦而起惑造业,堕入六道轮回,于是佛说出涅槃大法,示出离生死苦难之法,而得寂灭涅槃,这是佛教的最高境界。

在上述保持佛教之性质的前提之下,中国佛教诸宗派可以说是在各个可能的方向上面对佛教之理论做出了尽可能的扩充和发展。天台宗倡“性具善恶”之心性思想和“止观双修”之修行实践;华严宗以法界缘起来诠释《华严经》,并用“四法界”、“十玄无尽”、“六相圆融”等法门来阐明圆融法界无尽缘起的内容;净土宗以“称名念佛”之修行法门往生西方净土,开凡夫往生之易行道路,从而大兴宗门;禅宗更是将佛性放置于人心,以“即心即佛”之论独步丛林;其它诸如律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等宗派,亦各以其独具特色之理论称盛一时。但这些佛教宗派都是在先归宗的情况之下而后创立宗派并发展兴盛起来的,换句话而言,上述三法印之佛教对世界之“苦”的认识、佛教之缘起理论以及佛教之涅槃圣境,是中国佛教诸宗派所首先共奉之教义教理。这些成功的中国佛教宗派,可以说是先归宗后创派之模式的一种正面诠释。

从创派到归宗

道教之模式则恰与佛教相反,为先创派后归宗。道教的这一模式同样具备两个特征:第一,此处所先创之派,其教义教理之发挥具备极大的自由度;第二,道教以融汇归宗之教派的理论创新来推动道教思想之前进,可视之为归约性的思想发展之路。道教的这种归约性的先创派后归宗的发展模式,决定了新兴的在思想义理上靠近道教的新教派,有可能被道教纳入其正统序列中去。

简单回顾一下道教在中国古代发展壮大的历史事件,我们就能对道教的上述发展模式获得直观性的理解和体会。可以说,道教从其创立之初就一直以这一模式在运作,如五斗米道,其合法身份的取得实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而这正是道教先创派后归宗之模式的首次体现——虽然此时道教因其初起而或可谓尚无其“宗”可言。而隋唐之后所出现的全真教、真大道教、净明道等诸新教派,可视为道教发展历史上的一次转折期,是对传统道教的一种变革。这些新教派兴起之时,在其思想教义中,均引入了大量儒家的思想,但它们最后毕竟都归属了道教,学界亦以“新道教”之名称之。

不唯古代如此,即在当世,道教依然以此模式在不断地发展和扩大,台湾慈惠堂即是一例。慈惠堂本是台湾本土原生的一个民间宗教教派,但是,正是这一民间宗教教派,却被台湾道教吸收为教内之“瑶池派”,这与道教之先创派后归宗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不过,要更为清楚地解释慈惠堂何以能按此模式以民间宗教的身份跻身进入道教团体而获得合法之地位,则有必要对造成道教这一发展模式的原因阐述一二。我以为,原因主要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来探讨:第一,道教本身之教义系统的开放性质,这是具有决定性因素的道教自身之内在原因;第二,道教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影响新兴教派能否顺利正名的外在原因。

关于第一点,我们可以从道教思想内容的构成方面略加申述。道教之思想内容,当以其长生和神仙信仰以及达至长生之炼养方法为其主体,但同时,道教又包含了处士之隐逸、方士之方术,以及符箓醮祭等诸多内容,甚至民间很多巫术也为其所纳。道教思想内容构成上的这一特征,是其教义系统的一种开放性的体现,从而为它以收纳新兴教派来扩大和发展教团组织创造了前提性的条件。

关于第二点,则与道教在中国古代之尴尬处境有关。以“教”而论,道教虽然和佛教一样,始终处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宗法性国家宗教之下位,即均处于在野之位置,但道教在宗教组织和礼仪制度等方面远没有佛教来的发达和完备。而以“学”而论的话,道教之能与佛教和儒学抗衡者,则惟有其所依托之道家学说,然道家学说在整个道教的思想构成之中所占之比重,仅是多种内容之一端而已,故于“学”之一点,道教又复多从佛教和儒家那里处处借取。换句话说,无论是在宗教的层面,还是在思想学说的层面,道教在整个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始终处在国家意识形态、儒学以及佛教的阴影之下,以此之故,道教必须依其特点而有自己的发展壮大之途径,而道教之发生及思想构成本就如上所述,有博杂不羁之性格,由此乃成就了新兴教派归宗道教的可能。

结语

佛、道二教发展模式中在创派和归宗顺序上的先后不同,导致了它们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世界里对“小传统”的影响方式有所不同。佛教秉承先归宗后创派的发展模式,使得它更多的是从精英思想层面向民间思想层面施加影响,而道教先创派后归宗的发展模式,使其在对民间思想世界产生影响的同时,也能从民间思想世界中更为方便地吸收新的思想资源,道教也因此而能更好地沟通精英思想世界和民间思想世界之两端,并同时在这两个思想世界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英时著:《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2]郭武著:《净明忠孝全书研究:以宋、元社会为背景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美·焦大卫、殴大年著,周育民译:《飞鸾:中国民间教派面面观》,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

[4]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5]杨修志.论布莱克对怀疑主义难题的回应——一种建立在语境主义基础上的新摩尔主义[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 (04).

[6]杨修志,高占啟.当代知识论在科学理解问题上的反思[J].科技管理研究.2016 (23).

[7]宋香丽.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多维度诠释[J].河南社会科学.2014 (7).

[8]乔永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

[9]胡华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

[10]孙建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及其独特贡献[J].社会主义研究.2018 (2).

[11]丁徐清.融贯及其限度——太虚唯识思想探微[J].河北学刊.2018 (4).

猜你喜欢

道教发展模式佛教
佛教艺术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道家道教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看中国·在浙江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