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风的力量

2018-02-11吴啸谢思露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章太炎家风

吴啸 谢思露

摘要:以章氏家族为代表的仓前家族文化是余杭地域固有的品质文化和精神,是余杭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章太炎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方式,受其家族家训影响极深。本文将探索章氏家训对章太炎的影响,并探究优良家风家训对个人品质塑造上的影响乃至对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发挥出家风家训家规对个人、社会、国家的积极影响。家风家训的贯彻,不仅仅要靠外部的高标准严要求,也要求着长辈以身作则,才能持续影响着下一代。

关键词:章太炎;家风;章氏家训

一、前言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毛主席曾经这么评价章太炎:“章太炎活了六十多岁,前半生革命正气凛然。尤以主笔《民报》时期所写的文章锋芒锐利,所向披靡,令人神往,不愧为革命的政论家;虽然一度涉及北洋官场,但心在治经、治史,以国学家著称。”[1]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正家风、守家训、重家教的文化传统。家风即一个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稳定的家庭风气、家族风尚,家训家风的语言载体和表现形式。[2]家风家训既是一个民族家族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家族精神的体现,更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浙江余杭一带产生过不少有影响的家族,其中以章氏家族为代表的仓前家族文化原本就是余杭地域固有的品质文化和精神,是余杭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3]章太炎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方式,受其家族家训影响极深,可以这么说,他后来的成就与章氏家训的有利影响是分不开的。

对章太炎的生平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章太炎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方式,受其家族家训影响极深。换言之,章太炎一生能坚守高尚的道德精神,能有流芳后世的文化成就和政治影响,是和他自幼接受的家风家规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余杭章氏的家风家训

据称,余杭仓前镇章氏家族的源流乃是神农氏的苗裔,姜太公的支系后代受封于鄣,以邑为姓,因为为齐国所灭,所以去“邑”字旁(1)为章氏。章氏几经迁徙,后周时章仲彝迁至浙江桐庐,元末明初迁至浙江余杭。[4]经过对章太炎故居的实地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宁静雅致,教化氛围浓厚,家族子弟浸润其中,耳濡目染下,时刻都在环境的熏陶中养育人格品质和精神气韵。

《章氏家训》原文: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儉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亡家两字,曰嫖与贱。败家两字,曰暴与凶。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做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吃紧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非正,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礼懈如痴,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之成业,坏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妻妾为之泣,岂可立于世而名人类乎哉!格言俱在,朝夕诵思。

章太炎手书《家史与家训》中提及“妄自卑贱,足恭谄笑,为人类中最庸下者。吾自受业,亲教师外,未尝拜谒他人门墙。”这条家训,成为了章太炎日后走上革命道路的人生起点。这条传自他父辈的家训,就是希望子女们不可对权势者卑躬屈膝。

章太炎16岁参加童子试,时试题为“论灿烂之大清国”章太炎面对此题,想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软弱无能,任列强瓜分中国,在中国作威作福,这样的清国何“灿烂”之有?于是他挥毫疾书,将满腔积愤凝于笔端,最后呼吁“吾国民众当务之急乃光复中华也”,正是对“足恭谄笑”的最大抨击。

章太炎晚年,外患日亟,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他在讲学时宣讲“行己有耻”,议论时政。蒋介石知道后,让章的金兰兄弟张继出面,劝章说:“大哥当安心讲学,勿议时事。”章太炎听罢十分愤怒,他说:“吾老矣,岂复好摘发阴私以示天下不安?……吾辈往日之业,至今且全堕矣,谁实为之?吾辈安得默尔而息也?”“五年以来,当局恶贯已盈,道路侧目。”其言铿锵,章太炎一生都在坚持那句家训。[5]

《家史与家训》中另一条重要的家训是“精研经训,博通史书,学有成就,乃称名士。”如果说上述那条家训是其革命道路的起点,那么这条家训则是章太炎精研学问的开端。光绪二十三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光绪二十九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光绪三十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光绪三十二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宣统三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民国六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民国二十四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伴随着他的学问精研之路,他的一生都透露着革命的铿锵傲骨。

《家训》中称:“人心炻媚,常不能绝,上者忌功害能,其次以贫贱富贵相较,常生忮心,甚乃闻人丧败喜溢眉宇,幸灾乐祸,祸亦随之至。”因此章太炎《遗嘱》第一条即是:“凡人总以立身为贵,学问尚是其次。不得因富贵而骄矜,因贫困而屈节。其或出洋游学,俱有资本者皆可为之,何足矜异,若因此养成敖诞,非吾子也。入官尤须清慎。若异族入主,务须洁身。”从《家训》到《遗嘱》,可见他本人是恪守这样的准则的。

家风的影响,更多是通过言传和身教。章氏家族历代名人辈出,是为后人的绝佳楷模,历代世系可考,先人的事迹深入骨髓,时刻规范着后人的言行。

三、章氏家风的言传身教

章氏世代为书香门第,尽管在章太炎诞生时,杭嘉湖平原因连年战乱,田野荒芜,但章家凭借上辈留下的遗产和三代高超医术,尚过着比较悠闲的读书人生活。祖父留下的藏书多达5000卷,章太炎“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外祖父朱有虔,父章浚对其进行严格系统的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训练。章太炎异常刻苦,“读书精勤,晨夕无间”,对传统文化广泛涉猎,从而打下了深厚扎实的国学基础。章太炎的学问功底,从其父祖开始就有迹可循,可谓“陋室方寸小,国粹沃原深”。

章太炎的曾祖章均生活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余杭廪贡生(2)。曾任海盐训导,辅佐地方知府,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使得章氏家族内部重学氛围浓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子弟。章均还在仓前开设义塾,方便章氏家族子弟入学就读,对补入县学或考中举人者皆给资奖掖。章均对余杭县城的教育事业有很大贡献,道光八年(1828年),章钧与其侄章锦,主动承担家族之职责,独力捐钱三万缗,在余杭县城创建苕南书院。重视对后人的教育,是使得良好的家风得以传承的关键。

章太炎的祖父章鉴(1801—1863年),号晓湖。章鉴自幼学习经算,稍长,即入县学为附生,按惯例获得国子监生资格。他为人正直平和,不追求仕宦。他拜名儒項梅侣为师,通晓百家学术。以后每日督课子弟讲诵,自己筑春风草庐诵读吟咏。他爱好购书,竟然收藏了宋、元、明刻本达五千卷。这五千卷书,是对章太炎幼年教育的莫大裨益。

章鉴之妻多病,患病后又被医生误治。于是,他不遗余力到处购买古今医家之书研读,因此对医药也十分了解,自周、秦、及唐宋明清各种妙方奇方都能谙诵上口。最初他只是为亲属治病,常能有效。后来也为他人治病,由于家境富裕,时时为贫者治疗而不收报酬。收到诊金时,也只留下一日之用,其余散给族中贫困者。章太炎一生撰写各种医论百余篇,如《章太炎医论》、《医术平议》、《仲氏世医记》、《拟重刻古医书目序》、《劝中医审霍乱之治》等等,便是受其祖父影响。

章太炎之父章濬世居仓前,因太平天国战乱,家势开始衰微。因此更加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冀望能够重振门楣。章太炎手书的15条家训,就是章濬立下的。1890,章父弥留之际,一再叮嘱:“吾家入清已七八世,殁皆用深衣敛,吾虽得职事官,未尝诣吏部,吾即死,不敢违家教,无加清时章服。”

章太炎的反清思想乃至革命思想,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小受到父亲的这些身体力行的教诲,耳濡目染之下,也便养成了其高尚的品行和德操。作为一代文学巨匠鲁迅的老师,他显然也将这些精神传给了他的学生。章氏家训的精神不仅影响了章太炎个人,还继续在章氏后人中传承,章太炎本人鲜明的作风和性格也烙印在他后人的记忆之中。

章太炎的长孙章念驰说道:“他既是革命家又是学问家,终年奔波,忘情事业,甚少顾家。……但是,先祖父在家中的地位却是至高无上的,他的革命经历与道德文章,永远是家中无形的‘家教。尽管我们兄弟姊妹(孙辈)都没有见过他,但我们可以感到他的无处不在。由于我从事他的遗着整理和史迹研究工作,受他影响更深,时时刻刻感受到这种无形的“家教”的作用。”[6]

家风的力量,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的一生。它传承自先辈的高尚品格,也将继续在后人中传下去。

结语

章太炎一生能取得流芳后世的诸多成就,毫无疑问是受到了章氏家训的积极影响。家风家训的这些积极影响,对个人的道德教育、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乃至对民族精神的传承都有极大的作用,是要加以引导、取精去糙并发扬光大的。根据对章太炎生平及其所受教育的经历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优良家风家训传承和发扬的经验。

在家风建设的主旨要求方面,要弘扬家国情怀,虽然章太炎受到了一点排满思想的影响,但是其爱国爱民族的部分依旧是熠熠生辉的。我们要发扬结合时代顺应潮流的家风家训,使家风家训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结合,发挥出家风家训的力量。在家教方面,要注重家庭教育,爱子有道,教子有方。德育为先,是中华传统家教秉持的基本原则,也是教育的基本规律,要贯彻家风家训,不能只靠嘴皮子,还要靠父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习总书记说过,好家风应世代相传[9]。我们要发扬家风家训彰显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价值,深入挖掘家风家训资源,使得家风家训获得更多人的认可。[10]在这一方面,杭州仓前的章氏家族的家风家训,显然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注释:

即右耳旁。左耳旁由“扈”字演化而来,右耳旁由“邑”字演化而来。

廪生,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德中,《毛泽东谈邹容、章太炎、梁启超》[N].人民网,2005-11-16

[2]陈寿灿、于希勇,《浙江家风家训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J].2015 (04)

[3]王永翔,《章太炎与章氏家训》[N].杭州余杭章太炎故居管理所,2018-05-14

[4]胡彦斐,《中国家谱家训族规资料展》[N].余杭晨报,2015-03-31

[5][ISBN 9787530651735]许寿裳,《章太炎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07-01

[6][ISBN 7-80603-253-3]章念驰,《中国名人教子的故事:立身为贵,祖父章太炎的“家训”》,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第19页至第23页

[7]吴潜涛、刘函池,《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主要表征及其当代转换与发展》[A].2018-01-12

[8]殷殷、谢庆良,《现代家风建设与青年发展研究》[N],中国青年研究,2016

[9]习近平,《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N].人民日报,2016-05-11

[10]陈亚丽,《家风家训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于实践路径研究》[A].2017-11-14

猜你喜欢

章太炎家风
章太炎谈“贫穷”
家风家规我来说
家风
章太炎与臭咸蛋
章太炎:帮人不能犯糊涂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尊师的钱玄同
章太炎与臭咸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