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鉴赏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18-02-11杜雪峰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杜雪峰

【摘 要】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不但能够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使诗歌的生命得以延续。我国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不仅陶冶了品诗人的情操,滋养了数代人的性情,同时也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著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诗歌鉴赏教学,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9-0078-02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中,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对于诗歌中字、词、句、篇的注释,并让所有学生从同一角度对诗歌进行品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让学生发现诗歌之美,更加无法培养学生在诗歌方面的创作能力,对于我国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极为不利。为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应该重视诗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品读诗歌时,能够意会“诗心”“诗魂”,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一、品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诗歌的意境是指通过诗人对于客观环境与景象的描述,领略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未写之意,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完美融合。简言之,意境应该是一篇诗歌中情、神、情、理的集中体现。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是一首诗歌的灵魂,一个作品有了意境,才显得高雅,并且被世人传颂。同样的,学生在进行诗歌品读时,只有领略了诗歌的意境,才能意会诗歌的美。

当你对于一首诗歌进行品读时,首先应该根据诗文的表述,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才能感受到诗人在作诗时的心境和氛围。然后,再将自己的感情融入,领悟每一句诗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将思想与文学完美融合。例如,在《枫桥夜泊》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先为学生创设情境,为学生描述写作的背景,为学生描绘一个画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张继漂泊他乡,在寂静的深夜里,他站在船头,看着月亮慢慢落下。江面上,渔火若隐若现,就像闪烁的星光。远处飘来乌鸦的啼交声,以及寺庙中的钟声。”通过对于场景的描述,学生便能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凄凉处境,在读诗的过程中,便能更好地体会诗人当时的凄凉、寂寥以及满怀愁绪,感受诗人每一句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无奈。

同时,读诗时还要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与表达技巧,从诗文中感受画面之外的情感,赏析诗文本身的美。每一首成功的诗作都是来自于诗人对于文字进行严谨的推敲、对于布局结构进行巧妙地设计以及对于修辞手法的选用,最终才形成了匠心独运的诗歌,被后人传颂。因此,每一篇能够流传下来的诗作都是精美的作品,值得我们去剖析鉴赏。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为例,诗人一句“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表现了对于名山仙境、大好山河的向往,而又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权贵的蔑视,在整篇诗歌,作者通过寄情于山水,对于权贵势力进行批判。从梦境入手,却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通过“虚”与“实”的结合,诉说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只有读懂了诗文独特的表现手法,才能发现诗歌的真谛。

只有以“境”见“意”,才能从看似描写景观的诗歌中,读懂诗人未直接表达出来的心境,并能学到诗人“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通过品赏诗歌的意境,学生的鉴赏能力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感悟诗歌的中心,提升学生的鉴赏品质

感悟诗歌的中心思想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要求,只有感悟到了诗歌的中心思想,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古人云,此中有真情,此中有真意,在对于诗歌进行品读时,只有细雕慢琢,方可寻到诗歌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去寻找诗歌的“诗心”,领悟诗歌的真谛。只有体会了诗歌的真情实意,才能提升自己的鉴赏品质。

首先,应该了解诗歌的创作时代背景,才能站在诗人的角度去体会诗人的感受。以《登幽州台歌》一课为例,该诗文为陈子昂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所作,当时正处孙万荣、李进忠叛乱,武则天派遣武攸宜出征平息叛乱,作为参谋的陈子昂随之出征。然而武攸宜是个刚愎自用之人,不听陈子昂建议,导致第二年兵败,陈子昂再次进谏,请求出兵击敌却屡遭拒绝,并且反被降职。在如此郁闷情绪之下,陈子昂作了《登幽州台歌》一文,诗文苍劲有力、富有感染力,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愁绪。

其次,要了解诗人的情感动机,了解诗人的经历,分析诗人在怎样的情感状态下进行诗歌的创作,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心境,领会诗人当时的感受,寻到“诗心”。以《登高》一诗为例,诗人在前半部分主要描述的是登高时所看到的凄凉景观,后半部分主要描述自己“年老多病独登台”的苦闷心情,如果没有了解诗人的经历,学生在读诗时就很难理解诗人寄托在“凄凉景观”中的愁绪,也不知道诗人为何所困。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花了较多时间向学生介绍诗人的毕生经历,以及诗人创作时的处境,在学生了解了诗人的背景之后,再让学生对于诗歌进行拼读,如此一来,学生很容易就品出了诗人在文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悲哀之情。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捕获诗歌的“诗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品质,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三、寻找诗歌的灵魂,延续诗歌的生命

每一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宗旨以及价值所向,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去寻找诗歌的“灵魂”,才能领会到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操以及审美情趣,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加强自身品格修养,将诗歌中的精神文化进行传承,延续诗歌的生命。

第一,教师应该善于为学生塑造诗歌中主人公的形象。一般诗歌中的主人公形象分为两类,一是诗人自身形象,二是诗歌中诗人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捕捉诗歌的灵魂。以《浪淘沙令》一课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先对于诗人李煜的个人形象进行分析,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从一国之君变成了牢中之囚,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内心的痛苦无以言表。在诗文中,以“罗衾不耐五更寒”描述了自己目前的惨状,表达了他极大的心理落差,“独自莫凭栏”也表达了他思念故土的心情。同时,通过将梦境与现实的对比,突显出现状的悲凉。学生了解了这一人物形象之后再对诗歌进行品读,就能够更容易找到“诗魂”,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无奈之情。

第二,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与“志”,提炼诗歌的精髓。很多诗歌中,都包含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以及道德情感的沉淀,只有反复咀嚼、细心品味,才能从诗文中发现“诗魂”。例如,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被世人广为传颂,堪称经典,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以及国家命运的感叹,以及“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值得学生反复诵读。另外,屈原的《离骚》也表达了自己诚挚的爱国之心,时刻担忧着祖国的存亡,尤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更体现了诗人百折不挠、誓死追求真理的坚强品质。古诗文中有太多类似的诗句,只有细细品读,才能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坚强品质,体会到诗歌的“灵魂”。

寻找诗歌的灵魂,即在对于诗歌“文学美”进行欣赏的基础上,去探索诗人在诗文中所表达的或刚烈,或阴柔,或愤恨,或悲壮的情感,体会诗人的远大志向与爱国情怀,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总之,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教师应该致力于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发现诗歌问题本身的美,更要从诗歌中领悟“诗心”,寻找“诗魂”,体会诗人高尚的情怀,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编辑:张 婕)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