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竹

2018-02-11

海外星云 2018年3期
关键词:竹子

“丝路行”

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我们会在新栏目“丝路行”中为读者带来沿路国家和地区最美的人文景色。

漫漫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之道,友好往来的友谊之路,融合东西方文明的文化之路。竹子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象征,探寻丝绸之路上的竹元素,无疑对弘扬中国竹文化,发展竹产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筇竹杖”开启陆上丝路

讲到丝绸之路,必提张骞。他“凿空”西域,但是,谁能想到,正是“筇竹杖”启迪了张骞。翻开《史记》,张骞曰:“巨在大夏时,见筇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大夏亲见蜀布和筇竹杖,并知其来自身毒。由此推测身毒在中国西南边境和缅、印地区,并可由此通大夏。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从此“凿空”。

张骞发现筇竹杖极其偶然,但是以筇竹杖为代表的中国竹文化却是必然的。秦汉,在中国竹产业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它以青铜器为工具,以竹编、竹简和竹管广泛应用为标志,竹子作为一个独立的支柱产业登上历史舞台。杖,又称“扶老”“手杖”,俗称“拐杖”。《山海经》载:“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龟山……多扶竹。”郭璞《注》:“筇竹也,高节实中,中杖也,名之扶老竹。”早在先秦时期,筇竹就列入了神木的范围。筇竹杖作为一种产于蜀地的名贵手工艺制品,在秦汉时期远销到南亚印度和中亚的阿富汗、伊朗等国也是理所当然的。

“竹筏”开启海上丝路

1996年7月23日,中韩两国漂流探险从浙江舟山起航,采用最原始的竹筏,长7米,前宽3.5米,后宽4.5米,呈梯形,筏底两层,桅杆高8米。此后,中韩日又相继进行了两次探险,先后到达石岛、仁川港和韩国本土。证明了史前时代凭借竹筏,从浙东沿海出发与东邻诸国进行海上交往的可能性。学术界认为,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最早走向海洋的文明,舟山是河姆渡文化的重要分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另据专家考证,竹子是河姆渡人首选的做筏材料,制作简捷便利,用几根竹子就能扎一只简易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存工具。

        芦笙是少数民族群众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图为贵州黄平苗族群众盛装吹奏芦笙庆祝传统节日

《拾遗记》称:“轩黄帝乘桴以造舟出。则是为舟前第乘桴以济矣。筏即桴也。盖其事出黄帝之前,今竹木之排谓筏,是也。”古人在长期的水运生涯中逐步发现,用空心竹子做的筏较之用实心木做的筏浮力大,吃水淺,而且形体较小、运转灵活,可“随波逐流”。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论及中国古代航行时说:“这首先是从竹子开始的,当时就发现竹木浮力对于建造船只是很有用的。作为中国南方和印度支那沿海以及中国台湾特色的竹筏,历史悠远,3000年来一直对于渔业和贸易是很重要的。”“典型的中国船(帆船),它似乎是从原先以竹筏为基础的长方形箱的形式发展而来的。”

“符节”铸就中华气节

气节,指人的志气和节操,是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从弱到强、衰而复兴的灵魂和脊梁。它的定型与丝绸之路上的竹有着不解之缘。

张骞对筇竹有着特殊的情感。筇竹的最大特点就是“高节”。张骞出使西域,为匈奴所得,“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史记》)。节,本源为竹节。《说文解字》中记载:“节,竹约也。”段玉裁注释说“节”,是指符节,是用竹木制成的杖形物品,作为古代的一种身份凭证。符,形声。从竹,付声。《说文解字》中说:“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按,有铜虎符,竹使符。”节在外交上用来作为国家的象征,使者的信用物,使者视使节高于自己的生命。早期的节是由自然的竹节做成,一分为二,是为“剖竹”,以作信用凭证。

苏武,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公元前100年,出使匈奴的苏武被单于扣压,流放到贝加尔湖边放羊。在这里,唯一与苏武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竹制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牦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而苏武回家的决心,对祖国的衷心从未改变。

司马迁,因作《史记》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在中国竹文化史上,司马迁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秦地有鄠杜竹林”“渭川千亩竹”的记载就出自《史记》,张骞通西域和苏武牧羊的典故也同样出自《史记》。但是,司马迁对中国竹文化最大的贡献,无疑是综合先秦诸子关于“节”的内涵,把上古关于“气”和“节”两个概念融汇成一个“气节”的概念,赋予它更加深邃的精神内涵。在《史记·汲郑列传》中,司马迁给予汲黯“任气节”的褒语。由汲黯的为人,我们可理解司马迁创造“气节”一词的最初含意。

“竹林”“紫竹”交相辉映

贞观元年,25岁的玄奘沿着丝绸之路赴天竺徒步游学。吴承恩在《大唐西域记》基础上,成就了《西游记》。据统计,《西游记》全书100回中共有55回都出现了竹,183处涉及竹子。

拂云叟为竹怪,第64回有5首咏竹诗赋,是唐僧与竹、松、柏、桧、杏等藤精树怪谈经论法时,拂云叟的对白。第一首是拂云叟的自我介绍,道出了竹子的优秀品质和深邃的文化内涵;第二首是赋,前几句是竹子的品质,后几句隐含了竹子的玄机,耐人寻味;第三首道出了竹文化悠久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第四首道出了竹子虚心有节的君子品格;第五首巧用有关竹子的人文典故,虽每句未见一个竹字,却每句都在写竹。

“紫竹林里观自在”是《西游记》写竹最多彩的,共有8回写到“紫竹林”。如称赞观音菩萨是“兰心欣紫竹”;观音胜境是“紫竹林中啼孔雀”;当孙悟空来到紫竹林拜见观音时,菩萨却“自入竹林里观玩”,“盘坐衬残箬……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最后,织了个紫竹篮儿,用于擒拿通天河妖怪。现今,普陀山还保留着“紫竹林”“紫竹林观音”“竹林大士”等景观。竹林精舍与邸园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的两大精舍,还是佛陀初传佛教的圣地。佛教的引进并中国化,是“丝绸之路”最大的文化交流硕果之一。

竹管火器走向世界

我国最早的管形火器,是李约瑟在敦煌的一幅降魔变绢画上发现的,约为公元950年。公元11~15世纪是中国古代各种火器大发展的时代,有燃烧、爆炸、管状和火箭四大类,均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大约在公元14世纪经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而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得到火药和火器后,开始用金属制造发射筒。

霹雳火球、毒药喷筒和神火飞鸦是各有特色的燃烧类火器,《武备志》中均有记载。霹雳火球以直径1.5寸、两三节长的干竹竿为轴制成,毒药喷筒是用一根直径二寸、长五尺多的圆竹筒制成,筒下安装约五尺长的竹柄,神火飞鸦是用竹篾编成,外形如乌鸦。

长竹竿火枪是最早的管状类火器。《宋史·兵志》记载,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点火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恩格斯说,在中国古代其他史料中,记载着用竹筒发射的燃烧性火器以及类似炸弹的火器。

“火箭”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明帝记》经引《魏略》。火药鞭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热气流的喷射力发射的火箭雏形。据《武备志》记载,削劲竹为鞭箭长六尺,前端装有能刺伤人的铁箭,将火药五两制成之小药球穿过箭镞下方之箭身,于箭上,药球上并装置引线,使人点火引燃引线即可射出。飞空击贼震天雷炮,为明代的单级有翼火箭,《武备志》记载它用竹篾编造,中间装有一火药筒,其余部分装满火药,两旁各安风翅一扇。火弩流星箭,是用发射装置发射的明代多发火箭,《武备志》记载:“箭用竹筒长2.5尺,柄长二尺,铁箍3道,筒内箭长二尺,共10矢。”火龙出水是世界上最早的远程二级大箭,明《火龙经》记载它用一根长约五尺的毛竹制成一个龙腹式的竹筒,刮去竹节削薄筒身,两端安木雕的龙头龙尾。头尾下部各装半斤重的起飞小火箭两条,龙口内亦安火箭数支,用药线连接起来。飞空砂筒是一种能自动返回的火,《武备志》记载,它“用薄竹片为身。外起火二筒,交口颠倒缚之”,“用大毛竹作溜子,照敌放去,刺彼篷上”。“溜子”,就是燃放飞空砂筒时所用的一种竹制发射器。

风筝蜻蜓飞出精彩

风筝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纸或绢,系着长线,利用风势放飞天空。古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中国风筝约10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13世纪,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促进了与世界各国的交往,特别是对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质上,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的飞机很相似。美国国家博物馆牌子上醒目地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还把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公元前500年,中国古人从蜻蜓飞翔的观察中得到启示,制成了会飞的竹蜻蜓。其外形呈T字形,横的一片像螺旋桨,当中有一个小孔,其中插一根笔直的竹棍子,用两手搓转这一根竹棍子,竹蜻蜓便会旋转飞上天。公元17世纪,苏州巧匠徐正明造出过一架飞行器,它有一个竹蜻蜓一样的螺旋桨,飞离地面一尺多高。风筝何时传入欧洲不详,但在欧洲一幅1463年的圣母圣子像中出现了竹蜻蜓形象。“航空之父”乔治·凯利一辈子都对竹蜻蜓着迷。他的第一项航空研究就是在1796年仿制和改造了“竹蜻蜓”,并由此悟出螺旋桨的一些工作原理。第一架飞机的发明人莱特兄弟,他们小的时候都十分喜歡仿制和放飞竹蜻蜓,并由此发明了飞机。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又根据“竹蜻蜓”的形状和原理发明了直升机的螺旋桨。

竹筷灯笼尽显中华文明

2015年1月24日,约二万个纸制红灯笼将比利时东部小城特镇装饰一新,充满浓郁的中国风情。让人惊讶的是,小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悬挂起了灯笼。大约在欧洲中世纪,灯笼经过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又传入欧洲列国。如今,中餐馆遍布世界各地,其门前多挂有大红灯笼。灯笼是一种笼状的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竹篾制骨架,蒙以纸或纱类透明物,内燃灯烛。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以后这种佛教礼仪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唐开元年间,人们扎结花灯,以此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2015年12月15日,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夜访乌镇,走进了一家筷子专卖店。习近平向梅德韦杰夫介绍了中国筷子,而梅德韦杰夫说:“很多俄罗斯人都会用筷子。”《说文解字》中记载:箸,从竹者声。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1973年出土的3000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双竹箸,长17厘米,直径0.3厘米。物理学家李政道对筷子评价很高:“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最早将筷子介绍到欧洲的,据说是意大利人利玛窦。他在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描绘了筷子的文化和用法。如今,竹筷和灯笼一样,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竹制乐器东西方融合

“文姬归汉”后,根据匈奴乐器胡笳的特点,将汉、胡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作了流传于世的《胡笳十八拍》。胡笳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胡人卷芦叶为笳,吹以作乐,后以竹为管。

笙是丝绸之路沿线的石窟壁画中常见的乐器。“娲皇遗音寄玉笙,双成传得何凄清”(唐·王毂《吹笙引》)。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都传说女娲来到峨嵋山下采集了绿色竹管,又到昆仑山巅摘下了金色葫芦,并把天宫中彩色音符装进竹管,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笙就这样诞生了。笙最早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1777年法国传教士阿米奥又将笙传到欧洲。1780年,侨居俄国的丹麦管风琴制造家柯斯尼克,仿照笙的簧片原理制造出管风琴的簧片拉手。以后,笙又促进了其他自由簧乐器的产生。1810年,法国乐器制造家格列尼叶制成了风琴。1821年,德国布希曼发明了口琴,次年又发明了手风琴。

“更吹羌笛关山月”“羌笛何须怨杨柳”,唐代王昌龄和王之涣的诗句可谓千古绝唱。羌笛为竹制,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王其书考证认为,羌笛作为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羌人的迁徙而传遍神州大地。拉巴布、筚朗布浪等数十种竖吹单竹簧类,筚笋、列兹匹篥等数十种竖吹边棱发音乐器,都脱离不了古羌笛的基本形制。筚与篥是羌语,也是不少民族对羌笛类乐器的共同称谓。

明朝,桑图尔琴由波斯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改造,渐渐演化成为中国扬琴。著名扬琴演奏家项祖华认为,乐器名称从外来的“洋琴”改称“扬琴”,击弦工具从西方的“琴槌”改用“琴竹”,这两个“一字之变”,正是这件击弦乐器民族化、特性化,传衍质变的重要标志。从制作材料方面看,竹质琴竹具有中国扬琴击弦乐器的特色性、民族性,更关键的是琴竹本身具有的“弹性”,是区别于国外扬琴击弦乐器的重要标志。

编织竹工艺品

河西走廊“竹迹”遍布

《穆天子传》是周穆王西征的传记,其中有两段记载与竹林有关:“天子西征,至于玄池。天子三日休于玄池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是曰乐池。天子乃树之竹,是曰竹林。”另一篇叫《黄竹歌》,说的是穆天子去黄竹打猎,遇阴雨大风,路有冻人,于是作《黄竹歌》以哀民,劝百官当爱民如子。多数学者研究认为,瑶池即今天的天山天池,玄池即在河西走廊。

在这条文化长廊上,蕴藏着大量有关竹的文物宝藏。除了甘肃汉简外,发掘出土竹制品的重要遗址有:敦煌马圈湾出土简牍1217枚,毛笔一件,竹制。敦煌悬泉置出土简犊3.5万余枚,毛笔四支,杆竹质,笔杆上刻有“张氏”二字,以及竹木漆器、筷子等。武威磨咀子六号墓出土了九篇《仪礼》竹木简,18号墓出土了“王杖十简”等以竹为材质的各种文物。甘肃省博物馆所藏的唐代纸本写经《大般涅槃经》等经典中,要么裹衬着细长的竹片,要么有竹制的天杆。

敦煌壁画竹影浮动

探究敦煌壁画里的竹子,可以惊奇地发现,竹子形象保存之早、跨时之长、内容之丰,实属罕见。首先是佛祖背景之竹。隋末唐初401窟竹画位于北壁东侧供养菩萨之后,全用石绿画出,竹竿呈下粗渐细结构,未画节,竹叶直接附着竹竿,左右互出,羽毛状,顶部略向左右弯曲,极具装饰性,但竹的形象刻画不真实。敦煌莫高窟初唐第322窟北壁净土变中,有六株青竹。竹画在西方净土主尊阿弥陀佛的两侧,每侧三株。竹竿修长,节旁丛生竹枝,枝上竹叶茂盛。322窟东壁门上的说法图中,画有竹八株。竹画在佛、菩萨、弟子的身后。竹枝柔劲,竹叶尖细茂密交叉。浓密的枝叶或下垂,或上扬,但多为垂头式。其次是佛经变相之竹。第209窟、220窟、338窟、401窟、217窟、103窟和99窟等,在菩萨、药师、文殊、弥勒、维摩诘等经变中,或在身后或在两侧,都有绿竹数株。竹子刻画精细,大都竿部嫩绿,节节分明,下密上疏;竹叶或互生或簇生于枝竿,尖叶,姿态多样,多用墨绿双勾。第三是竹马游戏之竹。第九窟画了一个身穿红色花袍、内着襕裤、足蹬平头履的小顽童,一条弯弯的竹竿放在胯下,其左手握“竹马”,右手拿着一根带竹叶的竹梢,作为赶马之鞭。敦煌佛爷庙湾36号墓中也发现了一幅彩绘母子嬉戏竹马的砖画。一名儿童胯下夹着一根弯弯的竹竿,竹梢拖地,右手扶着竹马,高兴地转过头来望着母亲。

苏州最古老园林——沧浪亭竹林

丝路竹简诉说文明

1900年3月28日,一个戏剧性的情节,瑞典人斯文·赫定意外地发现了楼兰古城。1901年3月3日,斯文·赫定专程来到这片神秘遗迹,使得12枚汉文木简重见天日。简牍,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开辟了简牍出土、整理和研究的新纪元。此后,先后30余次,敦煌、张掖、酒泉、玉门、武威、居延、天水、甘谷等地共出土秦汉、魏晋、唐宋竹木简牍、帛书、纸文书等6.1万余枚(件),占全国出土汉简的82%以上,达六万多枚,震撼学界的有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武威医简、武威王杖诏书令、敦煌悬泉汉简、甘谷汉简、天水秦简、玉门汉简等。

放马滩,又名牧马滩,发掘墓葬14座,其中秦墓13座,汉墓一座,共出土文物400余件,主要有战国秦木板地图、竹简、木板画等重要文物。1号秦墓出土460枚竹简,大多数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简上原有上中下三道编绳,上下端各空出1厘米为天地头。简文都以古隶体书写在篾黄面,最多者每简43字,一般在25~40字之间。与竹简同出的还有算筹21枚,用竹条削成圆棒状。1号、4号和14号墓都出土了竹席,铺于棺底;1号和14号墓出土毛笔及笔套共四件,笔套用两根竹管粘连而成,呈双筒套,每根竹管中间开口镂空,同时可插入两支笔。

竹,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与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中国“竹子文明”的国度也是名副其实。(摘自中国林业新闻网)(编辑/莱西)

猜你喜欢

竹子
竹如国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为什么竹子是空心的?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抱竹子的大熊猫
大熊猫吃竹子
熊猫找竹子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竹子和树聊天(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