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谈起

2018-02-11陈泰山

共产党员·下 2017年9期
关键词:圣贤立志王阳明

陈泰山

王守仁,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后世称他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王阳明由于长年在外为官,家书成为他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他给兄弟、子侄们写了大量的书信,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后代及整个家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其中《示宪儿》是他写给儿子王正宪的三字诗,堪称他家训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诵。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这首《示宪儿》写于1518年,当时,王阳明正在赣南山区平息山民暴乱,因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入夏,他在赣州的巡抚衙门接待从余姚家乡来看望他的叔叔王德声,留住了一段时间。当叔叔准备回家乡时,他考虑到儿子王正宪已近11岁,正是迫切需要教育之时,而自己不能当面教诲,于是便写了这则《示宪儿》让叔叔带给儿子。他希望家人对儿子严加教育,读书学礼,将儿子培养成为一个品行端正的人。这则《示宪儿》,三字一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其核心是致良知教育,他主张孩子要从小就施以正确的教育,他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王阳明强调勤读书。他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对读书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读书既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要呼唤内心的良知,激发自身内心固有的善意和智慧,让知识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即“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他心学的主旨。他要儿子勤读书,做好人。

王阳明强调要立志。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立志,把立志当作成功的第一步。王阳明更是延续了前人的认识,他认为,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立志。他曾对弟子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无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他要儿子立志,就是要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义、志于成圣贤。

王阳明强调要学做人、做好人。他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告诉儿子如何修身、养性、处世、为人。他以忠孝仁礼清俭教育子弟,叮嘱他们以仁礼存心,以孝悌为本,以圣贤自期,清静俭朴以自守,谦虚卑下以待人。他用了一个比喻,说人的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就会受到影響。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至烂掉。他告诫子侄要慎交友,远凶人,近良士。他在一封给侄子王正思的家书中说,我自幼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以至现在人到中年,未有所成。你们应该以我的过去为鉴,及时勉力,不要在他日有所后悔。过去人们常说,“脱去凡近,以游高明”,你们要时常以这句话警勉自己。

王阳明一生坎坷,早年刚入仕途不久,即因忠谏被奸臣陷害,百难备尝,九死一生。壮年以书生而揽军务立下大功,又因其功遭邪臣谗毁,身家性命,危如累卵。晚年负责总督两广、江西、湖广军务,积劳成疾,最终客死他乡。他的一生始终保持内心的强大,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王阳明以强大的内心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成为圣贤。

王阳明在晚年提出了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总结并流传于后世。

猜你喜欢

圣贤立志王阳明
汉字故事之圣贤的寂寞
立志乡村振兴的筑梦人
姚立志绘画作品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境随心转是圣贤
苏梦飞
修身
喝茶聊天聊“圣贤”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