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组入户”助推脱贫攻坚
2018-02-11李天祥李大莉
李天祥 李大莉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是最现实的梦想。2016年10月以来,建平县紧紧抓住这个要领,建立了乡村干部“包组入户”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乡镇干部、村“两委”干部根据能力特长,结合村民组及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分别至少联系1个党员服务站,每个党员服务站服务范围辐射村民组内所有住户,实现乡村干部、村民组、党员服务站、农户的全覆盖,改变了机关干部“包村不包组、包户不深入”的传统做法,变“蜻蜓点水”式包扶为“保姆”式包扶,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着力推动农村发展、基层稳固、同步小康。
建强一个班子 筑牢一座“桥头堡”
“镇党委书记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牢记党的宗旨为主题,结合镇、村的实际和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生动且有意义的党课,受益匪浅。驻村干部每月都到村指导党建工作、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现在‘三会一课开展得越来越规范了,村里建了大型冷藏室为集体经济带来了收入,我们五间房村老百姓生活会越来越幸福!”说到“包组入户”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五间房村党总支书记温玉红侃侃而谈。
脱贫攻坚重点在农村,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于有一个好书记、有一个好班子。“包组入户”的过程,就是锤炼班子、凝聚党员、壮大队伍的过程,包村包组干部按照县委“企业选任、内部培养、结对帮带、上级选派、外聘回引、跨村任职、竞争选拔”7项选人措施,配合乡镇党委工作,选优配强了村党组织书记,全县“能人型”村书记达到100%,村党组织书记拥有致富产业的占村党组织书记的56%。在村部“提质工程”建设上,全县26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平均面积达到362平方米。紧密结合县委的总体部署,指导村“两委”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走出去参观、技能培训等方式方法,提高村“两委”班子和广大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先后培育了“东丰泰”果蔬专业合作社、凤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3个辐射带动型“一乡镇一党建示范社”建设的典型,带动贫困户走上致富路,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如今,在由30岁的共产党员李凤雷于2014年7月创立的凤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内,150亩3000延长米的蔬菜暖棚产业园、500亩的杂粮生产基地、20亩的裸地蔬菜生产基地等到处呈现出一派红火的生产场面。该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模式,依托蔬菜暖棚产业园,带动11户社员(含2户贫困户),年可生产蔬菜200万斤,赢利120余万元,每户年均增收11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建立杂粮生产基地,实行选种、种植、管理、销售、分红“五统一”的管理方式,为74户社员(含7户贫困户)提供亩产700斤的保底产量,比正常亩产高出200斤,预计每亩可增收500元,每户年均增收5000元;依托裸地蔬菜生产基地,将每年6万元利润全部用于全村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4名贫困人口兜底基金,确保每户年均收入2700余元。此外,合作社优先雇用贫困人口到蔬菜大棚、杂粮基地和裸地蔬菜基地就业,每年可为6个贫困人口每人增收2万余元。
选准一条路子 致富一方百姓
“‘百名干部进村入户与我们结亲结缘,通过实地走访发现了我村辖区野生万亩丁香花的资源,谋划了开发旅游项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并且付诸行动,修建了通往旅游区的3.3公里观光道路,村民们真的对党感激不尽……”喀喇沁镇大营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小燕谈到今春丁香花满山,旅游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带来的创收感慨不已。
各乡(镇、场、街)包村组干部坚持实地走访调研,在吃透村情、找准症结、认清优势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群众自愿原则,帮助村、组、户理清发展思路、制订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富民产业、发展公益事业,结合地域特色打造品牌,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逐步形成组有特色、村有产业、乡有品牌,涌现出了一批喀喇沁镇洼子店村、富山街道王福店村等商贸型集体经济典型,小塘镇道虎沟村、烧锅营子乡石匠沟村、万寿街道小平房村等旅游型集体经济典型,八家农场八家分场、沙海镇杜镇村等文化型集体经济典型,榆树林子镇东街村、朱碌科镇朱碌科村等产业型集体经济典型,呈現了产业与项目百舸争流、活力迸发的发展局面。
今年,立足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强化产业引领,各乡(镇、场、街)本着“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并综合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少和基础条件,整合各类扶贫资金,采取“乡村党组织+扶贫产业园+贫困户”的形式,在地理条件适合、辐射带动明显的地方,分别建立扶贫产业园,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在扶贫园的收益分配上,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产业园所得收益按2∶3∶5比例进行分配,其中20%用于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30%分给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和偶遇天灾人祸突然返贫的贫困户,50%用于回收投资;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吸纳其直接经营、入股分红或到产业园务工等方式,带动增收致富。目前,全县31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乡(镇、场、街)共建立扶贫产业园45个,带动贫困人口4225户10125人。比如,热水农场投资150万元建设的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占地2445亩,预计每年收入40万元,带动全场159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515元。
办成一批实事 帮扶一批困难家庭
“帮助承包土地,种植大葱50余亩,帮助办理小额贷款5万元”;“目前,已帮助办理妇联信贷小额贷款5万元,种植大葱长势良好,李新病情好转,脱贫有了希望”……一沓沓民情信息档案、一册册农户通信录、一张张服务承诺书、一本本入户工作日志,详细记录着包村组乡镇领导和村干部姓名、贫困户基本情况、利益诉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方案等30个方面的信息。
“包组入户”干部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立足群众需要,摸清乡(镇、场、街)、村自己的“家底”,因地制宜研究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逐家逐户深入调研,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为每户贫困户建档立卡。他们帮助村组积极争取帮扶单位和相关部门专项资金和项目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困难党员,对因大病、重残、年老体弱、重大变故、天灾人祸等原因造成的特困家庭,千方百计地在资金、技术、信息、医疗等方面给予帮扶救助,让这部分群体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看到了希望、增强了生活信心。同时,各乡镇利用设置在村组的2620个党员服务站,力所能及地为困难群众提供信息、就业、农产品销售等服务,积极为农民群众代办户口迁移、建房审批、涉农补贴等事项。目前,“包组入户”共为群众解决实事6023件次;2016年全县顺利完成了30个贫困村摘帽、10740贫困人口的销号工作;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一处,解决了3572人的饮水问题;完成高效农业节水灌溉工程面积5.06万亩,实施高效农业节水灌溉工程面积9.16万亩;新建村级水泥路36条117公里;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24个,逐步改善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包组入户”重心下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包组入户”活动启动以来,一个个思路清晰的帮扶方案、一条条具体有力的惠民举措、一项项加紧实施的重点工程、一户户实施致富项目的贫困群众……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政策不“走在路上”,服务不“停在嘴上”,实惠真正地“落在身上”。以强化党建引领作为根本保证,动员组织乡村干部“包组入户”联系服务群众,以组织优势聚焦脱贫攻坚,凝聚扶贫合力、激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头堡”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排头兵”作用,建平,正在推进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相融互动中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