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优秀文化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2018-02-11刘妍良乔春梅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民族政治

刘妍良 乔春梅

(1.西北政法大学 民商法学院,陕西·西安 710122;2.延安大学 西安创新学院,陕西·西安 710122)

我国民族地区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载体,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平台。但是由于民族高校办学条件相对比较艰苦,大部分处在偏远、经济落后的地区,学生民族成份比较复杂,并且受民族志习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观念具有很大的差异,这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创新运用传统优秀文化,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增强各民族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各族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升民族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培育其民族精神。

一、传统优秀文化丰富的内涵

传统优秀文化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传承历程,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精神追去和价值导向内容,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形成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优秀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需要我们时代传承下去。在社会交往层面上,我国各族人民反对铺张浪费、欺瞒诈骗,倡导扶弱济贫、惩恶扬善,崇尚重礼讲信、诚实守信,多爱好与人为善、交友,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个人价值追求上,传统优秀文化中有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有不畏艰苦、自力更生的劳动品质;有忠君孝亲、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有民族团结、崇尚统一的爱国传统。在国家治理层面上,崇尚和谐文明、经济发展的发展理念,倡导吐故纳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注重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敬业和谐等思想和观念。同时,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通过相互交流,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渗透、影响、借鉴,不但丰富而来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还形成了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公认价值追求,也保持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1]

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具有本民族共同的文化,形成了稳定的人民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特征作为各民族成员的精神内核紧密维系着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在各民族血脉中带带相传、经久不衰,熔铸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优秀文化。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着许多伦理思想,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各民族人民。虽然在风俗习惯上,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传统文化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它对构架和民族具有强烈的文化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使得各民族成员时刻谨记对国家、民族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了血浓于水的共同情感,是一种炙热而又浓烈的民族感情,激励着各族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努力奋斗、顽强拼搏,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二、传统优秀文化与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首先,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传承和保护传统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能够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能够使传统优秀文化发挥引领个人价值追求、弘扬中国力量、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导向作用,注重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对于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抵御少数民族地区不良文化渗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发展指明方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优秀文化要想发展,必须要根据现实的需要,在现时的社会存在条件下,有意识地扬弃、创造性转换,才能转化为新的文化力量。因此,挖掘、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是为了创新,而不是为了复古。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了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就要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才能促进传统优秀文化实现创新发展。目前,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了新的要求,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和方法,对传统优秀文化新的延伸和创新,要在继承中扬弃、发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促进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和价值观的有机集合,促进传统文化中公认价值追求的创造性转换和发展,催生传统优秀文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使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进一步传扬。[2]

(二)传统优秀文化丰富、拓展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源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我国各个民族在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共同创造的,其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世代相传,凝练与传承了许多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和灵魂家园,积淀的文化理念和处世准则,对历代华夏子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包罗了多种文化形式,如:文字、曲艺、习俗等;也隐性包容了多种精神结合体,是一个一脉相承的融合体系,如:爱国精神、和谐精神和民族精神等。这些特质不但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的素材,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文化养分来源,还为其提供了完备的思想来源。因此,为了帮助民族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运用传统优秀文化资源,能够激发民族高校大学生爱国热情、提升他们自身的道德素质,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思想引领功能。同时,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运用传统优秀文化资源,能够增强民族高校学生民族自信心,使民族高校校园有效形成良好的人文道德场域。为了更好地丰富和拓展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优秀文化相融合,在融合中创新,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维护社会、民族的和谐统一。另外,传统优秀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传统优秀文化,其与各族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因此,为了夯实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需要借助传统优秀文化的亲民性和地域性特征,从而提升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三、传统优秀文化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应用

民族高校学生从走出原生家庭到走向大城市,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传统优秀文化中传统文化逐渐被物质发展冲淡,民族高校学生从思想意识中忽视甚至摒弃了传统优秀文化,开始亲近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疏离了传统优秀文化,如:传统民俗和传统文化等。民族高校的特点在于多民族大学生工学、多民族文化共存。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民族高校就要重视解决核心价值观中负向、干扰性因素,千方百计地唤起学生不忘传统优秀文明成果和人文精神,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正能量。[3]同时,民族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于贫困、落后山区,高校多设立于祖国边疆的民族地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认同较差,容易受不良影响,文化基础和思想意识较为薄弱。另外,为了干扰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借助地区发展差距、宗教问题以及民族意识等问题,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常常煽动民族高校学生的民族情绪。这些都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为了提升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亟需有目的地结合传统优秀文化的途径。

(一)拓展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普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首先,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认知。在多元文化、多种价值观鱼龙混杂的当今社会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讲解要从单薄的点、面教育到增强厚度全方位的教育转变,如果不去真正挖掘中化民族背后厚重的文化积淀,仅限于靠悬挂条幅、张贴标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表面解读,开展冠名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活动,解构一个个本来就通俗易懂的词汇,实则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化活动,那么这种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是肤浅的、片面的、缺乏信服力。因此,在对民族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结合传统优秀文化中形象、具体的历史典故、英雄事迹等,以一种通俗又深入人心的主题,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细致、具体地布置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突出国家、社会、个人的某一方面。其次,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离不开传统优秀文化,而课程教育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为了将传统优秀文化编进教材,要寻找到传统优秀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普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并作为民族高校新生入学后的基础教育。如: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内容融入到在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同时,民族高校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宣传党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形成先进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纲领,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我国几代领导人传承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认识到民族地区的特点和多民族国情,普及民族理论、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基础理论。一方面,为了促进民族高校学生民族关系协调发展,要倡导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了解少数中华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灯,加强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联系。通过在教材中、课堂中、生活上展示具体形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民族高校学生自觉吸收中华民族重礼讲义、勤劳朴实、宽以待人、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唤起民族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其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积极培育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民族观。另一方面,为了增强民族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拓展民族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侧重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语言文化等,使民族高校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创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育方式,开拓实践途径

首先,有时候优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要比内容更能决定教育的效果。因此,民族高校要在灌输教育中融入渗透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与一般院校相比,民族高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一般情况下,民族高校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种专门民族人才,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民族性格和道德心理,长期受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这是开展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可以适当地借鉴美国的品格教育中隐形教育的经验,对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渗透教育。美国主要采用两大路径来实施隐形教育。即:将隐形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将隐形教育渗透到社会环境中。学校的隐形教育通过设置综合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等方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环境中的隐形教育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者对教育目标的认同接受和内化,可以采用公共设施、多种传媒、社会文化强化等方式进行隐形教育。因此,为了发挥传统优秀文化本身的德育作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要在少数民族德育教育的生活化、艺术化等基础上,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性、区域性等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大众传媒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点校园文化活动。如:民族歌舞、民间故事和文体活动等,并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民族高校中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在当今社会中,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催生了新形式的传播途径,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一些传统传播形式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民族高校要创新工作方法,在与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契合的基础上,开拓实践途径。并且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泛地影响着民族地区学生,催生出了数字媒体。因此,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充分利用这种新媒体途径,以有趣、先进、高效的现代传媒手段,对传统思想教育方式升级换代,重新包装价值观教育,整合各民族优良美德的人物形象、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等,抢占网络、社团活动等阵地,用新媒体的形式加以展示,在学生间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其感染力,使学生随时随地都会收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熏陶,将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化、生动化,浑然不觉又效果显著。

其次,多方面汇聚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优化教育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是生活中不期而遇的一次感人经历;可以在生活经历的点点滴滴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堂教育和大学第二课堂渗透中;……因此,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继续拓宽教育渠道,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政入手,优化教育结构,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师资力量,全方位发挥民族高校教育力量。一方面实际上,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宿舍的“育人”功能,在最漫不经心的时刻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建立宿舍导师制。宿舍是学生生活休息的场所,在宿舍中,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有用的信息,情绪比较放松,民族高校学生停留在宿舍内的时间很长,已经超过了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而课堂教学气氛较为严肃,信息量较为集中,信息接收量不确定。因此,民族高校要在关爱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公寓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设立可以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公寓辅导员、宿舍导师,设立宿舍管理和服务人员。另一方面,知名教师具有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也很强,通过建立本科生与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的交流渠道,举行一节生动、有深度的授课或讲座,可以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地感染到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4]

另外,要培养民族学生的文化归属意识,增强情感认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自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人们对自有文化的认同过程。而在现实生活中,单纯依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五观”和“五个认同”,不能使少数民族学生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认同。树立价值观是对民族高校学生认知世界的一种精神洗礼。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是指引全体人民对理想社会美好愿景神往的一种精神导向,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丰富的感情色彩。因此,为了使社会核心价值观生根发芽,就不能一味地无视传统优秀文化,将社会核心价值观强加给少数民族学生。这样会导致价值认同规程很难完成,更无法枝繁叶茂。因此,为了增强对民族高校学生的人文关怀,就要加大对情感的投入,增加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自知、文化自信,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相结合,建立民族高校学生文化归属感,使其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他们的文化归属感。

参考文献:

[1]何长辉.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8).

[2]朱俊.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的有效途径——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新闻与写作,2016,(12).

[3]张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

[4]王东明,刘姬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04).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民族政治
我们的民族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