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模式下民族乡村旅游的原生态文化浓缩

2018-02-11颜帮全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原生态民族旅游

王 野 颜帮全

(三峡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4100)

一、商业模式冲击下民族乡村旅游的文化载体

(一)民族村寨古朴的传统

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作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两驾马车,支撑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基本格局。传统建筑作为内涵最为丰富的人文景观始终是民族文化的综合体。一方面民族建筑外在设计表露着民族审美文化,比如,南龙古寨旅游区布依族门楼的几何设计和依山傍水的宜居,反映着布依族独特的审美文化。另一方面,民族传统建筑在旅游开发中逐渐成为特定民族符号,成为民族文化的名片。比如,以旅游著称的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中侗族特色建筑——风雨桥极为醒目。另外,少数民族传统建筑除外在的设计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比如,在增城畲族风情村标志建筑中都有《盘瓠王歌》等反映本民族图腾文化的符号表达。总之,随着商业模式的冲击下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变异,以民族建筑为代表的静态文化成为传递民族原生态文化的镜子。

(二)神秘多元的民族饮食体验

饮食作为民族地区乡村体验式旅游的枢纽,承载着民族原生态文化的独特因子。一方面饮食折射了民族群体社会生活的基本形态,以民族饮食为体验式旅游开发切入点是民族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饮食背后的习俗文化蕴意是民族旅游同文化衔接的催化剂。就民族文化的承载而言,一是饮食体验直截了当地反映了饮食文化。比如,积石山东乡族农家乐以东乡油炸食品为主,在肉类饮食中以各式各样的烹羊为主,崇尚平秋饮食文化(类似于AA制消费)。二是饮食体验背后的忌讳、图腾等多元民族文化的隐性承载。饮食文化中崇尚与忌讳是并行的,比如,东乡族群众秉承伊斯兰教宗教文化,禁止吃猪肉和饮酒等,并在村寨风情旅游区均有提示。三是饮食体验中餐桌习俗是对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体现,比如,鄂温克自治旗乡村旅游以全家体验餐桌礼仪,早期鄂温克族群众主张“鱼头敬老”,即鱼头要给饭桌中长者以视孝心,体现着孝道文化。此外,饮食体验中还间接体现着民族朴素生态文化等。

(三)传统民族工艺的文化代言

民族工艺是民族旅游的专属名片,民族工艺是民族原生态文化的活化石。首先,民族工艺是民族乡村旅游总括,民族工艺对本民族地域文化进行定位。比如,肃南裕固族马蹄寺旅游区以裕固族腰刀等为主的工艺设计,异曲同工地彰显着游牧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特别是石雕、转经轮等大型直观工艺更是将民族工艺的文化载体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次,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诱导下传统民族工艺刻意承载着典型民族文化。比如,海南黎苗椰田古寨旅游区以银器制作为主的工艺,除外在的商业文化和工匠文化外,祈福文化、审美文化等特色黎苗文化的蕴藏才是银器工艺文化承载的本意。再者,民族工艺作为民族旅游的延续,对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宣传也是旅游活动对民族文化的一种特定承载,乃至民族文化的社会认同[1]。

(四)极具民族元素的商业包装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借助民族元素进行自我包装从而提高品牌效应,旅游产业对民族元素的包装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符号的艺术设计与装潢。比如,在张川回族风情园以伊斯兰宗教文化为主的商品包装五花八门,以清真寺元素符号为主的食品包装、以清真文化为主的餐饮文化等。旅游行业开发对民族元素的商业包装成为时代文化的同时也自始至终承载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二、基于民族乡村体验式旅游的文化特定表达

(一)极具指导价值的生态文化折射

民族乡村旅游本身是边疆自然奇景同浩瀚人文景观的文化结合。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依山傍水的传统生活模式对大自然的依赖使得少数民族群众对大自然有着独特的情怀,主张敬畏自然的生态文化是诸多少数民族共同的信仰。比如,瑶族群众在村寨旅游中以忌讳习俗禁止游客在河水中投掷垃圾。对于少数民族群众身体力行的朴素生态文化对旅游开发者、游客等都具有极大的指导和教育意义。

(二)富含人文哲理的家庭文化统筹

富含人文哲理的家庭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最为常见的,在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一方面民族地区家庭文化的独特性使得开发者在旅游资源设计中平中出奇,使家庭文化贯穿整个民族乡村旅游的始末。比如,鄂温克族群众的孝道文化贯穿至鄂温克族乡村旅游区的诸多环节,特别是在餐桌上,鄂温克族以“鱼头敬老”的传统习俗引导游客感悟典型民族孝道文化与餐饮文化[2]。另一方面,在海南黎苗古寨旅游区传统家庭文化处处凸显,特别是男耕女织的家庭文化和黎族母系式文化。此外,民族乡村旅游中少数民族家庭文化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向集体辐射,使家庭文化同乡约习俗相统一。比如,普米族寨子以家庭体验为主的旅游设计旨在体现尊老爱幼、婆媳和睦等家庭文化习俗。

(三)朴素独特的宗教祭祀文化密布

少数民族群众普遍的宗教信仰和图腾禁忌组成了民族群众的信仰文化,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人文景观和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表演也基本上依托宗教祭祀文化。宗教信仰的生活化使得宗教文化依附于民族生活成为必然[3]。比如,张川回族风情园从建筑到文艺汇演基本上以伊斯兰教文化为主;务川仡佬族村寨旅游景区能歌善舞的民族秉性和宗教信仰的精神寄托融为一体,使舞蹈艺术表演成为旅游文化的非物质表达,典型的“依饭舞”成为承载仡佬族旅游与文化衔接的引擎[4],“依饭舞”对宗教色彩的表露尽显无遗。另外,部分民族乡村旅游地区通过传统节日体现祭祀文化,比如,毛南族群众通过祭祀舞蹈“还愿舞”,俗称肥套已演化为祈福等特定场合的特定文化表达。

此外,无独有偶的民族地域文化凸显的是民族乡村体验式旅游文化特定表达最为典型的形式之一。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开展民族乡村旅游、反映异域民族文化的焦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文化的承载和全新表达需要多元化的开发模式和复杂多样的民族文化。民族乡村旅游中原生态文化的聚焦包罗万象[5],创新民族乡村旅游中原生态文化浓缩的路径是新时期深化民族乡村旅游的工作重心。

三、民族乡村旅游中原生态文化浓缩的路径

(一)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

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是民族乡村旅游中原生态文化浓缩的关键。在以体验式互动型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是命运共同体,民族文化成为民族旅游资源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比如,西双版纳基诺族风情园在自然景观开发的基础上依托基诺族原始部落文化而成为著名的民族村寨旅游区[6]。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一是要以地方旅游市场的动态变化为导向,根据旅游市场的基本特征和民族文化本身的属性开发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实现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与文化创意的并举。比如,临夏东乡族村寨旅游开发同国际美食节对接,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中针对散客开展平秋饮食文化主题活动,在改善旅游食宿基础建设的同时推动了东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播。二是要坚持市场规律,避免盲目开发造成的旅游资源重叠,特别是县级民族自治地方同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度密集容易造成游客审美疲劳。三是要坚持旅游市场特定原则,注重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同自然景观的关联,同时注重民族乡村旅游的基础建设,为文化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7]。比如,早期德昂族乡村旅游只注重历史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忽略旅游资源的关联,近年来随着茶文化和热带自然景观旅游改造,形成了以德昂族乡村旅游为主的观光旅游产业带。

(二)以共享为目标,注重民族群众的共同参与

以共享为目标注重民族群众的共同参与是民族乡村旅游中原生态文化浓缩的根本[8]。一方面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的呈现需要少数民族群众的参与,特别是民族乡村旅游满足体验式资源的开发都需要民族群众参与其中。比如,海南黎苗古寨通过黎族群众织锦等主体性参与模式创新民族乡村发展旅游模式,以民族群众为主导,还原民族原生态文化资源避免盲目临摹造成体验式旅游的本性失色。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建设相统一,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到旅游活动中,积极发挥自身特长,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共享。比如,陇川县双坡山景颇生态园“天宫目瑙”文化的旅游开发,以刀舞表演为核心的文化资源的涉及必将以景颇族群众为主体,在发展民族生态文化旅游的同时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9]。此外,就民族乡村文化资源而言,以共享为目标注重民族群众的共同参与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以认同为基础,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

以认同为基础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是民族乡村旅游中原生态文化浓缩的本质[10]。民族乡村旅游中民族原生态文化资源的群体接纳和认同是文化资源旅游设计与开发的前提,特别是符合时代价值观、具有教育价值的民族原生态文化资源的旅游载体搭建与游客认同是民族乡村旅游中传统文化弘扬催化剂。以认同为基础,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首先,要注重民族传统文化时代洗礼。一方面要注重民族原生态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接,使原生态民族文化成为主流价值观的载体[11]。比如,哈尼族群众在垂钓园中巧妙利用“禁止捕猎幼小鱼仔”的朴素生态文化,将游乐同生态理念结合,成为整个生态示范区的亮点。另一方面,要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革新,弘扬民族文化正能量。比如,撒拉族、土族等民族群众在乡村农家乐旅游开发中性别歧视等地域文化不断滋生,在旅游开发中要坚决杜绝。其次,要注重民族原生态文化的理解与包容,使民族文化自信成为民族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主旋律[12]。比如,早期藏族天葬文化,虽然难以理解,但是作为藏族群众原生态文化的延续,理应在理解与包容的基础上革新。再者,要对民族旅游文化进行必要的时代创新,避免民族传统文化的误导。

(四)以游客为主体,注重旅游与文化的相统一

以游客为主体注重旅游与文化的相统一是民族乡村旅游中原生态文化浓缩基础。民族原生态文化的浓缩除内部机制调整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游客参与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新知和感官表达是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之一。民族原生态文化的旅游资源表达是以游客为视觉的文化提取[13]。因此,注重旅游同文化的相统一是民族原生态文化集萃的关键。以游客为主体,注重旅游与文化的相统一。一是要注重游客对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感知与评价,通过游客感受评估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设计,构筑旅游同文化的共同体。比如,达斡尔族等民族群众通过游客反馈、游客投诉、游客咨询等方式评估民族原生态旅游文化资源的设计价值[14]。二是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注重民族文化的渗透,比如,东乡族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中处处涉及特色民族文化。三是以游客为主体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体验,比如,鄂西枫香坡侗寨以采摘茶为主的民族文化体验,成为民族乡村旅游的另类亮点。此外,以发展为动机注重民族旅游文化的整合作为民族乡村旅游中原生态文化浓缩永恒主题,也是商业模式冲击下民族乡村旅游中原生态文化浓缩的有效途径之一。

民族乡村旅游中原生态文化的浓缩是应对商业模式冲击下民族原生态文化失真、民族旅游实行双向对策[15]。经济利益驱动下民族原生态文化逐渐被时代潮流快餐文化所蚕食,以旅游路径浓缩民族传统文化是惠及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金钥匙。就其价值而言,有助于丰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发展的模式;有利于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助于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有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习俗保护与传承。总之,实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浓缩至少是当前民族地区深化旅游与繁荣文化最为迫切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余丽.关于民俗变迁的一点思考——以青海省互助县土族为个案[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66-67.

[2]韩晓梅.浅议民俗旅游对土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土族,2011,(2):103-105.

[3]刘安全.旅游与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评述[J].贵州民族研究,2011,(1):89-93.

[4]梁自玉.湘西凤凰县民族文化变迁机制探析——以苗族为例[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5]潘顺安.旅游开发引起民族文化变异的经济学审视[J].贵州民族研究,2009,(6):33-37.

[6]费胜章.土族民俗文化与土乡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9,(4):56-61.

[7]倪静.符号消费背景下旅游商品对地方文化的利用与开发——以安庆黄梅戏为例[J].榆林学院学报,2017,(1):7-9.

[8]邢启敏.基于旅游凝视理论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传承[J].学术交流,2013,(4):115-117.

[9]吴晓山.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失真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2,(22):68-70.

[10]阳宁东.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演进互动研究——以九寨沟旅游表演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27-129.

[11]魏佳,付健,曹平.旅游企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责任——以西部旅游景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1):55-57.

[12]张振祥,蒋倩,龚雪.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基于旅游体验[J].现代商贸工业, 2016,(14):81-82.

[13]方硕,段文军.民族旅游文化自觉自信问题研究——以贵州六枝梭嘎长角苗文化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4,(4):92-94.

[14]王律,杜龙.海南黎苗文化资源与保亭旅游业发展[J].新东方,2014,(6):43-46.

[15]陈心林.村落旅游的文化表述及其真实性——以鄂西枫香坡侗寨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1):95-97.

猜你喜欢

原生态民族旅游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原生态静宁苹果
旅游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