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的可行性及对策
2018-02-11陈小克
陈小克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安庆 246052)
一、当前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传承方式及困境分析
(一)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传承方式
1.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源于生活,自诞生以来,民间美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创造,还是优秀民间美术作品的传承弘扬,都与人们的生活交织相融,最直接的传承方式便是人们的言传身教。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条件大都落后,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因此,少数民族中从事美术创作的艺人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文化程度较低。在实际的美术创作中,很难将已有经验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传承,所以大多数少数民族民间艺人都是采用口头相传的方式来进行传承。在这个过程中,民间传承者多以操作示范的方式来教导继承人,直到继承者能独立完成艺术创作。这种传承方式是一种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主要传承方式。
2.利用宗教仪式和民俗活动的传承方式
除了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之外,我国少数民族拥有众多的节日民俗活动和宗教仪式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一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民间美术技艺得到传承。例如:我国苗族刺绣、白族的扎染等民间美术正是由于当地常常举行相关的节庆活动时,各家各户拿出自己的刺绣和扎染作品评比,从而使这些民间美术作品得到了传承。
(二)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传承的主要困境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俗受到巨大冲击,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生存和创作沃土正面临着诸多困境。从活态传承的视角来看,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1.传承人日益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赖以生存和创作的生态种群遭遇严重破坏,致使原有的传承方式受到巨大冲击。究其根本,主要原因源于两点。一是现代人群对民间美术的观念认识存在偏差,不能正确看待它的价值和作用。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是在古老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上形成的,不能满足当前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需要。因此,人们对其消费的欲望不高,一定程度上就会扼杀其传承和发展的环境。二是当前经济条件下,物质生活在人们心中的价值显然已超越美术传承的价值。因此,民间美术传承者很难找到愿意传承民间美术的继承人。在岁月的不断变迁中,民间美术艺人越来越少,其面临的传承困境愈发严峻。
2.传统的传承方式制约民间美术的发展
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许多少数民族不再举行传统的民俗活动和宗教仪式,通过民俗活动传承的方式也遭到了破坏。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诸多民间艺人都始终坚持技艺只传本族人,外族人是无缘传承本族艺术的。这种守旧思想进一步压缩了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空间。随着岁月变迁,原有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正逐渐丧失,民间美术的创作技艺也逐渐消亡。比如少数民族服饰,其做工十分复杂,耗费时间极长,且服装样式较为古朴,在现代服饰的发展冲击下,民族服饰的生存空间急剧萎缩。所以,传统的传承方式正逐渐转变为阻碍民间美术发展的绊脚石。
二、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活态传承的可行性
根据活态传承的定义,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需要在民间美术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中进行,需要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传承。但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其原来的活态传承的环境和途径都在遭到破坏。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各类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也为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其活态传承提供了可行性。
(一)全球化时代为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受众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对其有浓厚的兴趣。而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受到许多美术爱好者的喜爱,国内外许多美术爱好者选择前往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学习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技艺。因此,从全球化范围看,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并没有失去其生存与发展的受众,依然有大量的传承者,而要发挥这些传承者的作用,就需要建立新的传承方式和途径。
(二)教育的发展为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传承渠道
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这一宝贵的教育宝库,选择从中汲取养料和素材来开展教育。虽然,教育在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中依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然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我国中小学将会把越来越多的民间美术知识纳入到中小学的课本,教育将会真正发挥其传承的渠道作用。
(三)旅游业的发展为少数民间美术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生存环境
近年来,我国为了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了突出自身的旅游发展特色,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开发本地区民族文化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将当地民间美术作品制成各类旅游纪念品或者旅游商品,为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生存环境。
(四)现代信息技术为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传承载体
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由于一些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同时这些民间美术传承人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并且没有汉语基础,无法通过汉字来记载自己的技艺,导致许多民间艺术技艺失传。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视频技术、互联网技术来实时地记载、保存传承者的技艺,这也为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传承载体。
三、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活态传承的策略和建议
(一)多途径培养和寻找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者
1.借鉴“非遗传承人”的方法,培养民间美术的传承人
针对目前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传承者日益缺乏的困境,在培养传承人方面,我国可以参考和学习“非遗传承人”的方式方法,选取具有现代意识、系统知识和热衷民间美术的人才作为传承人来重点培养,可以从民间进行遴选,也可以从高校师生群体中进行选择。除此之外,只传本族人的传承思想也要适当改变,除了重点培养本族人才外,外族人才自愿学习民间美术的也应进行培养。当地政府和高校亦可委托专业机构来培养民间美术的传承人,或者合作创办民间美术的培训班,以此来拓展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培养平台,加大人才培养规模,破除传承人才短缺的危机。
2.利用大数据技术,寻找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爱好者
除了培育新的传承者之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寻找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爱好者。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智能终端发展普及,越来越多人群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大数据时代给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带来了新的契机。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可以挖掘全国各地的民间美术爱好者,让民间美术借助大数据技术和民间群众的力量,使得具有共同特点的少数个体得以凝聚,从而组成一个具有共同爱好和追求的群体组织。大数据可以对每个用户的搜索历史进行精准定位,对浏览偏好进行分类,进而对喜爱民间美术的网民进行精准识别,个性化的推荐有关民间美术的相关信息。此外,各网友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建相关论坛或是讨论小组。比如,贴吧、豆瓣等网络平台就聚集有专门讨论民间美术的小组,其中既有单纯的爱好者,也有专家学者。其中的部分人员也可谓具有较强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能力。
3.发挥教育传承载体的作用,培养民间美术接班人
首先,要提高相关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思想观念,使其正确认识民间美术,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传播和弘扬民间美术。其次,要将民族民间美术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本地区的教育课程中,加强学生对其的认识和理解,使其能够认识到民族民间美术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学习兴趣。最后,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利用本地区民间美术资源,整合和创新美术课程,加强学生在制作美术作品方面的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其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感受。
(二)建立活态传承的新模式
1.利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
要充分抓住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时代机遇,为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创造活态传承的新环境。具体来说:第一,鼓励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参与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可以鼓励民间艺人参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将自己的作品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第二,开发中应注意保留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传统文化。当前通过开发少数民族旅游业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少地区在开发传统艺术文化过程中,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而不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导致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发民间美术文化时,必须注意开发中保留其原来的面貌。
2.创建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数据库
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与其他艺术有所不同,其源于少数民族长期的生活实践,制作工艺、色彩造型等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思想观念、美学理念以及民族精神的反映。因此,在对民间美术进行活态传承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扩大对民间美术的搜寻力度和广度,对那些原生的、古朴的、典型的民间美术作品进行精心保护,将其按类别和属性科学存储,力求长期保存。在保存中,还可以借助视频拍摄、拷贝复制、数字化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将民族民间美术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当前,数字化技术已发展成熟,因此可以将民族民间美术的制作步骤和技巧数字化,建立专门的存储数据库,并与各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共享,以使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民间美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面临着传承人日益缺乏和传承方式落后的困境。然而,新的时代为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带来了新的受众、新的传承渠道、新的传承环境以及新的传承载体,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在新的历史时期活态传承成为可能。因此,今后我们要利用新时代的条件和技术多途径地培育传承者,并努力探寻和建立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活态传承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彭慧.民间美术在包装设计中的“活态”传承[J].中国包装,2013,(12):19-26.
[2]武奕廷,孙衡.社会转型期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02):119-122.
[3]李鸿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研究[J].文艺争鸣,2014,(04):184-187.
[4]高家明.民间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高校美术教育[J].美术大观,2014,(07):163.
[5]张景明.东北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12):89-93.
[6]叶紫琳.民间美术与动画的融合探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80-81+87.
[7]杨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5,(01):1-7.
[8]丁粤红.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与民族动漫风格创造[J].贵州民族研究,2016,(06):130-133.
[9]刘京东.贵州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09):128-131.
[10]郑立波.贵州少数民族崇拜对民间装饰美术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16,(09):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