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色彩构成及文化解读
2018-02-11赵蓉燕
赵蓉燕
(安顺学院 艺术学院,贵州·安顺 561000)
屯堡“色彩”在屯堡文化的内蕴和特质里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息和外显特征,热情好客的屯堡人常常在日常的服饰、饮食、建筑和各种仪式中运用自然界中的各种色彩进行装饰与搭配,使屯堡特有的色彩关系呈现出夸张大胆、自然沉稳、对比和谐、鲜艳亮丽的各种视觉效果,直观充分地表达出屯堡文化中的色彩艺术感染力,形成自然界中完美的色彩视觉文化和记忆。发掘和归纳屯堡色彩,是对屯堡人精神世界的深入了解,可以更深层次地认识屯堡文化,从色彩角度认识和探讨屯堡文化。
一、屯堡文化的色彩构成
屯堡文化是在特定的政策和环境中,来自中原江南的移民不断繁衍的文化。600年的时间岁月里,屯堡人居住的环境山水相连,生活中礼俗共通,生活生产中有着各种成熟有序的仪式,这些都使我们感受到屯堡文化中的各种民俗色彩和生活色彩。屯堡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而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主要是建筑、服饰、地戏等,这些文化事项的色彩符号是屯堡色彩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屯堡建筑色彩
屯堡建筑的色彩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村落的整理布局,屯堡村落选址遵循的原则是依山不居山,临水不靠水。屯堡村寨前多为良田,且水源充足,寨后紧靠青山,但村寨又不建在山上。这样的格局形成了屯堡村落的总体色彩构成,村落依托的青山由岩石和植被形成青色,村落本身由石头建筑形成了银灰白色,村寨前大面积的农田和河流组成的绿色,形成了屯堡村寨的总体色彩。第二是村寨本身的色彩,屯堡村寨不论大小,多以石头砌成的城墙作为寨墙,并建有屯门和高耸的哨棚(碉堡),屯堡民居即坐落于城墙之内,具有极强的防御性,这和当时的历史条件是密切相关的,是屯堡村寨区别于其他村寨的重要标志。由于屯堡村落建筑用料俱为石料,即石头砌墙、石板盖房,远观为一片银白色,俨然一石头城堡。第三为村寨内部的民居建筑。屯堡民居是典型石木结构,内部结构为穿斗式,屯堡建筑的木色和石墩风化了的灰白色形成鲜明的冷暖对比。
屯堡民居极重视屋饰,追求精美。进门正位为神榜,褐色底板上刻着金色的大字,色彩明度较高,非常醒目。有的神榜是在红纸上书写黑字,无论是哪一种方式色彩效果都给人沉稳庄重之感,体现出屯堡人内心对宗教的崇拜之情。屯堡建筑内部有精美的镂空木雕窗子、木雕木门、腰门,花纹繁多,色彩古朴。随着四季的变化,各种时令食物的成熟,善于思考和发明的屯堡人将玉米、辣椒等食物编成串在阳光下晒干后悬挂于房檐旁、窗户边、木门左右两边等地,晒干后的玉米呈现出黄色,辣椒呈现出红色,这些和房屋内部的各种暖色与外部的石墙石瓦形成了和谐的冷暖对比。
屯堡村寨的整理布局、村寨本身、村寨内部的民居建筑的色彩,从整体到局部形成了协调统一的色彩构成。
(二)屯堡服饰色彩
屯堡人作为一个特殊的族群,与少数民族、汉族后移民的一个重要差别表现在妇女的服饰上,屯堡妇女是屯堡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屯堡妇女服饰既不同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服饰又区别于汉族服饰,它是屯堡文化的重要标识,服饰色彩成为屯堡色彩的又一个重要构成。
屯堡服饰,在头饰上,未婚女青年留长长的发辫垂于身后,与腰带的丝头自然连成一线,已婚妇女发髻盘于后脑并用马尾编织的黑色发网罩着,配予玉石或银制的长簪,头缠白布(年长者缠青布),腰部系黑色围腰,围腰两端分别用白色、浅绿、浅蓝、或浅紫等明度较高的色彩布料做成布袢,并用白色长布条做成围腰带将围腰固定于腰部。丝头系腰是屯堡妇女服饰的重要象征,色彩为黑色,沉着稳定,材质轻柔富有质感。妇女上衣部分色彩较为醒目,早期多用普蓝、浅蓝作为大身的主色调,在领口右衽和袖口三个部分的装饰色彩上都是以黑色打底,在黑色上面用白色来勾提宽窄不等的线条,色彩搭配上分别采用白色、绿色和红色的色彩搭配,右衽的装饰,在右衽转角处装饰蝴蝶的平面图案,色彩运用根据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但大多选用明度和纯度较高的色彩。右襟用黑色盘扣固定于衣服上,下身着深色裤子,没有太多的装饰,多喜黑色、深褐色,色调沉稳。屯堡妇女脚下穿的是自己做的绣花布鞋,鞋面鞋帮有精美的图案,白色做大面积的鞋帮,鞋面常用到衣服上的浅蓝色,色彩亮丽柔和,形成色彩上的上下呼应,鞋尖部分多半是黑色做底白色滚边,点、线、面结合的构成形式体现得恰到好处。
(三)屯堡地戏色彩
地戏的服饰,一般是蓝、白、褐土布斜襟长衫、长裤,束黑布腰带,穿布鞋,皆扎靠旗,系两块绣有多种花边的红、绿或其他颜色的布片将腰身围裹象征战袍。地戏脸子色彩视觉夸张大胆、对比强烈、色调突出、色彩丰富,根据不同人物角色和造型特征有不同的色彩运用和独特的色彩搭配。老艺人们把戏本里的主将分为“五色相”,即老将、文将、武将、少将和女将。着色与京剧脸谱相似,通常以赤红表忠勇,以白垩表奸诈,粉红表文静,黑蓝表刚烈,黄色表老成,绿表神异怪诞。老将用色沉稳较深,常选用深蓝、墨绿、赭石和深红等色彩,多显人物的威严与庄重。武将多带煞气,色彩运用对比强烈夸张,配予轮廓转折明晰的五官特征,视觉形象英勇中带有沉稳之感。少将多为英气洒脱、五官端正透着秀气之美,所以在色彩的选用上多运用的是粉色、白色一类的明度较高的颜色,显示出年轻帅气。女将在造型上多为曲线,常用到黄色调,多显女性的娇媚又不失武戏的特色,人物端庄。文将面部色彩的运用着力于实现人物的内心思想和灵气的表现,色彩的运用较为柔和。除了“五色相”地戏中的角色还有道人、杂扮、丑角和动物等配角,形神兼备、形象怪异,面部色彩常常用到红色、黄色、黑色等,装饰花纹较多,夸张的色彩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在地戏面具中除了面部的刻画与用色,头盔和耳翅也是面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选用较为鲜艳的黄色、蓝色、红色和绿色,多处用到白色和黑色勾线,土黄色和高亮的银色作为点缀与装饰,色彩丰富,五彩斑斓,头盔耳翅丰富的色彩关系和人物面部单一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色彩效果更加突出。在五彩斑斓的面具色彩中,老艺人们把色彩和人物性格特征紧密相连,把红色绘制在薛仁贵面部上,使红色有了忠勇的象征,黑色用在张飞面部,使黑色有了刚烈的意义,蓝色用在单雄信面部代表了一种果敢,绿色代表了一种怪异,白色代表了英武。各种单色的搭配和使用更加突出了人物的猛烈、奸诈和忠勇的各项性格特征。
二、屯堡色彩构成的文化解读
屯堡文化是中原文化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特定环境中,不断生存繁衍的典型汉民族亚文化系统。儒家文化、移民文化、军旅文化、农耕文化在6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共同建构形成了屯堡文化的主要特征。色彩贯穿屯堡文化的始终。屯堡色彩既没有苗族色彩的艳丽也没有周边汉文化色彩的素雅,它的色彩体现了屯堡人的文化与审美,屯堡色彩与屯堡文化的特征息息相关。
(一)屯堡建筑色彩的文化解析
屯堡建筑色彩主要以较为沉着的木料和石头的色彩为主,同时也有农作物红色、黄色的体现,既表现文化的厚重,也体现了屯堡人对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屯堡文化中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军旅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
首先,屯堡村寨的整体布局,风水观上遵循江淮传统,但又结合贵州山地有了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屯堡民居和屯堡村落的总体色彩构成。村落依托的青山由岩石和植被形成青色,村落本身由石头建筑形成了灰白色,村寨前大面积的农田和河流组成了绿色,形成了屯堡村寨具有农耕文化的色彩构成。同时,由于屯堡村落多依山傍水,使很多屯堡村寨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融合了中原与江淮文化的特质,具有移民文化的特征。
其次,屯堡村寨的色彩上,由于屯堡人由明朝政府军事功用移民而来,所以建筑建构和材质带有浓郁的军旅色彩。由于屯堡村落建筑用料俱为石料,即石头砌墙、石板盖房,远观为一片银白色,俨然一石头城堡。放眼望去整个屯堡村落都是错落有序的白色石瓦和石墙,显示出刚毅的色彩性格,反映了军旅文化的特征。
第三为村寨内部的民居建筑。屯堡民居建筑主要为石木结构,淳厚的木色和石墩风化了的灰白色形成鲜明的冷暖对比,色彩效果都给人沉稳庄重之感,善于思考和发明的屯堡人将玉米、辣椒等食物编成串在阳光下晒干后悬挂于房檐旁、窗户边、木门左右两边等,晒干后的玉米呈现出黄色,辣椒呈现出红色,这些和房屋内部的各种暖色与外部的石墙石瓦形成了和谐的冷暖对比。黄色为屯堡村落增添了丰收的喜悦,黄色象征了富贵,代表了收获同时也是权力和皇权的象征。
屯堡的民居建筑体现了儒家文化以青、赤、黄、白、黑为主基调的色彩构成,并形成了与屯堡人的文化需求和当地环境相适应的色彩构成。
(二)屯堡服饰色彩的文化解析
屯堡服饰主要以青蓝色、黑色、白色作为色彩的主基调,体现了儒家文化特征。
蓝色系中种类繁多,包含了普蓝、天蓝、浅蓝、宝蓝等色彩,在色调中蓝色系属于冷色调,视觉印象冷静、沉稳,代表了一种广阔和智慧,是永恒的象征,属于三原色中的一种。屯堡人把蓝色系大量运用到了妇女服饰大身的色彩中。老年妇女有宝蓝、普蓝,色彩明度较低,色感沉稳庄重,有种内在气质的崇高。中年妇女多用天蓝和湖蓝,色彩明度较高,色调明快显清新与宁静。蓝色系是屯堡服饰的主色调,也是服饰中经久不衰的色彩。白色清爽醒目,代表了纯洁和简单,白色常常运用在屯堡妇女头饰、腰带和协助底色的配色上,有白色的点缀和搭配使服饰色彩醒目了很多,视觉效果简洁大方明快。黑色是较为沉着稳定的色彩,象征庄重、内敛和含蓄。黑色常常运用于妇女服饰的围腰、丝头系腰、老年妇女头帕中。屯堡妇女的绣花布鞋,色彩亮丽柔和,与较为沉着的服饰色彩基调形成了有机的互补。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礼”实际上是一种规则和秩序,儒家色彩审美观在“礼”上有明显的体现,用色彩也有卑尊之分。屯堡的服饰与儒家的色彩观是基本一致的,对色彩的审美把握,体现出一种有节制、有限度的道德要求,这同儒家对君子“温柔敦厚”的道德要求相一致。
(三)屯堡地戏色彩的文化解析
地戏色彩主要以战裙的藏青色为主,配以色彩丰富的面具,主要有白、黑、红之分,地戏脸谱通过色彩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对戏曲人物进行评判,体现了屯堡文化的军旅文化、儒家文化的特征。
屯堡人是当时明朝政府的中央军,代表了军权,所以在军队日常生活和军队仪式上大量使用了黄色,具体可见的体现在了现今的地戏表演的服饰、配饰和面具的色彩上。黄色的运用鲜艳醒目,视觉效果突出,体现了皇权军队的庄严和高贵。从屯堡地戏的剧目来看,屯堡地戏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地戏的内容全是武戏,不演反戏,没有言情戏,这与屯堡人的先辈随着“调北征南”大军征讨西南的背景有密切关系。
儒家传统的五色观成为了地戏脸谱色彩选择与运用的主要规则,使地戏脸谱色彩与屯堡文化有了更为密切的关联。五色观中的五方分别是东、西、南、北、中,五方分别属于木、火、金、水、土,这五种自然物质的颜色分别为青、赤、白、黑、黄,在地戏脸谱的颜色运用当中,五色观也成为了色彩运用规范的一种借鉴,地戏的常用颜色为青、黄、蓝、白、赤,即黑、黄、蓝、白、红或黑、黄、蓝、白、绿。地戏脸谱红色一般为刚直忠勇义士,如关羽等;黑色一般塑造正直无私的形象,如张飞等;蓝色塑造出的人物大多刚强勇猛,如窦尔敦等;脸黄色塑造出的人物大多骁勇善战,如秦琼等;白色塑造出的形象多狡诈阴险,如曹操等;头盔耳翅两个部分,用蓝色平铺,之上辅以白色、橙色和绿色等色彩,视觉上让脸谱人物给人以深邃遥远肃穆的视觉印象。地戏脸谱色彩选择和运用有一定的规范,遵循了传统色彩的选择习俗,也有屯堡文化自身文化特征的体现。
三、色彩与屯堡文化建构
色彩是一种文化的外在显示,表现了屯堡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格调与特征,也见证了屯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色彩与屯堡文化特征
最初屯堡人是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的,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从总体上来看并不融洽,随着朝代更替,当国家的光环在他们身后消失的时候,屯堡人经历了从国家武士向乡村农民的转化,除了经历“军转民”的身份变化之外,还在身份指称上经历了“夷化”。屯堡人处在少数民族和后汉族移民的双重压力之下,在历史上他们既难以融入后移民日益巩固的主流地位,又不愿(也难以)融入少数民族之中,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屯堡人充分利用了色彩文化,彰显了屯堡族群特色文化的历史需求,一方面利用色彩构建了不同于后汉族移民,也不同于少数民族的色彩特征。既体现了屯堡人本源地的文化色彩,也融入了贵州山地文化(随着屯堡人先进的农耕技术的引入,形成了完善的农耕文化)色彩,借鉴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色彩,形成了屯堡色彩沉稳、自然的视觉美,同时也有大胆色彩应用的本质特征,为屯堡文化的儒家文化、移民文化、军旅文化、农耕文化的特征积淀了更为丰富的色彩文化内涵。
(二)色彩与屯堡文化变迁
屯堡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进行时空建构,屯堡色彩参与了屯堡文化传承与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屯堡色彩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色彩应用更为丰富,特别是屯堡妇女服饰,地戏服饰的变化,色彩从较为简单、敦厚的色彩变化为更加艳丽的生活色彩,在原有的质朴色彩元素基础上,进行了色彩的创新。第二、色彩的搭配更加的多样化,如建筑的装饰色彩搭配增加了更多新的元素,服饰的搭配也更加大胆,显得更加的明快。色彩的变化适应了屯堡文化的变化趋势,既遵循了屯堡文化传统色彩的选择习俗,体现了屯堡文化自身文化特征,又体现了屯堡文化色彩融合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肖世孟.儒家色彩审美思想研究[J].美与时代,2013年,(2).
[2]汪丹.解读灵动的色彩表达:白马藏族社会文化文法的审美视角[J].开放时代,2013,(6).
[3]帅学剑.安顺地戏面具杂谈[J],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4]孙兆霞.屯堡乡民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