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县水稻高产创建成效及措施

2018-02-11张正荟

乡村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云县示范片病虫草害

张正荟

(云县水产站,云南 云县 675899)

1 云县水稻高产创建取得的成效

1.1 实施规模稳定发展

云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临沧市东北部,全县国土总面积3 760 km2,辖7镇5乡、194个村(社区)、2 229个村组。云县山多地少,95%的土地在山区,近90%的人口在农村,是临沧市主要的山区农业大县。2015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7万hm2,总产量21.7万t。其中水稻面积0.74万hm2,占粮食播种面积12.41%,产量4.43万t,占全县粮食产量20.41%,平均667 m2产量399 kg。水稻是云县栽培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全县人民生活的主食。根据农业部、云南省农业厅和临沧市农业局的安排,结合云县实际,云县水稻高产创建项目于2010年开始实施,实施内容主要是建立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区、万亩高产示范区,加快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实现品种、技术的统一,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种和技术在产量、品质等方面的生产潜力,实现水稻生产高产、优质、高效,从而带动大面积水稻生产[1]。实施范围涉及云县爱华镇、茂兰镇、茶房乡、大寨镇、幸福镇和涌宝镇等大部分乡镇,2010—2015年共建设17个万亩示范片,累计完成面积1.106万hm2。

1.2 示范片增产效果显著

2010—2015年,高产创建实施6年来,累计完成万亩示范片面积1.106万hm2,万亩示范片平均667 m2产量都稳定在655~691 kg,比2015全县水稻大面积667 m2产量399 kg增256~292 kg,增幅为64.14%~73.18%,增产效果显著。

1.3 高产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2010年,在云县爱华镇完成百亩核心区10.53 hm2,占任务6.67 hm2的158%,平均667 m2产量825.4 kg,云县水稻生产667 m2产量首次突破800.0 kg,比2010年全县水稻平均667 m2产量354.0 kg增471.4 kg,增幅133.16%,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完成千亩展示区83.33 hm2,占任务66.67 hm2的125%,平均667 m2产量773.7 kg,比2010年全县水稻667 m2产量354.0 kg增419.7 kg,增幅118.56%。2011年,在云县爱华镇完成0.87 hm2高产攻关点,平均667 m2产量841.0 kg,比当年全县水稻大面积667 m2产量371.0 kg增470.0 kg,增幅126.68%;完成百亩核心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示范)41.30 hm2,平均667 m2产量748.23 kg,比当年全县水稻大面积667 m2产量371.0 kg增377.23 kg,增幅101.7%,增产效果十分显著,高产攻关取得了重大突破。

1.4 全县水稻生产得到稳定发展

云县水稻高产创建的开展,辐射带动了全县大面积水稻生产,从而促进了全县水稻产量的稳定增加。由于种植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2010—2015年云县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但667 m2产量稳定提高。2010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 0.83 万 hm2,总产43 896 t,平均 667 m2产量354 kg,至2015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0.74万hm2,总产44 325 t,平均667 m2产量399 kg。

1.5 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云县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能够实现品种、技术统一,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种和技术在产量、品质等方面的生产潜力,能够使无形的技术推广变成直观的现场,充分展示先进科技的示范效果,提高了项目区农民掌握现代水稻生产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农民的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意识得到增强,培养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辐射带动全县水稻生产的发展,确保了全县粮食安全。同时,高产示范区建设也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研究水稻生理生态特征、关键诊断指标、关键控制技术等产量形成规律的有效手段。通过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探索和总结出了适宜云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模式,展示了一批优良品种,集成了一套增产技术,树立了一块示范标牌,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团队,培养了一批管理技术人才和一大批适用技术人才,充分调动了农技人员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在实施起始的2010年度,由于云县水稻高产创建项目效益显著,荣获了2011年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

水稻高产创建技术推广项目,通过集成应用水稻旱育稀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控等技术,有效防止了因化肥和农药施用不当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减少了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病虫草鼠害专业化防控水平,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2 主要措施和做法

2.1 政策扶持、多渠道整合资源,确定重点支持环节

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结合云县中低产田地改造、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政策扶持,最大限度地整合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对百亩核心示范区667 m2补助种款50元、复合肥50公斤、尿素40 kg;对千亩展示区667 m2补助复合肥25公斤、尿素20 kg;对整个示范片在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进行两三次统防统治,保证项目实施取得实效。

2.2 示范推广优良品种

根据云县水稻栽培区的生产和生态条件,选用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分蘖性强、抗病、抗倒和质优的品种。籼稻种植区选用宜香3728、宜香优2115、内香8518、两优2186和两优2161,粳稻种植区选用楚粳27、楚粳28、楚粳29、楚粳30号等常规良种[2]。

2.3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根据各项目区气候条件选择最佳播种期统一播种。茶房乡、大寨镇、涌宝镇播种期安排在3月中下旬为宜,爱华镇、茂兰镇播种期安排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宜,幸福镇播种期安排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宜。培育壮秧是水稻增产的关健技术措施之一。培育壮秧应以肥培土、以土保苗。在项目区大力推广应用旱育稀植技术,旱育秧具有早生快发、无明显的返青期、有效分蘖率高、抗性强及结实率高等特点。旱育秧苗床要多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2.4 实施群体质量栽培

一是实施精确定量栽培。杂交组合基本苗控制在1.8万~2.2万/667m2,常规品种基本苗控制在8万~9万/667m2;二是合理调控群体。每667 m2杂交组合高峰苗控制在26万~28万,常规品种高峰苗控制在30万,成穗率要求在80%以上。通过施足基肥和栽后及时加强肥水管理,增加前期分蘖肥用量,促进低位分蘖早生快发,增加高峰苗数。三是注重水分管理。通过合理的穗肥调控和穗期水分管理,保证根系活力,增加后期积累,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穗质量。

2.5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以近年来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为基础,结合不同水稻品种各阶段需肥特点进行合理肥水运筹,实现养分平衡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在项目区域内全面推广应用有机肥、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3项地力培肥技术。其中爱华、茂兰、幸福等乡镇高产创建示范区667 m2施农家肥1 000 kg(底肥),尿素(46%)30~40 kg,普钙(16%)40~45 kg,硫酸钾(50%)4~5 kg,并根据籼稻需肥规律适时施用;茶房、大寨、涌宝等乡镇高产创建示范区667 m2施农家肥1 000 kg(底肥),尿素(46%)15~20 kg,普钙(16%)30~40 kg,硫酸(50%)钾3~4 kg,并根据粳稻需肥规律适时施用[3]。

2.6 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控

在水稻病虫草害防治上,必须坚持“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工作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采取以种植抗病虫品种为中心,以健身栽培为基础、药剂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切实加强水稻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并针对近年来云县水稻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制订好水稻重大病虫草害防控预案,科学制订综合防治方案,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每个示范片区分别组织两三次联防,提高防控效果。

2.7 做好测产验收工作,科学反映项目效益

根据《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的要求,在水稻成熟期,云县农业局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组成理论测产验收组对水稻高产创建项目进行理论测产。由临沧市农业局组织专家组对项目进行产量复测验收。将项目实施效益科学地反映在验收报告上,实实在在地体现项目实施成效。

[1]胡长远.水稻直播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J].种子科技,2010(11):39-40.

[2]孙家德.对水稻直播技术的思考[J].云南农业,2000(4):11.

[3]戴春兰.水稻高产创建综合配套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4(6):55-56.

猜你喜欢

云县示范片病虫草害
Work as a team,win as a team
记不住的乡愁,更与何人说
湖南今年推广再生稻26.6万公顷
浅谈作物病虫草害的农业防治
●山西将创建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
2017年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药剂推荐名单
云南云县花灯简述
欢迎邮购《茭白病虫草害识别与生态控制》
北方有机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丹霞彩虹”成为新农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