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真实再现”手法在纪录片中的运用
2018-02-11黄晟
黄 晟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0)
一、“真实再现”在纪录片创作中的现状
纪录片是以真人、真事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为了追求真实,纪录片创作者利用跟拍、抢拍和偷拍等各种方式来说实现纪录片的真实性,而“真实再现”也其中一种。“真实再现”顾名思义就是把真实的事情通过事后的表演再次呈现出来,但这种手法的应用饱受争议,有人认为“真实再现”手法不属于真实的范畴,它以真实作为表象,而本质往往导向虚假,违背了纪录片真实的本质;有人认为,“真实再现”并非虚构,相反它是对真实情景的重新建构,在把握真实性的基础上促使纪录片整体流畅的一种创作形式。
在国外,“真实再现”的手法从纪录片诞生以来就一直被运用,弗拉哈迪拍摄的被誉为世界纪录片开山之作的《北方的纳努克》一片中,“猎杀海豹”和“盖雪屋”等许多情景也都是利用重拍、摆拍等虚构手法拍摄的;在中国,从东方时空栏目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推出的样片《忘不了》肇始,“真实再现”手法开始出现在《公元一六四四》《圆明园》等一批优秀的纪录片中。同时强烈的批判随之而来,尽管至今双方意见依然水火不容,然而它弥补了创作过程中历史影像资料不足的遗憾,丰富了电视画面,提高了观赏性的巨大作用,在现今的纪录片创作中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例如最近一些年非常有影响力的纪录片《故宫》《玄奘之路》《远方的家》等。
二、“真实再现”在纪录片中的两种方式
1、写实派
写实派就是具体而富有细节的展示过去时空发生的事件,力求还原当时的原貌。而它又包括“扮演”与“重演”两种。扮演是指在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演员对历史人物活动或者事件进行扮演再现的方法。《玄奘之路》中,玄奘跋涉数万里,十九年西行的历程,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对于玄奘走过的路以及经历的事情也只存在《大唐西域记》《三藏法师传》等文史记载。为了让观众对于玄奘十九年西行的历程有身临其境之感,编导采用“真实再现”的手法,复原了历史文献资料中记载中的人物形象,对于历史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将当时的情景重现,比如影片的主角玄奘、高昌王鞠文泰等。同时,编导还根据历史时间的发展,地理位置的改变,对于演员的造型进行改变。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展开,我们感受到了在公元7世纪的一次充满故事和悬念的西行取经之旅时发生的点点滴滴,将这些尘封的历史完整的展现给电视观众。
重演,也叫摆拍或补拍;是由纪录片中的特定人物,按编导的要求对自己的过去的特定的真实生活片断进行重演。著名纪录片导演约书亚·奥本海默执导的柏林电影节获奖影片《杀戮演绎》,通过刽子手的角度记录了1965年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一场政治大屠杀。本片的主角安瓦尔和他的朋友们就参与了当年的屠杀活动,他们接受导演的邀请,按照导演的“设计”进行情景再现。他们面对镜头吹嘘和重演自己当年的杀人行为时,丝毫不觉得愧疚,反而津津乐道。在这种吹嘘和重演中,他们在镜头前重新演绎当年他们是如何对文化、思想、社会的全面清洗的,这使影片极具震撼。
2、写意派
写意派就是虚化处理的方式象征某一件事,一味的写实,难免死板,让人感觉像电视剧,所以有时候需要写意来调节,写意往往选取人物活动的某个场景、某些局部、某些细节,通过虚化处理,达到似是而非的效果,从而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
在央视纪录片《公元一六四四》中影片一开始就用崇祯落寞的背影、枯藤老树、鱼缸中的金鱼暗示穷途末路中的崇祯,在纪录片《楚国八百年》第二集觉醒中,楚国的先祖鬻熊的死亡时,接下出现三个镜头,先是黎明时鬻熊站在山中面向东方的模糊身影,接着是一个太阳初升的画面,最后是云层中的太阳完全升起,光芒四射的画面。通过镜头的运动,仿佛在告诉观众因为鬻熊的奋斗,楚人身份开始确立和权力开始获得。纪录片《复活的军团》是揭示秦军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的历史真相的纪录片,然而现在除了一些文献资料和考古挖掘发现外,其他可拍的场景几乎没有。所以导演用了大量写意派的“现实再现”手法。比较常见的手法就是空镜头的运用,如落日余晖和城楼剪影等,拍摄的主体具体所处的位置以及镜头中的推拉摇移恰到好处。空镜头不仅起到了缓和节奏的作用,更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为了表现秦军的强大。
三、真实再现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如何把握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表示为了把一个事情说清楚,或说得更生动,片方会用一些辅助性的手段,纪录片的最高境界当然是真实,利用多种手段拍摄也是很通常的做法,比如摆拍还原场景等。那么我们在记录片中应该如何“还原场景”,或许可以归纳为三点:
1、“情景再现”需尊重历史和事实
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工作者获得影像的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一些纪录片利用“真实再现”手法进行造假,这是不仅是对“真实再现”这种纪录片拍摄手法的伤害,也是对历史和事实的不尊重,更是对于纪录片艺术的玷污。在《复活的军团》中,导演运用“真实再现”手法,通过真人扮演和历史场景的设置还原了大量的“历史场景”。总体上来看,该片的历史的场景再现应该说相比较同类纪录片来时还算是很不错的,许多道具和演员化妆和服饰基本上都是严格按照司马迁在《史记》里面的描述遵循和考古研究来进行设计的。该片中却经常出现骑兵的镜头演员去从不用马镫,这个小细节看起来似乎并不重要,但它体现了“真实再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再大可能性遵守历史和事实。
而“情景再现”不尊重历史和事实,在我们国家影视作品中却并不少见,特别是随着影视特效的成熟,许多影视作品因为特效的作用拥有了某种科幻性。这种科幻性在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愉悦的时候,也导致了了虚假内容的出现,近年来累累被人诟病的“抗日神剧”就属于这种。“一个人可以打得过一个连”、“人物飞檐走壁,掌劈日寇”,这种将战争科幻化的电视剧,完全违背了历史真实,而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线”,如果失去了真实性,在形式上再多的创新也是空中楼阁。
3、“真实再现”要有与观众的情感共鸣点。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要遇见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但是大多数只是过眼云烟,只有那些正真能在感情上对我们有触动的,才能够被我们所记住。纪录片创作是为了什么?作者认为真实只是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其真实的目的在于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或者由真实所带来的对于社会、人生、生活的感悟,从而能够更好的指导人生道路,因此可以说归根结底纪录片的终极目标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创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品中并传给观众,最终获得的是情感的共鸣。所以观众能否真正的接受“真实再现”,基础在于能否达到情感的共鸣,能否随作品融入到创作者的情感中。
近年来BBC出品的纪录片,在世界纪录片爱好者里面享有崇高的声誉,人们对它一向都不吝溢美之词,因为它们展现了许多奇妙、不可思议却又真实的画面,让我们对这个星球的丰富和美丽有了更多的认知。但近年来BBC的纪录片却频频被诟病,《人类星球》中关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科罗威人住在树屋的情节被发现是假的。该剧集介绍称,科罗威人为躲避野兽,只能在距离地面35米的树屋上居住。片中,当地人攀爬高耸树干的情景,让很多观众深感震撼。然而,有冒险家亲临此地后竟发现,这一切都是BBC工作人员一手打造的。部落成员坦言,他们住在平地上,所谓的树屋是为了配合拍摄临时搭建的。
3、追求“真实再现”切不可“本末倒置”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是纪录片的本质。真实的影像永远是纪录片创作的主要来源,它们是构成纪录片中最有价值基础性的元素。而“真实再现”只是纪录片创作中起到补充作用,当原有素材不足,就可以考虑“真实再现”,例如纪录片《科举》,由于现在关于科举制度实物的有限,创作者采用“真实再现”的方式作为补充。然而现在有纪录片创作中,却有一种过分地强调真实再现,寄希望于再现的做法,仿佛一点加入了“真实再现”能够彻底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将“真实再现”看做是决定作品艺术水平优劣的唯一元素,这种“本末倒置”的风气,是对纪录片本质的挑战。并且当“真实再现”缺乏实现基础时,往往随之就会产生造假。
以上就是我对于纪录片中“真实再现”手法的一些浅显看法,我认为随着影像传播样式的日益丰富,“真实再现”的手法会在影视中的纪录片中越来越流行。就像上海大学教授石川所说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纪录片一直‘禁’演,强调‘跟拍’。事实上,这种观念流于僵化。”当然,这种流行必须以真实性为前提,以“适度”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