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德国古典哲学在价值论的发展
2018-02-11李晗
李 晗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我们通常把哲学分为五个部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宗教哲学、西欧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和现当代哲学,其中以德国古典哲学的成就最高。黑格尔作为集大成者以哲学的整体性为其特点,并明确地表明他的体系具有全面性与综合性,这点更是表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性。恩格斯既看到了德国古典哲学积极的一面,也看到了它的全部问题,并在批判这一哲学的基础上扬弃地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成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和指导方针。马克主义理论并不是完全独立于德国古典哲学之外的哲学体系,它以另一种新的理论形式和视角去探索人类思维与人性的问题。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价值
首先要阐明的是“哲学”本身的问题以及对待哲学所应有的态度,这样方能理清每个阶段哲学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哲学(Philosophy)”原译为“爱智慧”,那么如何爱智慧?人的智慧究竟什么?智慧对人类有何意义?就成了一个问题。“爱”即是一个动词,爱智慧就是一个动作过程而非教条化的理论原理。黑格尔曾经这样的定义哲学——“哲学就是哲学史”,那么必须把它当作活物,再把它放在历史背景里,用发展的眼光去论证,这样才有恩格斯所说的,哲学是政治崩溃的前导的理论。从哲学的历史背景来看德国古典哲学并未使德国像同时代的法国英国那样革命,而是以"深沉的哲学家"的角色扮演。随后,它却对全世界进行了一场史无前有的“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也验证了哲学是政治崩溃的前导,只是这崩溃是背道而驰的。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陈诉了哲学家的任务“促使哲学接近与科学的形式。”由此可知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科学”并不是实用主义的具体科学而是一种“纯思辨的理性”。德国古典哲学彰显了在哲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康德用三大批判把我们从神的主观世界解救出来,让人的认识回归到人本身再去探索彼岸世界,在认识论上展开了一个崭新的领域。随后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论断。这里的“现实”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这两个“现实”都是指抽象事物本身,而不是现存之物。另一方面,第一个“现实”指可以实现的,而能实现的必然是合乎理性的,因此一切可能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恩格斯赞同这点,尽管当时的普鲁士政府视黑格尔哲学为显学,但恩格斯说“不论哪一个命题都没有像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黑格尔的认识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它对马克思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影响。虽然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当中,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整个德国古典哲学也就是黑格尔的体系,这样比较笼统和缺乏历史承接性思想,但也不能否认在这些言语背后隐藏着革命性。如果说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的终结者,那费尔巴哈则是唯物主义的“推动者”,即使他只是半个唯物主义者,但不能否定他在人本学里肯定自然第一性,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这就消除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为之后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直接思想来源。因此,马克思主义被称为新的唯物主义,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辩证地总结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优秀遗产。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德国古典哲学扬弃性地发展
纵观康德到黑格尔的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历程,他们都回答了认识论问题,费尔巴哈既想回答认识论的问题也想回答价值论的问题,只是他的另一只脚跨不进真正唯物论的殿堂,最后只能退回神的世界。康德用三大批判回答了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确定了理性是人类获得知识的可靠保证。黑格尔把形而上学确立为科学之科学,绝对精神产生了一切事物。恩格斯对黑格尔精神哲学没有完全否认,并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才是一切哲学的基本问题,并根据这个问题论述了神的产生,即当时老年黑格尔派认为思维与存在不是身体的活动,而是独立于肉体的灵魂活动,因此,他们认为灵魂是不朽的,最后又回到了宗教神学。其次,恩格斯找到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最后,他从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上阐述了认识论上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康德和休谟彻底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即不可知论;另一种是肯定了思维的能动性的可知论。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先于世界而存在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继承这一思想,进一步的解释了如何解决认识论的问题——实践。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恩格斯也看到了费尔巴哈的局限性:第一,把唯物主义同肤浅的庸俗进化论混为一谈;第二,费尔巴哈在人本学中虽然承认自然的第一性,但他认为自然界不是发展的。恩格斯通过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理解的对比,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理性。
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然而伦理学和宗教上又变为唯心主义者。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是单一的,除了宗教人们无法维系这种联系,没有看到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在伦理学方面,他没有看到道德上的恶在历史上的作用,在这里他是带有局限性的,他简单地认为,“道德就必须能够正确地估量我们行为的后果,另一方面还必须承认他人相应的欲望的平等权利。”费尔巴哈的伦理学只适用于资本主义世界。恩格斯说,他是为那个时代、民族、情况设计出来的,所以,在其他任何时间和地方都不适用。这一理论具有历史局限性,造成这一局限的原因终究还是费尔巴哈并未把人的本质放在实践中理解,他还是把活生生的人放在抽象的理念领域去探讨,从而抽象化为爱的宗教。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德国古典哲学在社会价值论的发展
黑格尔用精神哲学概括了所有哲学的问题,并指出解决一些哲学难题的方法,这也是黑格尔哲学的价值所在。但人类史上还没有一种可以解决所有人类问题的“钥匙,”即使黑格尔哲学也不例外。一个可以解决所有哲学史所有问题的思想,自身会以只注重外在而忽视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事物的复杂性也是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是每个哲学家为之努力使哲学更接近科学所应努力克服的,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哲学思想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站在这些伟大的哲学家肩上不断的去完善这座宏伟的“大厦”。从历史来考察,马克思早年从属于青年黑格尔派,并受启蒙运动、康德黑格尔的影响,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与德国古典哲学无法分离的。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于是,马克思辩证地吸收了黑格尔革命方面的概念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又批判地赋予“概念”一种新的解释,即“概念”反映了现实存在的事物,并不是把现实存在的事物等同于概念。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又拥有着自身崭新的一面,那就是探讨“意义”问题,即“价值论”,这是他所说的黑格尔哲学的外在形式所缺乏的。
在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上,恩格斯对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予以否定,并通过对近代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分析,发现了既适用于自然界,同时又适用人类的关系,即“实践”。在物质关系中,人们不仅能够根据自身需求的目的,从而改变客观事物使之符合于人类自身需要,即客体主体化,同时客观事物也在反作用于人类,使每一个在社会中生存的人都适应客观环境,即主体客体化,这一发现得利于达尔文环境进化论的启发。在精神方面,主体在认识客体的同时,也在观念中改造客体赋予客体新的概念,即改变成为主体思维的形式和内容。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三大决定: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就是由这三大决定所构成的。这样就回答了主客观体是什么?主体怎么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解释了主体认识客观世界的意义所在,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他们用‘实践’回答了我们之所以认识世界和‘自己’以及为什么我们要整理我们拥有的知识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一直在这个星球寻找着我们存在的意义,这标志了二十世纪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并且使哲学史上产生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克服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晦涩抽象与费尔巴哈历史观的唯心主义,又批判性的保留了黑格尔的具有革命性的概念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传承了哲学史的前后继承性,做到了思想的平等对话,从而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人类的思维和人性上获得了价值论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