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2018-02-11张衡
张 衡
(红旗渠干部学院,河南 安阳 456500)
文化是一个民族无法磨灭的印记,它是无形的,但力量却是强大的。中华民族血脉绵延数千年,历经光辉与磨难,凝结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融进了华夏子孙的血液里。随着世界三大文明的相继没落与消逝,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在东方大地,向世人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环境中,文化在国家发展进步中发挥出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建设的路径既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又顺应不断变化的时代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这其中包括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形势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合作发展,互惠互利的和谐理念也为大多数政府和人民所接受。近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世界局势进入到剧烈变革期。少数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保守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为了维持霸权和固有优势,逆势而为,全球化进程遭遇挫折。然而,文化交融和文化抵触的现象仍同时存在,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局势下,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历来是我们党执政施政的优良传统,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都结合时代特点和国际国内形势对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阐明文化的实质,他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创新。一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基本保障,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对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的需求相应提升。应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文化资源比较充足,但挖掘力度不够,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小,文化产业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国际竞争力较弱,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另一方面,在国际竞争越发激烈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与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往来密切,不同特点的文化形态交融碰撞,思想文化展现出其强大的影响力。
二、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机遇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把握机遇,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需要不断思考的时代课题。
1.从内部情况看,首先,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稳固的政治保障和包容的外部环境;其次,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探索出一套系统完整的,具有全局眼光和深远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路,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使命,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前文化领域面临的问题,为当前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高潮提供了政策和路径保障;再次,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不懈奋斗,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产生更高的要求,因此,为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注入动力,使其始终保持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兴行业,吸引着大量社会财富,并提供了广泛的创业就业机会;最后,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投入产出高等优势越发明显,成为引领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与新兴科技的有机结合,更使文化产业活力倍增,创新能力大为提高。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新常态中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方面。
2.从外部环境来看,首先,经济全球化缩短了不同国家、民族、地区间的距离,营造了开放、包容的世界文化环境。不同类型的文化碰撞交融,迸发出更加绚烂的文明之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创造的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为许多国家和人民所熟知和接受。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始终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取长补短,不断进行融合与创新;其次,信息技术的进步使文化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各国间的联系也前所未有的紧密。信息技术发展的高速列车承载着中华文化走向了全世界,也将全世界的优秀文化带给国人,文化交流互鉴成为国际交往的重点领域;最后,政治多极化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国际秩序,一个公平有序的国际环境对于文化交流互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其提升文化实力,扩大文化影响的权力,应坚决反对文化领域的霸权主义。值得庆幸的是,各国政府人民也意识到文化多样性之于世界文化的重要意义,这更有利于我国开展多边文化合作、扩大文化影响力。
三、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挑战
我们也应保持冷静,不能被一时的成就冲昏头脑,迷失方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文化建设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
1.我国文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首先,文化事业发展不充分,文化产业相对滞后,文化资源分布不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速度与之并不匹配,出现了两个矛盾,一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与当前文化生产力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二是各个地区对于文化产品的强烈需求同文化产品分布不均之间的矛盾。其次,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多种文化思潮涌入国内,引发大众价值观产生变化,出现了信念缺失、道德滑坡、诚信淡化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情况。近年来,国内外反华势力借助网络平台快速传播的特点,在网络上频繁散布抹黑社会主义事业的言论,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跟风转发,扰乱了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后,中国声音在世界范围内得不到有效传播,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不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对中国的印象仍停留旧时代,以至于中国的国际形象与综合实力严重不符。直接制约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总而言之,本民族文化传播效率提升,真正为各国人民接受和欢迎,本国文化的快速发展才能实现,也才能真正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2.外部势力阻挠我国文化建设。传统发达国家秉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思维,不能以包容的心态面对中国和平崛起,利用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优势干预阻挠我国文化发展。布热津斯基在《失去控制》一书中提到:“削弱民族国家的主权,增强美国的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然实施的战略。”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利用“人权”、“民主”等噱头,大肆宣扬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其目的在于在文化自信上击溃与其意识形态不同的中国。借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散播谣言,弱化我们的文化自信。刻意包装后的文化产品所传递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与此同时,大肆吹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民主制度等,企图抢占舆论制高点,这对我国人民群众价值观的树立产生负面影响。这种阻碍文化建设的行为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反制。总而言之,为了阻碍和遏制我国快速发展趋势,西方敌对势力无所不用其极,在舆论战中倾注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妄图颠覆社会主义事业的成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具备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能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保持高度警惕,坚决与一切反动势力作斗争。
党的十九大基于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历史定位。在综合分析文化客观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主观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目标导向。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深入,文化建设之于一国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新时代我国建设要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深刻内涵,在任何阶段都应冷静对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戒骄戒躁,勇于担负新的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