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廉政建设测评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2018-02-11张敬苗
张敬苗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自十八大提出党风廉政建设以来,党中央一直在为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而努力,在腐败问题上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对于腐败分子进行严肃查处。党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测评机制,搞好科学分析,使反腐败工作更有预见性”,完善的测评机制对于党风廉政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有利于对防腐败体系实施有效评估和监控。
一、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1、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党风正则干部群体和谐,干部群体和谐则社会稳定,我国要真正实现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党风廉政建设是不可或缺的措施,有利于促使党员和干部群体以身作则,提高廉政意识,树立和维护党的良好形象,另外,党风廉政建设能够为市场经济创造更好良好的运行环境,促进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
2、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中国共产党员是党的执政基础和主体,党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合法性。我党执政的合法性的确立是依靠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和人民的信任、拥护,中国共产党员更需要尽一切努力维护先辈的成果,因此党员和干部群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刻都不能放松。
3、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党在协调整合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提高党的政治威信力和凝聚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使党员和干部群体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意愿需求,为党中央和地方制定决策提供依据,使得党的政策能够更加反映民意。
二、党风廉政建设测评指标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党风廉政建设测评指标的设计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构建,首先,测评指标的设计要以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根本要求为基础,其次,党风廉政建设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通过科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测评指标体系符合客观实际,对测评对象进行客观且具有针对性的测评,使得测评结果分析能够建立在尊重测评对象个体差异的客观事实之上。
2、民主性原则。党风廉政建设测评指标的设及遵循民主性原则是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经验和其他测评方法,还要重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广泛收集相关信息,通过反复论证确保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避免指标设计的主观性和单一性,从而形成一个双向、民主、积极的测评关系。
3、可操作性原则。党风廉政建设指标的设计要繁简相结合,不能过于繁杂,也不能太过简单,在测评方法的选择上要运行简单,易操作,测评数据要容易获取且来源可靠,提高测评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促使党风廉政建设测评的顺利有序进行。
4、明确目标导向性。党风廉政建设测评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测评对象进行优劣评价,还具有激励、监督、奖惩等功能,因此党风廉政建设测评指标的设计要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引导和激励党员和干部群体坚定不移地沿着党风廉政建设的目标前行。
三、当前党风廉政建设测评方法存在的问题
1、测评指标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党风廉政建设测评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在测评方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使得测评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于被测评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并不能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不能为领导者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决策依据。
2、测评中存在思想误区。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体,但部分党员和干部群体更加重视能够提高个人绩效的业务活动,对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甚至是将其视为仅仅是纪检部门的任务,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另外,从我国纪检部门实际工作情况来看,纪检部门的职责和功能的发挥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对党风廉政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3、测评方法较为单一。当前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测评大部分仍是沿用传统的测评模式,大多局限于查看被测评单位、部门的工作文件和制度规定,查看工作计划安排、数字资料等,对于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的落实和实践、测评过程的监控和评价、测评结果的利用的重视程度不高,这就使得党风廉政建设测评更趋向于形式化,实用性、激励性、导向性不足,功能和作用难以得到很好地发挥,测评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4、测评结果公正性不足。党风廉政建设测评覆盖范围广、业务性强,对于考评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我国党风廉政建设测评考评人员大多是从纪检部门、审计部门、办公室等进行抽调,考评人员相对不固定,且考评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测评过程中容易出现标准不一、主观臆测的现象,从而影响测评结果的公正性。
5、测评结果利用率不高。大多数党风廉政建设测评结束后,考评人员仅仅是对测评结果进行一个简单的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发布通报,但对于测评结果更进一步的科学分析和评价较为缺乏,使得测评结果的实际价值并未得到深度挖掘,测评结果对于党风廉政建设产生的促进作用极为有限,测评结果实际利用率不高。
6、测评机制存在弊端。首先,我国党风廉政建设主要还是依赖于专职部门,忽视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低估了人民群众在党群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如部分反腐败案件处理过程采取了非公开、不透明措施,对于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的重视程度不足。其次,我国大部分单位和部门对于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关注表面,落实程度不高,且测评机制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部分测评指标并未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构建和调整。总体来说,部分党员和干部并没有真正从根本上意识到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党风廉政建设测评方法的应用策略
1、充分发挥政治保障功能。一般对于政权系统来说,执政党拥有执政的合法性便是获得了政治保障,党风廉政建设测评对于保证和提高我党执政的合法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党和国家需要充分利用党风廉政建设测评方法,发挥其政治保障功能。首先,通过测评方法促使被测评对象积极改善本单位、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我党清正廉明的良好形象,进而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认同。其次,利用党风廉政建设测评凸显党员和干部群体的政治责任,对党员和干部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对于腐败、渎职行为进行严肃惩处,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同感。
2、充分发挥权利制约功能。党风廉政建设测评具有一定的权利制约功能,在测评机制中设置党内监督指标体系,能够促使同级党委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和协调配合,从而有效防止权利滥用。另外,党风廉政建设测评能够增强党组织决策、工作的透明度,保证党员的知情权、监督权,保证党员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发挥其权力制约功能。
3、充分发挥权利监督功能。党风廉政建设测评的权利监督功能主要是外部监督,党和政府可以通过测评体系实施党务公开,为党外社会组织、人民群众提供监督基础和监督渠道,以社会力量实现党风廉政建设的权利制约和监督,使得党的决策更具有民主性和科学性。另外,党和国家也能够将干部群体、单位对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视程度纳入测评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等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促进作用,加强社会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判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测评质量。
4、充分发挥动态监管功能。党和国家、社会能够通过科学分析方法对党风廉政建设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地反映被测评对象的工作成果,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对于评价结果优良者给予嘉奖,对被测评对象产生激励作用,促使党员和干部群体自律廉洁,同时对于违反党风廉政建设相关规定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实现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动态监管。
5、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测评的顺利开展需要党员和干部群体具有较高的精神素质,同时党风廉政建设测评能够促使党员和干部群体提高廉政意识,自觉抵御腐败侵蚀,党和国家可以通过党风廉政建设测评机制构建廉政文化氛围,更好地促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推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完善的党风廉政建设测评机制是对建设成果和有效性评估的重要手段,能够为党和国家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执政效率提供依据,因此,党和国家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测评机制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测评方法的应用的探索,充分发挥其对国家发展和建设的正向作用,从而推动国家法制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