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地方理工科高校“课程思政”必要性及践行之路
——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

2018-02-11王文晶常忠信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理工大学专业课课程思政

卢 佳 王文晶 常忠信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一、地方理工科高校“课程思政”背景简析

长春理工大学作为东北地方具有鲜明光电特色和国防特色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目标,但新时代要求我们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怎样武装学生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学校作为典型的地方理工科高校,首先,同很多高校一样,思政工作尚未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突出表现在单纯依靠政治理论课,对于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凸显不够;其次,理工科的学生潜意识中更愿意花时间去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思政类的课程和时代形势关心不够;再次,以2018年为例,全校生源87%来自于理科(共招生4240人,理科学生3693人),在高考应试教育下,思政课程在学生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不作为必考科目,价值导向不够强,同时中等教育的思政工作与大学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有一定差距,因此强化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和根本问题。一个被理工科大学培养出来的人,不仅仅有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就可以,而是在毕业时,不但掌握了专业知识,同时拥有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学习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毕业生是否能在进入社会后被接收单位认可,是否在毕业五年左右被行业认可,是否最终可以成为社会堪当大任之才,这些不仅取决于所学专业知识,而是与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有很大关系。相对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而言,高等教育作为本科毕业生步入社会前最后的教育阶段,可以更深刻武装学生思想,是对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树立和强化的最好阶段。同时立德树人是我们党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性回答,为培育出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长春理工大学深刻认识,并积极做出探索,付诸实践。

二、充分运用课堂主渠道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第一课堂”是指教师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教材及教学大纲,在固定的教学场所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它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制度化的育人场所;“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开展的、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它是高校个性化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实力的重要平台。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平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促进,可以更好的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1.挖掘专业课育人闪光点,提高学生思想品格。专业课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课程,学生对知识汲取渴望,对专业课的重视,使得专业课堂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基础。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挖掘专业课中闪光点,使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成为“课程思政”的知识点,在为青年人增长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觉悟和政治信念,便是发挥了“第一课堂”主渠道重要作用。

长春理工大学针对现运行的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拟申报长春理工大学2018版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课程,出台了《关于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制定了《长春理工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方案》。积极鼓励全校任课老师,在知识的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并要求每门试点课程应撰写体现“课程思政”改革思路的教学文件,同时还要求针对不同课程性质和内容撰写思政育人的教学效果评价等。目前,我校依据吉林省《全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已确定申报“外国社会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学”“力学”“光学测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子信息技术与人类文明”6门课程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周期从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经历“设计立项阶段”“项目实施阶段”“课程改革验收阶段”“结题总结阶段”,现在这6门课程在项目实施阶段。

2.开设“学习筑梦”大讲堂,引导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筑梦”是号召全校学生,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当成一种追求,筑起我们理想信念的梦想,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长春理工大学作为吉林省“学习筑梦”试点高校,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良师资队伍和学科专业背景,结合学术优势,以我校优秀教师讲授为主,外聘专家和优秀校友讲座为辅,开展了“党的辉煌梦”“廉政兴国梦”“光耀中国梦”等12个专题大讲堂。每个专题,都是一门思政选修课程,都配有专业团队授课。要求教学团队成员长期坚持集体备课,凝聚集体智慧,确保教学质量。对外聘专家报告内容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政治性、知识性和前沿性。

以“光耀中国梦”专题为例,2018年春季学期,团队教师已给100名大一新生组成的“学习筑梦班”试讲,试讲教师是我校光电工程学院院长,他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与教学经验,围绕“光学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重要作用”“中国光学人的奋斗与王大珩精神”“认清形势、牢记使命、勇于创新”这3个主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的内容有机结合,深入浅出的激发学生对自己所学领域的重要认识。试讲后,对听课学生调查,80%的学生深受课程启发,表示会重塑价值观念,改变实践行为,受益匪浅。所有新生都表示,在不同程度对自己未来四年即将接触学习的知识领域,更期待,并增添责任感,使命感。2018年秋季学期,对全校2018级新生全面开课。这种通过“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国心愿,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体现了“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主渠道作用。

三、浅谈“课程思政”实践引发的思考

长春理工大学的“课程思政”开展初见成效,引起省内外同等高校的关注,起到了良好的辐射性示范带头作用。学校的实践改革虽未满一个周期,但随着实践的深入进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

1.教师育德能力是重点。学生的思想建设方向的主要引导人是教师,因此,教师的素质和态度决定学生思想高度和方向。教师的育德能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而为了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让“课程思政”持久普遍的推广,首先,教师自身思想观念的树立,除了主动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高等教育思想,学校的相关部门,例如教师发展中心应该加强教师的德育培训;其次,专业课的老师可以和思政教师定期研讨,组成教学研讨团队互相支撑;再次,可借助外力,聘请外校专家、行业精英等优秀人才协同高校思政育人。同时,可以考虑教学激励制度,建立健全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完善教师在职称评聘、教师资格认定、教学荣誉评聘等各种相关考核机制,严格落实“师德”重要性,将教师的职能积极的发挥到最大,可对“课程思政”实践事半功倍。

2.课程质量是关键。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实践,即是课程改革。没有好的课程,“课程思政”就是无稽之谈。而好的课程,追根溯源在于学校对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学校的教研部门,应该从培养方案的设计,到学分的认定,再到具体实施细则制定、质量评价体系和统筹课程运行工作等,步步紧扣“思想价值引领”精神。这样,从根源设计到实施评价,可全方位贯彻培育“德才兼备”人才的理念,有利于确保课程的质量,进而有利于将改革落到实处。

3.处理好“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相互关系。要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不同概念,是不可以混淆或互相取代的。“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让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知识,这是一门或是一系列的课。而“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和课程理念,所有的课程既是相互独立,但又是有思政这一主观念作为统一精神体。目前,我校在专业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今后应该更广泛的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展开,各类课程相辅相成,协同作用,从而实现对人才培养的“德才兼备”的目标。

4.保障机制是前进的原动力。习主席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功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德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组织保障,即确立学校党的领导来实现思想价值主引领,承担主要统筹工作,充分引起全校教职工和各相关教辅部门的重视;(2)经费保障,可建立“课程思政”专款,专款专项用于涉及到改革的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改革研讨和成果展示交流等方面;(3)制度保障,可以从教学制度、人事制度、有效激励机制等方面根据“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创新修订。三位一体的保障,全面引导教师全方位育人,进而调动行政部门和其它各级组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配合度,可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层次。

猜你喜欢

理工大学专业课课程思政
昆明理工大学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