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文化对所在地高校思政开展可起到的积极作用

2018-02-11孙泽宇刘梦童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思政政治

孙泽宇 刘梦童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一、地方文化产生的基础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而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多元性表现极为明显的国家。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演化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又特别鲜明的地方特色文化。

这些文化产生的代表性各不相同,有以地理位置为代表性的文化,例如“闽南文化、江浙文化”;有以历史朝代定都为代表的文化称谓,例如“汉唐文化、蜀地文化”;有以生活环境为代表的文化符号,例如“西北文化、东北文化”;有以思想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文化,例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这些文化符号和文化称谓都一定层面上体现了这一特定区域内,日常生活受到了特定历史时期,特定自然环境,特定政治区域划分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地方特色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在中国版图的不同地点的表现差异性特别明显。首先是政治上,就东北地区为例,长期以来被统治阶层视为蛮荒之地的东北地区,政治管辖发展相对落后,少数民族政权邻立,使得东北地区政治发展程度展现出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生态,直到现在,东北地区的家族性和地区政治程度依然是最弱的。而自清代末期大量的闯关东移民以来,东北地区的政治性又变得特别具有开拓精神,我党的很多早期组织在东北开展的都特别完整,而抗联为代表的党的军队,则更是把东北地区磨练成党的政策执行程度最干脆的地区之一;其次是经济上,依然以东北地区为例,作为共和国长子,东北地区的经济可以说是受到计划经济影响最深的了,导致改革开放多年以来,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依然是大型工业企业为代表的重工业,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然处于全国的后半段;最后是文化,文化的差异性是导致地方特色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以东北地区为例,相对集中的政治经济,相对复杂的民族构成,相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东北特色文化。

总的来说,地方特色文化是在所在地区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基础上,综合历史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并结合各个时期的特殊性所产生的对所在地区生活人员有重要影响的文化符号。

二、当前高校思政开展的同质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而人格教育中比较复杂与困难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君子和而不同,孔子是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观点的教育家,可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打倒孔家店”等一系列破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手段,直接动摇了中国独有的人格教育根基。即便是恢复了高考,中国的教育很多时候依然存在着盲目的机械化的培养模式,“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到极致的表现。忽视人与人本身的特殊性,直接导致了中国思想政治教育长时间的无法深入开展。不去考虑人性与人心,大范围的进行科普教育,很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但是对于全民族的公共道德提高和思想观念进步却有很大的缺失。

高校作为当代学生作为成年公民的最后教育阵地,无疑肩负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和使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针对人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本源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就像是中国教育模式僵化的弊端一样,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显得同质化很严重,往往是一所高校或者是某位教师采取的方法方式,取得了一定成绩,就开始大范围的一把抓,不考虑各学校本身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开展起来往往是疲于奔命,抓不到重点,也抓不住问题的根源,这样更无法抓到解决问题的人本身思想境界。并且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无论是精力上,人力上,财力上都远远没有达到一个体系化教育应有的水平。相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好的国家,例如:以色列、俄罗斯、英国、美国、韩国、新加坡等等,中国作为一个需要面向全世界最广泛人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距离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实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思想道德要求,更需要我们从青年一代开始执行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复杂的精神文化环境导致我们的思想道德乃至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对很多问题。继续单纯的开展上行下效,照搬照抄,今天学这里,明天学那里的没有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不会缓解当前中国大学生思想上的迷茫与混乱,甚至会将大学的思政工作者变成管理员或服务生,这样对于中国未来的影响将是可怕的,甚至是破坏力深远的。所以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能够摆脱形式单一的同质化束缚,是一个需要广大思政工作者考虑的问题,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人能解决的。

三、地方文化对当地高校思政开展可起到的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手段,在很多时候可以扎根于所在地的地方文化上。因为现在国家的高等教育建设体系导致了大多数学校都是地方自管或省部共建的地方性高校,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大学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思政任务需要落实的主体还是集中于各省所属的地方高校,而地方高校的主要生源和就业对象也会相应的面向所在地有所倾斜,那么就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样,一方文化也可以作用于一方的思政。

首先体现在成长空间上,地方高校有很强的固定性。毕竟一所大学的搬迁远跨千里都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是在一个城市或者临近城市的深耕型长期发展,从校园文化到教学风格,都会不约而同的受到来自于所在地的影响。纵使高校教师的来源会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风格,但是一地民风却不是一所高校或者是一部分人就能够使其发生改变的,一所高校从建校伊始就注定在其成长空间上受到来自于所在地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地缘上,北方高校放寒假的时间会比南方长;经济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未来选择和人生规划上也会大不相同;文化上,北方的粗犷与南方的婉约也会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么地方的文化就可以充分的应用在地方高校的思政上面,因为这个成长空间的固定性,使得地方文化有充分的思政土壤。通过对于一个地方的文化认同的实现,再加上对于一个地方的文化理解的认知,可以耳濡目染的使得学生在接受这个地方文化的同时接受校园文化接受思政教育。以东北地区为例的话,民族的多元性,14年抗战,从流放之地到中国粮仓。都是极具特色和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裁。就像是中国地域与地域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性一样,地方高校成长空间上的固定性,也可以成为思政差异性的一个有力依托。

其次体现在历史沿革上,地方高校具有很强的指向性。我国的现代化教育起步并不早,大多数有历史渊源的高校都起源于清末民国期间,而更大部分的地方院校则是诞生在建国以后,这部分高校的建校时间并不长,出现也带有很强的指向性色彩,或者为了发展军工,或是为了平衡地方教育,或是为了专项工程,或者为了专业化教育。这就导致各省大部分的高校都集中于省会或几个省内的大型城市,以城市命名的大学也是21世纪以后高等教育资源整合重组才出现的,使得大部分的地方高校虽然都说自己是综合性大学,但是实际的师资教育资源配比上并不均衡,依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明显的专项指向性特征。这个指向性并不一定是制约高校发展的坏事,因为地方财政能够负担的地方高校建设经费还是有限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原则和风格。那么对于这种历史沿革上相对单一的地方高校,我们也并不是没有“故事”可以开展思政教育。再以东北地区为例,闯关东似的办学历程,一穷二白到恢弘校园的建设经历,共和国长子到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心路历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养成一个正确乐观并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所以说并不一定要皆大欢喜或者是普天同庆,适当的忆苦思甜和不忘初心更能够激发出人类对于过往的怀念本能,进而通感到自己。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长久的生存之道,也是这里世世代代生存繁衍的人们的智慧结晶。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经济和政治上的变迁,都会悄然使其发生改变,又不失本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根基,更是需要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推进过程中,不忘它本来的目的和意义。所以说地方特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当代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相信也可以在我们的努力下成为下一步工作的有力突破口和方向标。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思政政治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