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的困境与路径探析
2018-02-11付枭雄
付枭雄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德法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是落实德法共治精神的主渠道。在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帮助大学生增强道德情感,提升法律素养,提高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德法共治精神方法路径,在理论上,有助于我们丰富和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在实践上,有助于我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更好地发挥德法共治对大学生的精神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精神方面的实效性。同时,德治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的共治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了体现,也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新时代培育和践行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不仅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内在统一性
德治通常来讲是指利用道德的力量来规范约束人们之间的行为,以此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秩序的理念和方式。法治与之类似,是指通过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实现社会理想和对国家的治理。德治与法治是现代社会国家治理体系的“两轮”,德治为法治提供灵魂,法治则为德治的实现提供保障。脱离德治谈法治,会显得冷漠无情,体现不出人性的善意;脱离法治谈德治,则很难解决现实困境。德法共治就是有效地将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以充分发挥各自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优势和作用的一种治国理念和方式,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德治与法治在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上有内在的统一性。突出表现在:第一,从高校思政课培养目标上来看,思政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是培养学生对“法”即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认同,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德治”与“法治”教育,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因此,德治和法治教育在思政课中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不可偏废,德治是思政课教育的导向和目标,法治是思政课教学实施的坚强后盾,没有良好的法治作为前提,思政课就没有正常进行的保障,没有法律保障,也就没有正常的社会秩序,思政课的目标就无从谈起。第二,从教学的内容上看,德治与法治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上有相关性和一致性。思政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就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课一定要吸收相关的法学知识和理论,并将德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切实提高受教育者的法治和德治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的困境
1、社会环境带来的变化,弱化了德法共治教育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想相互交流碰撞,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等不断向高校思政课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严重动摇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另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的教学效果,各种信息良莠不齐,许多反动、暴力、违法的信息迅速传播,容易给缺乏辨别能力、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最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当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区,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各种社会问题凸显,社会上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现象逐渐增多,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德崩塌事件和随意践踏法律的行为,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从而制约了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的效果。
2、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滞后,法制教育比重偏离
思政课与其他的专业课程相比,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而且更多是对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但是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长远过程,很难在短时期内取得明显的效果,这就导致了思政课与其他的课程之间出现了矛盾。当前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严重的脱离了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法治需要,法治内容比例较少,部分内容交叉重复,学生对此很难产生求知欲望,学习效率低下;同时法制教育内容未能联系实际,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生活实际,不能解答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法律问题。当前高校思政课过分的强调理论灌输,抑制的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盲目的灌输,使得德法共治理念很难进入学生的头脑和内心。另外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各种信息充斥,各种思潮影响的学生的生活,之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对于新载体的要求,无法切实地解决学生正在面临的生活实际问题。另外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主判断和辨别真伪的能力,德法共治理念单薄,很容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迷失自我,另外不少大学生法治纪律性差,利用虚拟空间随意制造不负责任的言论,污染了网络环境。
3、教育者法治意识淡薄,法治素养有待提高
从思政课的教学环境来看,教育者是影响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因素,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的高低,会对受教育者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前思政课现状是绝大部分的思政教育者缺乏专业的法律教育的背景,法治意识不高,法学理论水平不强,重道德教育轻法治教育现象严重,再加上实践经验缺乏,往往导致思政课达不到贯彻落实德法共治的预期效果,另外长期受德育教育的影响,重德轻法,没有注重提升自我的法律素养,对新颁布的法律不熟悉、不理解现象比比皆是,也就是说老师对自己所讲的教育内容、含义、目标等自己都没有很好的理解,或者理解不到位,这就势必会导致教学的紊乱,教师都不知道多讲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不知所云,这样怎么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另外许多教师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新媒体技术,不少教师制作的可见内容肤浅,缺乏吸引力。但也有不少教师过分夸大新媒体的作用,频繁的使用课件,过多的图像信息很容易迷惑学生,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尴尬困境。
4、大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当前高校思政课在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上突出表现为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重德治轻法治的错误认识,德法共治的精神理念缺失。当前为数不少的学生以为高校思政课就是大学生的德育课程,对法制教育缺乏应有的觉悟,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法律对自身的作用和意义,狭隘的理解学习思政课的作用和意义,把德法教育简单的等同于学校的校纪校规或者道德规范,认为其实一种惩罚的手段,对其产生了厌恶和排斥的心理。认为培育德法共治理念没有实际作用,对就业也没有多大帮助,像类似的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5、“三全育人”格局尚未形成,合力教育作用不强
“三全育人”格局即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其旨在克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彼此独立、各自为战的体制障碍,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碎片化难题,使思想政治工作富有整体性和实效性。而现实情况是大格局尚未形成,各组织部门之间联系较少,体制障碍较多,没有取得较好的整体效益;全员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尚未形成。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合力教育不足。第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课外合力。就是说在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的过程中不但要抓好思政课这个主渠道,而且要发挥其他各门学科的作用,守好一段渠,种好一块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第二是课上课下要形成合力。这个主要是要发挥好校园环境的作用,因为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以外,衣食住行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净化校园环境。第三是校内外的合力。这个主要是高校其他社会组织要发挥同心同向的作用,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校内学习到的德法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当前思政课在落实德法共治精神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尚未建立,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课内外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法治教育实践性不强;一些低俗、落后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和新自由主义思想充斥在校园内,不少学生甚至认为西方的自由主义法治是普世的价值,这就导致了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另外“校园暴力”事件和“校园欺凌”案件的发生都对正常的校园秩序和校园安全提出了挑战,特别是现在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腐败现象,使得大学生对依法治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
三、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的路径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水平,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道德情操,警惕违法乱纪和道德败坏行为的发生,这就需要探究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的现实路径,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将德法共治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思政课教学的始终,既加强法治教育,真正实现德法共治的教育目标。
1、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德法共治意识
大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有一定实践能力的群体,其对德法共治理念的获得是一个通过思政课教育自由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绝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必须在思政课改革中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德法共治教育意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的重要途径,片面地只讲思想政治教育而不辅之以完善、有力的法治教育是不现实的、不客观的,只有两手共抓,德法共治,才能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以往我们的思政课过分强调政治性和意识形态行,从而边缘化了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德治和法治毕竟不能等同,他们之间有共性也才存在这差异性,因此必须认真的对待,当前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如何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德治和法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功利化倾向,正确认识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紧密结合起来,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的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丰富以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层次化为主,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由过去单一的灌输方法,变为师生之间的主体互动,师生共同创设情境,共同学习,教学手段的丰富以及教学形式多样就包括多样化、直观化的教学以及案列的形象化等等,就是使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通过教学环境的改革,真正实现满足国家的宏观需求与实现学生自由发展相统一,维护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德治与法治教育相统一,切实提高“德法共治”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效性,使德治与法治思想深入大学生的心中,内化于心,使学生树立法律权威,知法懂法,外化于形,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另外课程安排要合理,把课前准备、课中讲授和课后总结有机统一起来,将德法共治精神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始终,借助新媒体技术,将课堂搞活,实现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从“要我学”向“我要学”、从“灌输式”向“研究式”的转变。另外,加强课内外教学的同时,整合各种资源,打破传统课堂界限,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德治与法治教育渗透到思政课教学与实践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德法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教育者要提升自身素养,践行德法共治理念
思政课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德法共治”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要做到真言真信,促进德法共治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的高校是社会主义的高校,高校的教师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服务的,不能“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碗”,这在我国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另外要成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还需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素养和道德素养,思政课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认识结构以及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道德与法律素养的过程。因此,转变观念,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使其在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实施者的同时,又成为这一教育的对象、承受者,要为受教育者提供榜样示范的教育作用,对受教育者的要求自己要首先做到,不能说一套背地里做一套。因此,教育者在思政课教学中树立“德法共治”的精神理念,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原则,充分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受教育者在思政课中收到德治与法治教育的熏陶,促使受教育者将自身价值观与国家民族社会命运结合起来,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
4、优化整体环境,整合课内外资源,发挥协同作用
良好的德法教育环境,会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不健康的环境则会误导和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因此,必须优化校内外环境,一方面突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培育大学生德治教育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凸显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法治观念在培育德法共治精神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各自优势,才能使大学生在环境中受到德法共治精神的洗礼和陶冶,不断加强自身的法治觉悟,从而有立地推动德法共治教育理念的全面实施。第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内课外合力。就是说在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的过程中不但要抓好思政课这个主渠道,而且要发挥其他各门学科的作用,守好一段渠,种好一块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第二,课上课下要形成合力。这个主要是要发挥好校园环境的作用,因为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以外,衣食住行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净化校园环境。第三,校内外的合力。这个主要是高校其他社会组织要发挥同心同向的作用,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校内学习到的德法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四、结束语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贯彻德法共治精神的过程中,首先要清楚思政课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从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入手,将三种资源有机结合,不仅要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法学知识上下功夫,更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质的培养;教师要因材施教,准确合理把握学生学习规律,教材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应有之力,高校也要勇于担当立德树人的历史责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法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努力建构符合自身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坚持德法共治精神,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