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剑河县为例
2018-02-11曾德根
曾德根
(贵州省剑河县南明镇林业站,贵州剑河 556400)
1 剑河县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造林工作任重道远 据实地调查,在贵州省剑河县各边远乡镇的不少荒山荒地还存在着“有山没有树,有树不成林”的现象,不少山区砍伐严重,造林工作明显不足。由于剑河县属于喀斯特地貌,坡度大、土层薄、岩石裸露多,立地条件普遍较差,无疑加剧了造林绿化的难度。因此,剑河县荒山造林工作任重而道远。
1.2 林业资源管理措施不到位 一是部分地块退耕还林保存率极低。调查发现,部分农户为了眼前利益,在已经退耕还林的地块又种上了农作物,还有一些地块疏于管理,树枝不修剪,草荒严重,更有个别地块牛羊随便进入林区,林木被毁现象严重。目前,一些已经退耕五六年的地块,依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是工程造林后续管理差。管护措施跟不上,造成了植树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不高的问题。如一些乡镇的大环境绿化工程,成活率虽然很高,但后期过于干旱,不能及时进行浇灌,造成部分地段死苗、缺苗的现象。三是林业管护人员管护职责不到位。全县已经建立了一支护林员队伍,制定了护林区域责任制。但这些护林员大多是农民,素质偏低,每人月工资低,所以不能很好发挥护林的作用。
1.3 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调查发现,一些乡镇林区大片大片的植被被废石、废渣掩埋和公路占用。据林业部门粗略计算,剑河县自开展林业普查工作以来,发现植被破坏面积有增无减,而植被恢复面积微乎其微。据林业专家所讲,这些废石、废渣堆积山坡,造成的植被破坏将是长期的,恢复起来难度相当大。特别是植被被破坏后,林地涵养水源能力大大降低,如遇大雨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后果不堪设想。同时,调查发现,一些矿山坑口施工队和公路施工单位“就地取材”,人为砍伐林木现象屡禁不止。另外,个别矿山企业和公路施工单位主无视森林保护法规,采取“先上车后买票”或者“强行乘车不买票”的行为开采矿山,林业监管部门的监管显得力不从心,无证占用、非法占用的事实,少批多占、先占后报的现象依然存在。
2 剑河县生态林业工程管理对策
2.1 加强组织领导,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为确保剑河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各乡镇、县有关单位要精心组织,并将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指标纳入考核各乡镇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挂钩,明确目标、奖惩分明、落实到人,特别是监督各施工专业队,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标准,合理确定施工方案,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兑现,确保工程如期实施按时完成。
2.2 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林业建设生态建设 在确保各项林业资金注入的同时,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攻势,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宣传报道,提高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认识,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要进一步明确植树造林、森林防火、绿地树木认建认养、捐赠物资和绿化宣传等都是义务植树的有效实现形式,引导适龄公民参加生态建设和森林防火等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切实为地方林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3 强化项目管理,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严格的制度保障 对林业重点工程实行月报制度,项目竣工验收采用项目管理部门联合验收、项目批准部门复验或抽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评价制度、社会监督机制和重大项目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各项监督制度,发挥积极的监督作用,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4 部门联动有待加强 造林绿化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实现生态大县的目标。一直以来,林业和各有关部门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联动机制。例如,前几年实施低丘岗改造项目,没有与林业对接造林,没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应改造的低丘荒岭没有纳入改造,不应改造的灌木林地反而被改造。有的把肥土挖到底下,石子和瘦土刨到面上,致使改造后的林地茅草狂生,形成火灾隐患,导致原有的森林植被被毁,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有的部门把项目引进来,以征占用林地包审批作为优惠条件。有的规划工程项目建设时,没有考虑对项目周边绿色小山包的保护,使开发商侵占土地,将其变成了楼房。目前项目建设侵占林地是造成城镇绿地减少和山体破坏的主要原因。
2.5 加大生态林业宣传教育 生态林业宣传工作要抓到点子上,要落实到位,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深入基层,深入林区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国家林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保护建设生态林业的重要意义和措施。特别是要加强中央、省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全面提高全社会爱林护林、爱护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