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五水共治”水利工作三年(2 0 1 4-2 0 1 6年)治水成效分析
2018-02-11张蕾
张 蕾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1231)
浙江省是江南水乡,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保护好浙江省的绿水青山,是浙江人民紧抓不放的大事。浙江省牢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失时机部署开展“五水共治”,既准确把握了浙江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充分体现了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政治定力和战略担当,上应中央要求,下合群众期盼。经过全省上下三年来的共同努力,取得显著成效。
1 浙江治水背景
1.1 浙江省整体宏观战略决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相继做出建设绿色浙江、建设生态省、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两美”浙江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水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探索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努力把浙江省建设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是全省人民的一个“生态梦”[1]。
1.2 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瓶颈 浙江省面临“三个困扰”:一是水资源约束经济社会发展,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浙江省人与水、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水环境改善亟待产业升级,水污染表现在水里、问题在岸上、根子在产业,如印染、造纸、制革、化工和电镀等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高,但污染物排放量占比极高;三是水污染问题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浙江省水污染信访案件和水环境应急事件呈上升趋势,群众反响强烈,这类事件容易发生连锁反应,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1.3 新时期治水工作面临的挑战 2013年遇到的两起事件进一步促使浙江省要以点带面、统筹共治,推进“五水共治”。一是2013年初,浙江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事件。二是2013年10月上旬,“菲特”强台风正面袭击浙江,引发余姚等地严重的洪涝灾害[2]。浙江省从这两起事件中得到启发,开展深入调研,更加深刻认识到,治水必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和抓节水的“五水共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
2 “五水共治”整体规划
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五水共治”的总体部署,“五水共治”主要任务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和抓节水。治污水主要抓好清三河、两覆盖、两转型,重点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和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基本覆盖,推进工业转型和农业转型。防洪水重点推进强库、固堤、扩排等三类工程建设。保供水重点推进开源、引调、提升等三类工程建设。排涝水重点推进强库堤、疏通道、攻强排,着力消除易淹易涝片区。抓节水重点推进改装器具、减少漏损、再生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示范,合理利用水资源。目标是三年(2014-2016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五年(2014-2018年)要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七年(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
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把治水列为重要工作,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六位副省级领导任副组长,31家省级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实行实体运作,各市、县都建立了相应的“五水共治”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齐上阵的组织推进体系[3]。
3 “五水共治”以来水利建设情况
“五水共治”以来全省水利系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决策部署,以“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为载体,以强库、固堤、扩排、开源、引调、提升等六大类防洪水保供水工程建设为重点,以“千人万项”蹲点指导服务行动为主抓手,全力推进“五水共治”水利工作。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完成“五水共治”水利投资1 235亿元,带动同期全口径水利投资完成1 584亿元,在防洪减灾能力、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水环境改善、水利依法管理等方面得到很大提升,为“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建设提供了坚实水利保障。
3.1 防洪水 洪涝灾害一直是浙江的心腹之患,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防洪突出矛盾,重点实施“五原扩排”“六江固堤”“千塘加固”等三类防洪水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上蓄、中防、下排”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提高流域、区域整体防洪排涝能力[4]。
3.1.1 五原扩排 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完成新增入海强排能力758 m3/s,各平原防洪排涝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3.1.2 六江固堤 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完成海塘干堤加固1 560 km,其中独流入海干堤加固548 km,中小河流堤防加固952 km,海塘配套加固60 km;完成圩区整治9万hm2。五大江河干堤达标率达到70%,显著提升了浙江省沿江滨海地区防洪御潮能力。
3.1.3 千塘加固 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73座,进一步增强了江河洪水调控能力。平阳顺溪、诸暨永宁、瓯海桃源等水库已完工发挥效益,缙云潜明水库已提前开工,永嘉南岸水库、开化水库正抓紧开展前期工作。2016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期间,全省面雨量达149 mm,相当于152亿m3降水量,全省水库拦蓄洪水26.1亿m3,其中191座大中型水库拦蓄20.4亿m3。
3.1.4 标准化管理 自2016年以来,全省93个县(市、区)已全部开展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实现了全覆盖;标准化管理工程(五年)名录已全部确定并印发;管理单位(责任主体)已全部落实并公布;93个县(市、区)的公益性(含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护经费保障政策已全部出台,落实创建及管护经费14.8亿元;全省成立了432家具备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能力的物业化管理公司。全年完成1 695个工程的标准化管理考核评估,超额完成2016年度“五水共治”考核的1 477个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任务,同时完成92个工程的省级抽查复核。
3.2 保供水 以需求为导向,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战略布局,合理开发、调配水资源,重点推进“八大引调”“十库蓄水”“双百万节水供水”等三类保供水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供水安全和农业灌溉保障水平,多源供给、联网联调的水资源保障格局基本形成。
3.2.1 八大引调 舟山大陆引水一、二期建成发挥效益,对保障舟山本岛及周边岛屿群众生产生活用水,解决高温干旱天气海岛百姓用水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舟山大陆引水三期已开工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岛内、岛际供水系统,为舟山群岛新区国家海洋战略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全线开工,截至2016年底,完成隧洞开挖57.4 km,建成后年供水量可达9.78亿m3,杭州饮用水品质将得到明显改善;宁波市水库群联网联调(西线)、永康北部水库联网、嘉善太浦河取水二期、江山市峡口水库引水工程正加快建设,浙东、浙中水资源配置能力有望进一步提高;嘉兴市域外配水工程(杭州方向)、台州市三期供水工程、玉环县楠溪江引水工程等抓紧开展前期工作。
3.2.2 十库蓄水 杭州闲林水库建成蓄水,进一步完善了杭州的“一源一备”体系,使杭州市主城区备用水源规模从1.5 d提高到10.0 d,抗咸能力从目前的80%提高到97%的保证率;慈溪郑徐水库投入使用,每年可从曹娥江引水达2.4亿m3,慈溪市缺水状况大大改观,2016年11月该工程荣获2015-2016年度中国水利优质工程“大禹奖”;磐安花溪、遂昌石坑坪、遂昌桐川、武义石硖、温岭白龙潭、松阳庄门源、苍南云遮、萧山湘湖应急备用水源扩建三期、海宁鹃湖、嘉兴秀湖、桐乡应急备用水源等工程基本完工发挥效益,新增年供水量6 800万m3,江河源头县城及嘉兴地区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浙东钦寸水库基本建成,具备下闸蓄水条件,2016年11月顺利通过蓄水阶段移民安置初验,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供水量1.5亿m3,进一步提高宁波地区供水保障能力;台州朱溪、松阳黄南、龙游高坪桥、三门东屏等水库陆续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各地供水保障能力。
3.2.3 双百万节水灌溉 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截至2016年底,全省完成农村饮水安全提升118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大大改善农村居民饮水条;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节水灌溉提升工程,截至2016年底,全省完成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4.06万hm2,大中型灌区上虞上浦闸、海宁上塘河等加快推进,提升了兴农惠农水平。
4 下一步治水工作的有关思考
三年来,浙江省防洪排涝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水资源保障能力较快提升,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全民治水护水理念深入人心。但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标杆省的要求,“防洪排涝”等方面的“短板”仍较为突出,下阶段“五水共治”的重点已由“治污水”转为“防洪排涝、防灾减灾”。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加快实施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重点推进20座大中型水库、五大江河干堤、五大平原骨干排涝工程建设,至2020年,基本实现全省五大江河防洪能力、五大平原排涝能力总体达到20 a一遇规划标准。对照下一步治水重点工作,有以下几点思考。
4.1 坚持系统治理 “五水共治”开展三年多来,虽然初步建成了“上蓄、中防、下排”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防洪突出矛盾基本得到缓解,但是对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平原易涝区和主要江河的防洪排涝能力还存在明显“短板”。下一步将结合不同流域和区域的特点,在现有江河治理总体格局基础上,以流域区域为治理单元,坚持“上蓄、中防、下排”的思路,加强沿海滨湖平原、主要江河等防洪薄弱环节治理,坚持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完善流域区域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其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同时,统筹谋划灾害防治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充分考虑流域区域的水生态需求,系统治理江河湖库水系,着力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4.2 同步开展标准化建设 浙江省水利工程点多、面广、量大,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为巩固“五水共治”成果,确保水利工程安全、高效、持续运行,省政府于2016年1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意见》(浙政办发〔2016〕4号),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为真正实现“完工一批见效一批”“大干、提速、创优”,下一步在工程建设同时同步开展水雨情预警、日常监测、水利信息化、标牌、景观绿化等建设,力求实现新建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时同步实现标准化管理。
4.3 多元化筹措资金 水利项目具有较强公益性,财政直接投入是水利资金的主要来源,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一直是浙江省、尤其是县市水利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根据《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征收有关问题的通知》(浙财综〔2016〕18号),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征收的费率减少至现有费率的70%,下一步有可能全面取消。至2020年要完成1 590亿元的投资目标,将极大地加重地方资金的筹集难度。《意见》提出各地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出台金融优惠政策,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如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和地方政府债券,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实行水利资产证券化,还有过桥贷款及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多渠道筹措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