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树抗旱研究进展

2018-02-11汪志威张冬莲龚顺良

江西农业 2018年13期
关键词:需水抗旱性抗旱

刘 彦 汪志威 张冬莲 龚顺良 肖 钧

(贵州省六盘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贵州六盘水 553000)

干旱半干旱面积约占中国总耕地面积的53%,干旱已成为作物生产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选育抗旱品种不仅能在较大程度上利用水资源,而且有利于稳产增产。前人在玉米和水稻上的研究表明,植物的抗旱性状是可以被遗传利用的,因此,研究植物抗旱性选育抗旱品种有望缓解作物干旱问题。茶叶起源于中国西南部,属于多年生怕旱喜湿植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年份间和季节间雨量分布不均匀,使得干旱成为制约我国茶叶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深刻认识茶树需水规律、选育抗旱型品种、提高茶树耐旱性及发展节水栽培,对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简述了茶树生长需水规律,综述了干旱对茶树生长发育、生理生化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重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茶树需水规律

茶叶属于喜阴喜湿植物,全年降水量需在1 000 mm以上,年经济产出好水系数0.90左右。但不同茶叶品种、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类型土壤及茶树不同生育期等都会影响茶树对水分的要求。CHen[1]在福建省安溪县以四年生铁观音为材料,采取不同灌水时间对公示材料进行干旱处理,结果表明:茶树叶片水势、生物量等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则随干旱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最后认为要平衡茶叶产量及品质,建议10 d左右为一个浇水周期。吴瑞普等[2]在福建泉州以两年生铁观音茶树为材料研究其需水规律,结果表明:两年生铁观音需水关键时期为7-10月,最佳灌溉涂层为40~50 cm,适宜灌溉水量为21 mm,浇水周期为8~12 d。邹战强等[3]在广东梅州以不同树龄的丛茶和苦丁茶为材料研究表明,多年生茶树年需水总量为1 274.6 mm,日平均耗水量为1.07~6.51 mm/d,茶树的适宜田间持水量为60%~90%,灌水量和周期分别为 41.86~ 50.23 mm 和 4~ 10 d。

2 干旱对茶树生长、生理生化的影响

当茶树水分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就会引起植株体内水分亏缺,代谢活动受到影响,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茶树受到轻度干旱时,茶树嫩叶受影响较小,部分老叶逐渐失水缺绿,随后叶缘慢慢卷曲,叶尖变褐;中度干旱时,茶树嫩叶开始受到影响,新稍叶间距变小,新叶小而且卷曲,随着中度干旱时间的延长,叶片萎蔫枯焦脱落,顶芽处于闭合状态,尚未干死。重度干旱时,茶树叶片枯焦脱落,出现大量的鸡爪枝,随着重度干旱时间的延长,大部分鸡爪枝枯死,主干尚有部分未干死。极度干旱时,土壤基本没有可利用水分,茶树地上部分叶片全部干死脱落,地下部分根毛干枯死亡,此时茶树整体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而死亡。

2.1 内源激素 茶树内源激素对干旱十分敏感,在干旱胁迫中可能充当信使的作用。当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内源激素迅速做出反应,脱落酸(ABA)大量合成并运送到叶片,阻止气孔保卫细胞内Ca2+流出,诱导外部Ca2+流入,从而使叶片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促使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散失,增加叶片细胞可溶性蛋白含量,诱导生物膜系统保护酶形成,降低膜脂过氧化物程度保护膜结构的完整性,增强植物干旱胁迫下的抗氧化能力,同时诱导一些抗性基因表达,提高植物抗性。林金科[4]在探究干旱对茶树影响时发现,土壤水势在-4~18 kPa时,茶树叶片ABA含量变化不明显,低于-38 kPa时,茶树叶片ABA大量积累。潘根生等[5]认为干旱胁迫早期(3 d),茶树ABA含量缓慢增加,到后期ABA含量迅速增加,ZT(玉米素)含量下降。研究表明:茶树干旱早期,ZT的变化不明显,但到干旱后期,ZT含量与茶树的耐旱性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且ABA与ZT的含量比值越大,茶树越耐旱。

2.2 渗透调节 渗透调节是植物在逆境胁迫下,主动积累各种有机或无机物质来提高细胞液浓度,维持渗透势,提高细胞吸水或保水能力,从而适应水分胁迫环境的过程。Barnnett等[6]研究百慕达草时发现,Pro是部分植物在干旱胁迫下游离氨基酸增加的主要成分,可占氨基酸总量的40%。王守生[7]研究表明:干旱5 d后,茶树叶片Pro含量极显著增加,其中蜀永1号较对照增加78.48%,早白尖较对照增加54.29%。潘根生[5]则发现:干旱过程中耐寒性的品种Pro含量变化较小,耐旱性弱的品种在干旱加重或减弱时变化均较大。Upadhyaya[8]等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片可溶性糖、Pro均增加。因此,Pro与茶树抗旱型的关系还不十分清楚,在判定茶树抗旱性时不能仅仅以Pro含量为标准。

2.3 保护酶活性 茶树的保护酶主要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SOD能催化2O2-+2H+→H2O2+O2的反应,将O2-转化为H2O和O2,POD能催化RH2+H2O2→2H2O+R的反应,将O22-转化为H2O;CAT也能将H2O2催化为H2O和O2。在干旱胁迫下,茶树产生大量的活性氧,损伤细胞膜系统,从而导致茶树衰老甚至死亡。前人研究表明,茶树的抗旱性可能跟保护酶活性有关,但是不同人研究结果不同。刘玉英等[9]研究表明:干旱后茶树叶片SOD和POD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并且品种间有差异。韦朝领等[10]研究认为,茶树的抗旱性跟SOD、POD和CAT的活性有关;干旱胁迫下茶树POD和CAT呈先升后降趋势,且活性增加的速度与叶龄有关。对于POD活性与茶树抗旱性的关系,不同人看法不同:童启庆等[11]认为POD与茶树抗旱性没有相关性,而王小萍等[12]则认为有相关性。

2.4 光合作用 干旱条件下,植物细胞内产生大量活性氧,损伤叶绿体膜系统,导致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合酶活性降低,光能的吸收和电子传递受阻,气孔关闭从而阻碍CO2进入细胞,迫使光合作用减弱或停止。研究表明:干旱条件下,茶树叶片原初光能转化率(Fv/Fm)随光照强度增大急剧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光化学反应速率降低,天线色素热耗散速率降低,品种间有差异;水分利用率降低。

3 干旱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干旱对茶叶产量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茶叶产区的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国内外不少茶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灾害。在国内,2010年春旱使云南省约266 667 hm2茶园受害,春茶减产约50%,损失近10亿元;2011年干旱导致湖南省春茶、夏茶分别减产20%、30%,经济损失约5亿元;2013年干旱导致四川省部分茶园最高667 m2产量下降80%,云南省 4 000 hm2茶园产量下降,浙江近 66 667 hm2茶园受灾;2010-2013年连续干旱导致贵州部分茶园幼树大量死亡,茶园减产。在国外,干旱导致肯尼亚、坦桑尼亚、斯里兰卡和印度茶叶分别减产4%~20%、33%、26%和17%~31%,甚至还导致6%~19%的茶树死亡。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茶树芽叶、新稍长度、百芽重和芽数均明显下降。LIN等[13]研究水分胁迫对乌龙茶的影响发现,浇水对茶叶鲜重有积极的影响,干旱条件下的茶树叶片干重低于正常供水的茶树叶片,差异不明显,但正常供水的茶树产量显著高于干旱条件下的茶叶产量。吴瑞普等[2]研究表明,干旱条件下铁观音叶片鲜质量和干质量较正常供水的分别下降75%和61.22%。

3.2 干旱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咖啡因、氨基酸和茶多酚等物质含量是茶叶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旱条件下,茶叶中茶多酚、总儿茶素含量减少,儿茶素品质指数下降;茶叶总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等品质成分均减少。吴瑞普等[2]研究发现,干旱查理下铁观音茶树叶片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显著下降,鲜茶叶中茶多酚和蛋白质含量增加,咖啡因含量减少。张宝千[14]研究发现,干旱条件下,铁观音茶树叶片水势降低,还原糖、蔗糖和果糖含量升高,合理的灌溉可以在保证茶叶产量的前提下提高铁观音茶叶品质。还有研究表明,干旱抑制茶树咖啡碱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了咖啡因的合成。

4 展望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受水分影响较大的作物之一。随着全球性的水资源匮乏和年分间、季节间分布不均匀,干旱对茶叶生产有着重要威胁。遗传学研究表明,作物的抗旱性是可以遗传的,因此,要降低干旱对茶叶生产造成的威胁有2种途径:一是改进栽培技术体系和水利灌溉设施,二是选育稳产抗旱型品种,从根本上提高茶树的抗旱性。

茶树不同品种需水量不尽相同,相同品种不通过生育期需水量也不一样,而且相同品种在不同的生态区需水量可能也有差异,因此,研究茶树需水规律,有利于改进茶树栽培措施和水利设施。茶树在不同环境中的抗性不同,土壤理化性质也会影响茶树的抗性,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茶园小气候和土壤因子的变化,有利于科学制定灌溉技术指标,建立基于茶叶不同生育阶段生长、品质动态响应模型,提出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园节水灌溉制度。

我国是茶叶的起源地,茶叶种质资源丰富,潜在的抗耐旱性种质资源有待挖掘利用。虽然我国已经有学者开始了茶树抗旱性育种,但目前尚未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茶树抗旱性鉴定体系,一定程度上影了茶树抗旱基因的应用。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展茶树转录组测序、代谢组学、蛋白组学及基因组学等研究,为揭示茶树抗旱机理、加速茶叶抗旱性育种带来了新的契机,可望为茶树抗旱性育种提供技术和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需水抗旱性抗旱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8 400万美元用于西部地区抗旱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新立城水库生态需水及调度研究
建平县生态需水保障程度研究
防汛抗旱
不同光质对黄瓜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基于称重法的烟草伸根期抗旱性鉴定
树木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术研究综述
河套灌区试用无人机获取作物需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