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2018-02-11王志成
王志成
(江西省铅山县水产局,江西铅山 334500)
1 水产养殖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
1.1 水产养殖模式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原因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主要有工厂化养殖、淡水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3种。第一,工厂化养殖模式,是在外部进行饲料投放,并且在投放饲料的过程中会伴有一定量的鱼药,这样一来养殖场内部的水体会得到及时更新,但是所产生的废水一般会直接排到附近的水域,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磷、氮的化学物质,就会给附近的水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使附近的水域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甚至还会引发赤潮。第二,淡水池塘养殖模式。在这种养殖模式中内部水体的总体稳定性和自身的净化能力都比较弱,采取的是高密度养殖方式,很有可能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或者水体缺氧,进而导致水体内的浮游植物会在短时间内开始疯狂生长,并且会给水产养殖带来严重的影响。第三,网箱养殖模式。这种养殖模式一般适用于大水面养殖,需要设置网箱限制水产动物的活动范围。由此可见,这种养殖模式的养殖的环境和外部的水体环境是一体的,因此,在网箱内投放的饲料、鱼药不但会给网箱内的水体产生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网箱外的水体产生影响,造成整个水体的富营养化,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赤潮现象,进而给会水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1.2 造成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宏观原因 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行业不管是采取什么样的养殖模式,都会呈现高密度的产分布局势,究其原因,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养殖场为了将利益最大化,不断地扩张养殖的规模,投放大量的养殖资源所导致的,这也是造成我国的整体水产养殖生产方式都是以粗放型为主的原因。由于养殖放样的密度远远超过了水体内部的所能承受的范围,进而就会给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并且养殖人员需要不断地对水体进行清洁,频繁的更换水体,然后把大量的受到了污染的水体排到附近的水域,这将会引发更加严重的水体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很多的养殖人员未具备较高的环境保护的意识,没有充分的意识到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性,有的养殖人员虽然有环保意识,但是为了经济利益,却并没有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进行预防和解决。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对于水产养殖的监管力度不够,如选址监管不严,很多的水产养殖的选址就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也就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很多的水产养殖人员对于养殖技术以及环境保护的措施了解的少之又少,缺乏一定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有关部门对于水产养殖的监管不力。
2 改善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具体策略
2.1 建立完善的水产养殖许可证制度 要想从源头上对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控制,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水产养殖许可证制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养殖的规模和从业人员进行监管。第一,有关部门要对水产养殖的水域进行全面的审核,然后对给水域水产养殖的数量、规模以及养殖的方式进行严格的规定。同时,还需要对水产养殖人员进行全面的养殖技术及装备的审核,这个审核的过程就是为了对水产养殖环境的措施的可行性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合格之后才能为水产养殖场颁发养殖许可证。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对自己所管辖区域内的水产养殖场进行全面的检查或者抽查,一定要采取突击的形式进行检查,不能事先通知,这样才能看到水产养殖场的实际情况。主要的检查内容有生产规模是否符合标准、环境保护措施是否正在运行、环境保护情况是否达到相关标准等。在检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超标问题,则需立刻让养殖场进行整改,如果发现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则需要注销生产许可证。
2.2 加强对水产养殖人员的培训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的养殖水平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水产养殖环境进行保护的实施难度。因此,在实际的水产养殖环境保护中,加强水产养殖人员的技术培训是非常的重要的。水产养殖单位应当结合自身的养殖规模、养殖区域、养殖方式对养殖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环境保护措施的实现,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同时,相关部门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在考核当中不合格的养殖人员将不能再继续从事养殖工作,通过的考核的人员则颁发养殖合格证书,并将这个证书作为水产养殖质量检查的一部分。另外,还需要对养殖技术人员进行饲料投喂等关键技术进行全面的培训,这样才能确保整个水产养殖饲料投喂的合理性,降低不合理的饲喂方式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3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水产养殖行业必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为了能确保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解决水产养殖对环境产生污染的问题,水产养殖企业和个人都必须要充分地意识到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并结合水产养殖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有效改善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而有效地提高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