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边稳藏”战略思想的基石:“长期建藏”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2018-02-11杨明洪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藏区西藏思想

杨明洪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一、“长期建藏”的科学内涵分析

(一)“长期建藏”是一种建藏的精神力量,不是针对每一个建设者需要在藏工作多少时间

“长期建藏”最初是针对进藏官兵“三年一换”并由此滋生的“早尽早出”急躁思想和各种类型各种程度的“换班”思想而提出的。[1]当时的中央意识到,这些思想是不利于西藏的未来发展的。在中央的号召特别是毛泽东、邓小平等培植下,进藏官兵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逐步提炼出的一种“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理想信念,即体现出“建设不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西藏人民;不仅从目前的需要出发,更重要的是为西藏未来建设着想”。[2]

(二)“长期建藏”是一种工作思维方式,并非否定应时应事应急的重要性

西藏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一部分,既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西藏建设同时面临“两对矛盾”,即“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努力实现“两个百年梦想”,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与中国其他地区是一致的,源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更加艰巨,作为西藏的“主要矛盾”,在程度上表现出的紧迫性更强。[3]当前新形势下,西藏经济社会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社会基础也有了相当大的改变,但“两对矛盾”仍然明显存在,工作环境依然十分复杂,必须从党在西藏长期执政的本质要求出发,重在顺民意、得民心,把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定位为真心实意为当地群众办好事,以此争取民心。

(三)“长期建藏”是每一个西藏建设者的行动准则,而不是挂着嘴边的决心

精神是行动的动力。正如李瑞环所言,“西藏地处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高寒缺氧,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这使得西藏办事情比其他地区面临更大的困难、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4],因此,“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建藏”内化为每一个西藏建设者的行动准则。

从这种行为准则的形成过程来看,进军西藏的十八军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历史任务后,并没有返回内地,他们一手拿鐈,一手拿枪,从内心喊出了“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口号。在这种背景下,“长期建藏”不再仅仅是一种精神力量、工作思维方式,而是每一个进藏官兵和干部群众的实践行动准则,[5]将西藏作为自己的家,建设它,保卫它。当前,市场经济改变了人的行为的基本模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政绩观也发生了变化,行为是否具有长期性取决于人们对自己利益的追求。这是客观事实。作为行为准则的“长期建藏”原则,则要求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政绩观。在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基础上,将西藏作为“家”来看待,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家”未来美好前途负责和贡献力量,这是真正的“长期建藏”行为。

二、“长期建藏”的历史脉络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长期建藏”、“慎重稳进”的思想,广大干部中形成了“长期建藏,边疆为家”行动准则

“长期建藏”最初形成于西藏和平解放时期。1950年初,毛泽东在决定向西藏进军时,提出“入藏军队可定为三年一换,以励士气”。但很快毛泽东和中央就发现,“三年一换”很容易滋生短期行为。为此,1950年2月15日,在毛泽东和中央的指示下,西南局、西南军区发出的《解放西藏进军政治动员令》中就号召“每一个指战员必须树立长期建设西藏的思想和决心”。[5]同年12月,西藏工委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出:“解放西藏只是我军的第一步任务,而长期建设西藏则是党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军的长期任务。”[5]当十八军主力准备向拉萨进军的前夕,军政治部于1951年8月23日发出了《关于长期建设西藏思想领导的指示》,指示提出:各级党的组织教育全体人员,要把热爱伟大祖国同热爱西藏、建设西藏一致起来,在思想政治工作上既要解决进军中的“换班”思想,又要解决修建同进军对立起来的模糊认识,“启发部队艰苦为荣、劳动为荣,亲手参加祖国边疆建设事业为荣”的积极性。[5]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长期建藏”得到完善。1956年,对于西藏的民主改革和大干快上的思想,毛泽东指示:“西藏今后在六年内不改革是肯定的,同时决定西藏的人员、机构、事业、财政要大下马”。这样做的目的是“慎重稳进”。20世纪60年代,对于西藏可能出现的困难估计不足而想尽快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采取了“慎重稳进”的方针,强调西藏工作要稳,不要急,在西藏地区不能“竭泽而渔,要帮助老百姓生产,机关也要搞生产”。[5]

(二)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长期建藏”思想具体化为“慢”、“稳”、“宽”的治藏方针,建立了“长期建藏”的工作机制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继承了“长期建藏”、“慎重稳进”的治藏思想,而且将其具体化为“慢”、“稳”、“宽”的治藏策略。所谓“慢”,主要是指西藏各项工作“慢慢来”、“不盲动”,如果没有找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盲动”。早在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民族工作来一点‘慢性病’没有关系。”[5]所谓“稳”,就是为了慎重,以稳为进,稳中求快。早在1961年1月5日,邓小平就指出“在要防‘左’防急,要稳”,“不要兴点子,要防止命令风,瞎指挥。搞实验要慢慢推广,不要一下子普及”。[6]所谓“宽”,是指不断发展和壮大西藏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实现“长期建藏”,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开创性工作是确立了“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这一工作机制。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所制定的“慢”、“稳”、“宽”治藏方针,具体诠释了“长期建藏”的时代内涵,而“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这一工作机制使得西藏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就可以及时地调整过来,[7]为“长期建藏”提供工作机制。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力恢复和发扬“老西藏精神”,恢复“长期建藏”思想

1989年10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研究西藏工作,制定了西藏工作十条意见,从此西藏工作开始发生转折。1990年7月22日,江泽民考察西藏期间,在听取各方面的汇报后,提出并强调了要大力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老西藏精神”是在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长期建藏”思想指引下,逐步形成的“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行动理念。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力恢复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实际上就是恢复“长期建藏”思想路线,使得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彰显。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深化“长期建藏”思想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分析了西藏工作中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将西藏发展稳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安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分别在2001年和2010年召开第四、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为了使“长期建藏”思想得以贯彻,2001年胡锦涛同志赞同并采纳了热地同志把“特别能团结”充实到“老西藏精神”中去的建议,“老西藏精神”有了新的内涵。2012年胡锦涛同志提出西藏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的战略方针,进一步深化“长期建藏”思想,对于实现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推进西藏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有着重大意义。

(五)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治国”、“治边”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长期建藏”

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治国理政方面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长期建藏”思想,并于2015年召开了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习近平同志从国家安全与生态安全两个方面论述了“西藏在党和国家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明确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论述,首次提出“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中央将“依法治藏,长期建藏,富民兴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作为西藏工作重要原则,这些原则既是对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存在问题的反思。针对藏区经济发展,习近平明确批示藏区发展要贯彻“生态保护第一、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由于西藏建设发展的底子薄,没有外界资源的输入是无法取得快速发展的。但西藏的发展除了中央的财政转移、政策扶持和对口支援的资金项目支持,更需要一代代进藏援藏干部的无私奉献。从“老西藏精神”到“两路精神”从精神价值诠释了“长期建藏”思想。2013年3月12日,习近平参见西藏代表团时希望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发愤图强,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2014年8月6日习近平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2015年8月20日,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注意把握对口援藏的长期性、群众性和科学性,从对口援藏方面强化了“长期建藏”要求。

三、树立“长期建藏”思想特殊的时代意义

(一)从把握西藏发展稳定工作规律性认识上考察

从藏区问题的特殊性看。西藏是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除了西藏之外,还有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藏区。面对藏区问题的特殊性,应当坚持“急不得、等不得、慢不得”的方针。“急不得”,因为藏区问题矛盾复杂,既有历史问题,也有现实问题;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民生问题等相互联系、错综复杂,如果解决这些问题过于仓促,则很可能适得其反;“等不得”,藏区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包括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生态保护压力较大,民生改善较慢,解决这些问题要及时,不能拖沓;“慢不得”,西藏问题一直是达赖集团和国际敌对势力手中的一张牌,藏独分裂集团在海外影响很大,一时也消灭不掉,他们和国际敌对势力相勾结,这是长期建藏面临的严峻问题。面对西藏问题的复杂性,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解决藏区全面发展问题,那么就会给敌对势力进行干预的机会,后果是不堪设想的。[8]近年来,随着美国的战略部署重返亚太,其利益边疆更为直接地拓展到西藏,面对敌对势力迅速行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更好的治藏对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

从藏区现代化进程看。西藏和四省藏区社会发育程度总体较低,实现现代化的步伐缓慢,短期内转换为现代社会不太现实。宗教氛围浓厚不利于西藏和四省藏区的现代化进程。,通过长时期的建藏,即通过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发育、普及科技知识以及改善民生等多种方式,慢慢地消解宗教的影响,使藏区逐渐步入到现代社会。按照现代社会理念,寺庙不应该再被看成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组织结构,而应视为一个基层社会组织,喇嘛也不应该再被看成是高人一等的特殊阶层,而应视为一个普通社会公民。总之,考虑到藏区社会的落后性和复杂性,藏区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只能通过长期建藏才可能实现。

(二)从西藏发展稳定所涉及的国内国外两个大局考察

从政府的民众形象来看。这不仅可以维护当地民众的长远利益和国家利益,也能够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从群众乐于接受,又符合政策法规的方面入手,更为关键的是让民众体会到来自政府的帮扶,为藏区的发展增加正能量,可以从整体上和根本上破除藏区发展中的困境,树立长期建藏的思想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从正确看待当前困难信心来看。通过长期建藏,可以使他们对于西藏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和真实客观地认识,也能够使其更好地将自身的发展与当地工作有效结合,使他们既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又增强了解决问题的信心,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树立长期建藏的思想有利于增强藏区建设西藏的信心。

从对外关系来看。通过改变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面貌,可以向国际社会展示一个富裕文明的新西藏,这样可以树立国际形象,占领道义的制高点。通过采取“长期建藏”的办法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这样引起的国际关注度就要小很多,可以避免被敌对势力抓所谓的“辫子”。树立长期建藏的思想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从海外藏胞工作来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有大约20万藏胞生活在海外,海外藏胞与境内藏胞存在着血肉联系。但达赖集团却是组织体系完善,国际影响大的分裂主义政治集团。西方敌对势力之所以把所谓的“西藏问题”作为分裂我国手段,也是因为有达赖集团这样一个“政治工具”。藏独势力除这部分人持死硬立场外,很多人也在观望。这取决于境内藏区的科学发展。通过树立“长期建藏”思想,把西藏建设成为一个发达、文明、和谐的地区,一定会增强对海外藏胞的感召力。

参考文献:

[1]杜玉芳.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建藏思想的提出及其影响[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6).

[2]魏克.长期建藏思想的提出和重要意义[J].中国藏学,1991,(3).

[3]杨明洪.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治藏诉求与政策回应[J].中国藏学,2006,(2).

[4]中央文献研究室等.西藏工作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魏克.长期建藏思想的提出和重要意义[J].中国藏学,1991,(3).

[6]中央文献研究室等.西藏工作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7]王茂侠.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和稳定的特殊工作机制——以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为中心[J].民族研究,2012,(6).

[8]杨明洪.中国西藏民生发展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藏区西藏思想
都是西藏的“错”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