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外语教师角色定位探索

2018-02-11王燕波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外语人工智能智能

王燕波

(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6)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年轻数学家麦卡锡、明斯基和香农等人在达特茅斯研讨会上共同探讨是否有可能让机器像人的智能一样去思考,继而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标志着人类对这门新兴学科研究的开始。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斯坦福大学尼尔逊教授把人工智能归于一种有关知识的学科,即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并使用知识的科学。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作为一种交叉学科和前沿科学的人工智能涉及的内容涵盖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方面。它逐渐对自然科学、社会经济、教育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起步较晚,但在某些领域特别是语音和视觉识别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无人驾驶等技术进入了应用阶段,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新创业日渐发展。毫无疑问,能够颠覆性地改变世界的人工智能时代正在来临。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设包含有智能和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提供精准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和终身教育定制化。这一规划意味着人工智能即将彻底地渗透至我国教育领域,对学校、教师、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理念等各个方面都将带来不可小窥的冲击。

二、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外语教学特点

人工智能应用到我国外语教学领域取得的技术成果有:语音识别及合成技术、语音测评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等。外语教学在人工智能时代下表现出外语教师的部分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资源将更加个性化的特点。

1、部分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清华大学鲁白教授在“2017年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高峰论坛”上说道,“任何体现重复性、需要有大量数据积淀的事情,都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对于教师来说,人工智能可以代替其记录学生考勤、批改作业、批改考卷、统计分数等工作。此外,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外语学习软件可以全面地测试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语音识别技术能够实时准确地矫正外语发音;以及拥有智能语音技术的外语听说测试系统可以进行自动化口语考试和客观评分等等。这些重复性和数据性的工作无疑会给外语教师带来辅助,但同时也给外语教师带来反思,以期调整自身角色来适应这一全新的智慧教育环境。

2、学习方式和资源更加个性化

我们现在已经步入到借助网络和智能设备才能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智能手机几乎完全普及,平板电脑越来越受到青睐,海量的各类外语学习APP供不应求。学生学习外语正在从整齐划一的课堂模式逐渐向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移动学习和混合式学习方向发展。智能化的外语教学平台能够精准地记录和分析教学数据,为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程度提供第一手资料。此外,智能机器人可以为学习者量身定制外语学习计划,能根据天赋、性格、特长和兴趣设计个性化课程,并能与学习者交流互动等等。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将彻底改变我们传统的外语课堂和教学方式,外语教师应及早应对这场个性化教育的革命。

三、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外语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理论是随着上世纪2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的社会角色理论衍生出来,学者们利用这一理论来阐述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对教师行为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师角色更应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在日新月异的智能化环境下,外语教师如何顺应历史潮流来应对此番颠覆性的挑战以及如何找准自己清晰的定位构建新的教师角色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古代圣贤对于师者的概念——“传道、授业、解惑者”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从顺应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潮流的角度上,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师角色更应体现出传道、监督、陪伴者的作用。

1、传道育人者

现今,人工智能和教育已经走得越来越近了,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融合已经可以逐步达到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程度,即“授业”和“解惑”可以由人工智能来担当。但品德和德行的教育却仍然需要以教师为载体将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积极的情感因素注入到这一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是难以通过技术而实现的,更多的是取决于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和人性化的教育。传统的外语教师承载着向学生传授外语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的重要任务,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更应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立德为先,才不至于让学生在日益国际化和数字化的多元社会感到迷失和迷茫,而是让学生依然能沉浸到有品德、有仁爱、有理想和有信仰等有着温度和人性的教育环境中去。这也是外语教师在这一新时代下最基本的角色要求和最重要的教育任务。

此外,在育人的方向上应体现出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高度智能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除了需要快速地更新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以外,还需要学生能够迅速地将知识迁移到实际应用之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认知世界的能力和将认知转化的创新能力,具备这两种能力才能够让他们更有准备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2、监督引导者

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使学习者可以接触到虚拟或真实的语言环境,能够因人而异或因情境而异设定个性化的语言学习和测评体系,实现精准诊断和智能推荐。然而,“个性”不等于“任性”,人工智能难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监督,缺乏对学生语言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无法保证每个学生的语言学习效能。因此,教师的督促和管理对于学生智能化的自主学习、泛在学习和终身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师的监督和帮助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维持学习动机、自觉地利用新技术掌握语言知识、主动地进行独立思考和知识运用,从而发展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新兴技术需要与学生固有的学习习惯相融合才能起作用,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恰当地引导和教导。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怎样借助人工智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怎样利用人工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辅助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学会怎样调整学习习惯且摸索出适合的学习方法来适应未来的智能教育和新型教育体系,以及学会及时顺应智能化环境带来的学习和生活上的根本转变。

3、陪伴交流者

根据牛津大学于2016年统计的365种职业在未来的淘汰率显示,教师职业被取代的可能性仅有0.4%。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知识型和技能型的工作,但无法替代人格型和艺术型的工作。换言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是区别于智能机器人而可以发挥出人格魅力的工作者。

在充斥着编程、编码、数据和机器的冷冰冰的人工智能世界里,只有人的温度才能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暖和光辉。人脑中的情感、自我认知等思想是机器所完全没有的,这也是区别于机器的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面对成功和失败难免会出现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和情感,机器却无法像人一样地感知和体验,也无法通过人机互动来产生共鸣和舒缓。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却可以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言语上的激励和赞扬、及情感上的交流和陪伴。尤其对那些在语言学习方面有困难、兴趣度不高、学习毅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细致的关注、关怀、启发以及与他们的互动沟通,使其更加顺利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并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结语

可以预见,人工智能不仅是一次技术层面的革命,未来它必定与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教育变革、思想变革、文化变革等同步。在这场大变革和大发展中,外语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固有形象和固定思维,在新型教育体系中明确自己的定位,担当起传道育人、监督引导和陪伴交流的教师角色,定能及时应对智能化的未来和挑战,并让这一职业在将来的智慧教育领域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和力量。

猜你喜欢

外语人工智能智能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