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与探索

2018-02-1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理论课中华价值观

王 渊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是当今社会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渊源,是高校进行思政课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四大功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具有根源性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有助于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文化内涵,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交融性与一致性。汤一介先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影响中国社会的“两个传统”。他说:“影响着我国社会可以说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几千年来的国学,即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文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老传统;另一个是影响着中国社会、改变着中国社会面貌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称之为新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厚土壤,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价值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从中提炼出丰富的教育资源并作现代阐释,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丰富的价值资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值得我们不断深挖,准确把握,汲取营养,古为今用。如果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和阐发,就不难发现其蕴含着国强民富、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现代价值目标,这些理念在中华优秀诗词、中华经典文章中都有所体现。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及原因

近期在一些高校中进行了一项关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认知度不高,对传统节日缺乏情感认同,对传统美德态度冷漠,更谈不上有文化自觉意识,说明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明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因缺乏深厚的文化意蕴而显得苍白无力。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师资力量看,教师的水平和知识素养直接决定着教育效果的良好与否,而思政课部分教师缺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知识结构,自身对传统文化及经典著作的知识储备不够,在实际教学中也就缺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从课程本身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政治性内容所占的比例过重,道德性、文化性的内容过少,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占到一席之地,无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学生角度看,当代大学生已经不同于过去大学生封闭的学习环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当代大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思维更加活跃,更容易受多元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对西方文化及西方价值观的过度青睐,对传统文化则妄自菲薄。网络文化的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等特点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兴趣,削弱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种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因素难以产生共鸣。此外,社会转型中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倾向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

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教师、学生的角度、从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想方设法的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之中。

1、从教师角度,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涵养。因为学生想听,而老师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将最新理论成果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最终只会使讲授仅仅停留于教材上,产生不了应有的吸引力和生动性。为此,我们要制定一系列奖惩措施,建立考核指标,强化教师在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水平,造就一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使教师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当然,继承传统不是要简单地回到传统,对于传统文化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发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伦理的新苗,使其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和价值支撑。实践证明,高校思政课的授课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越深厚,越能形成足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关注所教课程,在教学中也能对枯燥的政治条文进行生动且通俗易懂的讲授。

2、从学生角度,需要形成文化自觉意识。

对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之中,大部分研究都是对教师提出了要求,笔者认为这也需要学生自觉加强学习,理性批判传统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落后的一面,可以说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包括青年大学生,大学时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恢复其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教材、教学及上课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大学生对自身所处文化传统的高度自觉。自己的行动指南、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师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时,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开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学会用理性批判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目前的“以人为本思想”与传统文化中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一脉相传,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具有联系性,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就必须走进传统文化,深刻领会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追求。

3、在教学方法上、教材建设上,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要善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丰富思政教材内容,将传统优秀文化与最新理论成果有效结合,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自主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发挥理性思维,有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讲到引入孔子关于仁孝的理论,讲到爱国情怀时,可以引述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这些都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之精髓,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很有益处,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宝贵的价值资源。同时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加入一些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视频、图片的同时,选择传统文化的经典案例进行多角度、多途径的解读,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和生动性,使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形象地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健全相应学时学分制度,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猜你喜欢

理论课中华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