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新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管理研究

2018-02-11刘建军湖南常德415000

中国房地产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综合体发展

文/刘建军 湖南常德 415000

1、研究背景

我国城市综合体开发从无到有,规模不断壮大。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在我国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如何运用互联信息技术以及开放、共享、跨界融合的互联网思维推动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升级成为当前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项目管理相关理论、方法,通过南中国恒大生态文化旅游城项目管理实践,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过程管理,进而促进房地产新发展,开创新业态,提升城市综合体智能化、特色化、生态化水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互联网正融入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更多方面,中国经济也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互联网+时代”。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城市综合体开发,是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背景下结合新型城市综合体开发,进而促进城市综合体持续、健康、生态化发展,最终实现人造城市、城市为人的和谐发展。Internet从1969年诞生,截至2016年6月,国内移动网民已经超过7.1亿,网络用户普及率达51.7%,政府部门多次提及并倡导“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明确的将互联网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进而诞生了“智慧城市综合体”概念,启发行业朝着互联网+新型城市综合体展开相应研究。与此同时,诸如新加坡、韩国等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在2006年左右就提出了自己的互联网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概念,并争取到2025年左右建成世界最先进的互联网智慧城市,以便将来在这一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城市建设和城市化发展阶段,运用互联网新技术及其开放、共赢、互联互通理念思路,可以使中国城市发展站在更高的起点,为我国城市综合体开发提供新的机遇。

第一,在政府的大力倡导、扶持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政策下,各地区都在快速形成自己的互联网+现代城市建设新格局,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一线城市也在2013年左右先后提出了各自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智慧城市”概念,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以物联网作为智慧城市的DNA,在智能交通、健康工程、平安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城市智慧化建设。

第二,城市综合体作为一项传统产业,是为了缓解城市区域过度聚集产生的交通拥堵,空气、噪音、河涌污染等城市病,扩充人们的生存空间,打造一种高效、简洁、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环境。从1930年被人们普遍认为作为城市综合体先驱的洛克菲勒中心开建,随后世界各国争先效仿,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未来人类急需一种新的城市综合体升级产品以满足互联网状态下快捷、高效的生产、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需要。

第三,各种互联网应用软件已经逐步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产业信息调查显示,我国的软件业务2014年已经达到3.7万亿人民币,并以每年5%以上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移动网民用户已经超过7.1亿人,为移动互联奠定了坚实的软件应用和用户基础。

第四,随着各种网络应用的大量涌现,人们大都在关注各自的领域,缺少外延和跨界兼容性,缺乏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娱乐全方位服务的系统理念。据中国产业信息统计,截止2016年4月,各种移动网络应用软件达640万种。这时候人们急需一种更开放的服务平台,更全面深入地支持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

综上所述,互联网+新型城市综合体开发具备政治、技术和用户基础,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快速发展,根据“腾讯科技资讯”显示,截止2016年6月,世界互联网用户达30亿。截止2016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7.1亿,占世界互联网用户的20%强。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国政府也非常重视互联网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发展水平而言,各国参差不齐,以新加坡、韩国,美国为代表的第一梯队遥遥领先,都在用自己的强大的互联网组建世界顶级智慧城市,争先抢占该领域制高点。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互联网”定义为:由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而不论采用何种协议与技术的网络。互联网在国内从技术研发到应用层面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套系统。本着互联网开放、便捷、分享的理念,以“人”为发展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互联网在生产、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内“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杨在2012年11月提出,他认为“互联网+”,应该为各行的产品服务,并实现跨平台结合,最终产生新的格局;2015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表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其中“互联网+”中的“+”是泛指传统行业,最终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从生产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互联网+”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力要素中的优化配置和集成作用,使互联网的技术成果和社会经济深度整合,产生化学反应、放大作用效应,大力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常态。

3、互联网+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具有全产业链渗透性。随着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深度整合,模糊了三大产业间的概念界限。它源于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推而广之和商业、金融、健康等社会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行业经济实力,使其相互产生化学反应,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互联网+”旨在利用全球化的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加速对国内传统业的能效、创新、品质、服务等方面进行升级,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加快中国和国外优势资源的整合,促进中国由“全球制造大国”转型升级为“全球智造强国”,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实力。如果说以前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那么当下的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互联网+”更具有全球性。互联网突破了时间概念,它可以24小时连续运转,无限的信息传输和存储,涵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快了全球一体化进程,与此同时,它也突破了地理空间限制,使生产要素能够便捷的进行全球配置。“互联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下产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信息公开、对称条件,为产业智能化提供基础技术支撑。“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推广了、应用了,更重要的是埋藏在无处不在的计算、数据、联结背后的创新,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将社会发展带入创新驱动的新常态。

“互联网+”注重个性化发展。它以云计算、大数据作为核心平台,在该平台上数据信息的传送、存储、分析成本大大降低,人们可以更广泛利用相关数据信息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相关事务,这同时也就决定了“互联网+”必需具备足够的特性功能以适应人们的各自需求。“互联网+”以“人”为服务中心,充分考虑用户需求,从产品研发到售后服务都围绕用户展开,追求“用户至上、体验为王”的极致,个性化的功能和个性化的选择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最终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互联网+”加快了人类文明的积累和创新速度。它加快各区域文化传播交流、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将人类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使人类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新、创造中;同时互联网+行业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产生新现象、新问题、新方法、新状态,他们共同激发人们的想象创新能力,促进新型产业的诞生,发展,达到“万众创新”新常态。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增长模式。以往人类以土地、人力、资本为核心要素的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如今在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下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互联网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资源,它不会随着生产活动的进行而消耗殆尽,相反它们随着行业整合,快速共享、积累、创新,以此循序前行,改变生产要素的组合和运行方式,提高资源配置能效,优化生产流程,产出高品质产品及服务,最终整合传统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使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增长之路。

4、新型城市综合体理论基础

互联网、生态化、智慧化等概念在国内已经逐步被行业所理解和接受,我国政府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在互联网状态下的新型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也被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从新加坡提出的“智慧国家2025”的宏伟蓝图来分析,互联网+智慧城市已是大势所趋,这也是互联网+城市综合体的升级版本,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紧密结合互联网+新型城市综合体开发,也是传统的房地产行业进行的一次转型升级。

区域发展基础:城市是一个地区的中心,是该地区生产力发展最快的区域。所以一个地区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城市为中心向周边扩散的局面,随着城市中心的不断蔓延,地区的其他地方也会受到市中心的影响而不断发展,使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以此类推,其他地方的城市也是这样逐渐发展起来的。

经济学基础:城市从本质上来讲其实是人口集聚而形成,通过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使得该地区人口集中在一起,相对应的生产力发展也更加便利,逐渐形成了规模经济体系,这是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内涵。

生态学基础:城市生态理论诞生于19世纪末期,1866年德国著名动物学家海克尔首次为城市生态学下来一个定义,即指研究生物和环境交互关系以及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类演变的过程和城市发展的过程十分类似,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相互竞争和相互依赖,来适应人们生活的需要,国际生态组织和学者也对城市生态理论做了高度的概括,它是指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平衡发展,科技和自然充分协调、最大限度发挥生产力的同时使城市环境达到优美、舒适、低能耗的一种稳定、持续的发展状态。

通讯基础:城市能够高效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便利的交通和沟通条件,特别是移动通信短短二十年从模拟数字信号到数字信号、从2G到3G、4G、5G通讯方式越来越便捷,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语音通话,多媒体视频和图文并茂的沟通交流方式得以快速普及,城市之间的通讯也更加便利,这更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欧盟、北约、东盟等大型跨国组织联盟,已经在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当今全球贸易合作的背景下,各国发挥自己的地理、物产、交通优势,促进全球商品供需平衡和资金流转,进而促进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融入全球经济系统中。

集聚是指资源、文化、经济活动等在空间上呈现集中的现象。城市是以人为核心聚集的结果,而这种聚集首先由生产条件因素引起。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韦伯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中就详细的阐述了聚集经济理论,他强调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和社会要素高度密集,人和人之间意识形态和需求频繁碰撞,带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和纠纷,犯罪率上升、交通拥堵、住房紧缺、空气、水污染加剧、人际关系冷漠等,人们渴望一种新的宜居、宜生产、宜娱乐消费的环境,于是城市发展开始外延、分散、最终形成多中心格局。多中心理论是为了防止经济和相关产业过于集中在某一地区,减小地区间经济落差,促进各区域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城市是由若干不同功能区组合而成,这些功能区分别围绕城市核心而形成并发展,而这些功能分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单一的外扩型发展方式已经无法解决该城区的环境以及交通问题,而是逐渐发展具有自己地理、交通、人文特点的城市副中心或者另一区域的城市新中心,于是也就形成了城市的多中心分布格局。在多中心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区仍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城市中心区拥有更多的人口,更先进的技术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多中心城区也对其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其余城市副中心可能会就某一特定产业进行发展更具专业化的能力,城市多中心发展理论将在一定历史时期长期和中心城市长期并存。

城市中心和副中心或者多中心之间具有互为补充和调节功能,日本的六本木副中心使得人口超过三千万的东京核心区井然有序;拉德芳斯副中心从60年代开始发展其金融、交通、居住、会展、娱乐、旅游,从而缓解巴黎的社会、经济压力。国内上海的吴淞、五角场和嘉定、安亭等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实例,也是值得其他城市发展城市多中心学习借鉴。

创新型城市在英文里面有两个定义名词“Creative City”、“Innovative City”,前者主要是针对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而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由此带来城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城市生态、城市交通、城市产业布局、民族文化融合等方面。其主要是依托“技术”、“智力”、“包容度”三项指标的城市发展理论;后者主要关注以创新观念而作为城市驱动的核心动力,相关学者认为城市也要适应市场竞争,就应以新观念、新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大力提倡的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就是该理论指导下的延展,进而提升国家和区域城市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世界银行2005年界定创新型城市的一系列指标包括拥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政府治理有效,服务高效,拥有优良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完善的城市核心区以及充裕的商业、文体、娱乐和学术活动场所;拥有较高素质人才;拥有多种选择的高品质居住场所,与环境和谐相处,社会多元化并能接受各种观点的碰撞,各种文化和体验在此交汇融合。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城市标准是指:城市技术对外依存度小于30%,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于70%,发明专利申请占全部专利申请总量大于70%,社会科研费用投入占城市生产总值比重大于3%,企业的科研投入占营业额的4%强等。

中国国内普遍认为创新型城市由产业创新、支撑条件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组成,而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创新型城市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创新主体(企业、科研院校、产业联盟)、创新资源(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资金支持)、创新制度(竞争、激励、监督和评价现有法律法规)、创新文化(城市的人文观念、创新氛围和对外在新事物的包容性)等。

总的来讲,完善的城市创新系统和环境是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创新型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城市的自助创新能力。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解析:一是城市的创新驱动力是以知识、人才资源为核心,这里的“创新”不仅指只适合科技创新,也包含制度和文化创新;二是创新型城市一般由科技和文化中心逐步发展而来,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融合的产物;三是创新型城市是以创新产业和企业为主体,城市整体表现出高新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创意产业基础坚实;四是从城市发展目标来看,要不断调整利益主体和城市发展的目标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城市经济转变,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智慧型城市发展是以网络化、信息化为支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四大技术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创新、开放与共享成为智慧城市的基本原则,智慧化的技术手段也使得“多规合一”得以实现。 智慧化的城市建设同样也需要智慧化的运营和服务,这又造就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智慧型城市发展将深深改变城市形态,当互联网成为社会主流,该时期的社会消费、交往、审美、生产、生活方式也将随之改变。新型城市综合体开发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创新城市综合体将成为城市新的发展动力。

智慧型城市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是人类全球信息交换的纽带,它从社会组织形式、分工方式到意识形态,最终实现万物互联,由信息流引起的底层逻辑改变也将完成对人类生产、生活空间的重构。一是互联网改变了时空属性,人们可以将任何时间、任何空间利用互联网重构成为工作、生活、消费以及娱乐的平台;二是人类的需求也随之改变,从追求产品实用性转变为追求产品体验和个性化定制。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讲,新型城市综合体的开发,不仅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名片,也是一个城市发展和文化的象征。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紧张、交通拥堵、噪音、水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随之而来,新型城市综合体在高效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还注重区域智能化、生态化发展,注重区域文化要素发挥,非常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南中国恒大生态文化旅游城在政治经济环境、技术应用、用户需求和集团战略布局等动力的推动下应势而生,从项目全生命周期角度紧密结合项目时间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和互联网技术思维,深入挖掘区域城市建设潜能,倾力打造高度智能化、具有区域特色、可持续生态发展的新型城市综合体。

5、行业前景展望

随着互联网和新型城市综合体开发的持续深度融合,正创造着新型城市综合体的新格局,通过“互联网+”创新工具和思维的导入,智慧型城市综合体将长期作为新型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趋势,其智慧程度又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支撑,创新、开放、共享成为智慧型城市综合体的核心价值理念。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智慧型城市综合体也随之成为一个更为智能的服务系统。从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到政府公共服务的智慧化,最终实现人造城市、城市为人的目标。

新型城市综合体以可持续生态发展为核心,在利用和保护生态系统之间寻找到新平衡,最大限度处理好人、动物、植物、构筑物、交通、自然环境之间的协同关系,并融合更多的城市功能,通过便捷的交通、多样空间布局,在可持续性生态化发展的基础上将城市功能有机结合,产生出具有新功能的城市生态功能混合区,营造出一片可持续性生态化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环境,形成对区域经济具有强大集聚和辐射作用,引领区域城市功能结构重新整合。各个功能区整合形成新型城市综合体系统的内部子系统,又突显某一特定功能,辅助配套其他功能区域,可持续生态化发展不仅是全球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新型城市综合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大众创新局面的全面展开,文化创新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新型城市综合体也必须重视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新型城市综合体不仅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提高区域城市文化建设和市民素质方面也有深远影响。将图书馆、电影院、医疗、教育机构、区域民俗文化等融入到商圈中,具有时代特点的同时又不失区域独特文化底蕴,使城市综合体更具个性和主体特色。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高度发达的经济方面,也体现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高度重视经济和文化二者的协同发展也是新型城市综合体发展的大趋势。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有其深厚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原因,而不是一朝一夕即成,新型城市综合体亦是如此。与此同时,新兴事物的发展也非一帆风顺,其过程充满各种不确定,甚至是短暂的回旋或倒退,但是,在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允许短暂停滞或部分失败,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他们,至少可以不断修正后来者开创线路。基于互联网+新型城市综合体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齐心协力、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创新,促进我国新型城市综合体发展。

猜你喜欢

综合体发展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Tikkurila教堂及住宅多功能综合体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多伦多“波浪形”综合体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