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和县探索“田教授”模式破解乡村振兴人才难题

2018-02-11文丨杨泽娟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江西农业 2018年14期
关键词:泰和县服务团农业产业

文丨杨泽娟(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当前,农村“人才荒芜化”现象严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村存量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薪火”渐断,人才留不住、引不进。“人才荒芜化”将会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瓶颈。如何解决“人才荒芜化”?泰和县创建的“田教授”人才服务模式值得借鉴。

解决乡村振兴中“人才荒芜化”的泰和实践

如何解决乡村振兴中人才短缺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 工作队伍。”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泰和县通过推行“田教授”人才服务模式,探索出一条“三农”工作队伍培育新路径。

泰和县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发现,缺乏产业致富项目和产业发展技术是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虽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国家对农民有不少的培训政策,却因培训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不适用、培训语言不通俗等原因,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效果非常不理想。即便有时聘请一些农业专家、高校学者来授课,也还是因为“水土不服”、“不接地气”收效甚微。如何破解农业产业技术传授难的问题?泰和县创新农村人才培育模式,把留在家乡、为数不多的乡土人才与贫困农民对接起来,让“土专家”为贫困农民“开土方”,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助推扶贫攻坚。

2015年起,泰和县以“遴选身边的能人、依托身边的产业、采用身边的语言、传授身边的技术”为主旨,通过村级申报、乡镇推荐、县级审核、培训考核、试讲测评五个环节, 在全县乡村本土实用人才中,选取优秀的“土专家”组建了一支由县级服务团、乡镇服务总队和村级服务队三级队伍组成的“田教授”队伍。这些“田教授”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有自己的产业和技术以及群众工作能力,关键还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教学能力。该县采取“农民按需点单,乡镇党委汇总下单,县委组织部按单配送,培训授课结束后进行满意度测评”的“三单一评”服务模式送学下乡。农民想发展什么产业,“田教授”就来“教”什么产业,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滴灌。针对农民群众时间不统一的现实,“田教授”改变过去在室内“大水漫灌”的说教式集中培训的单一模式,将课堂搬进农户家,或者设在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地进行现场教学,传授种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由简单“办班”向系统“育人”转变。“田教授”既是传授技术的老师,又是不断学习的学生。该县在充分发挥“田教授”示范带头作用的同时,非常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和管理。一方面,积极组织“田教授”听一些科技、形势政策、授课技巧的讲座,定期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提高“田教授”的科学素养、产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有意识地推荐“田教授”承接县农业、科技、县委党校等单位的培训授课任务,实现“学”与“教”的有机统一。在经费保障和评估考核方面,该县财政安排了43万元一年的“田教授”专项工作经费,在管理上制定了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每年对“田教授”进行考核评估,实行优胜劣汰。

经过三年的培养,到目前为止,泰和县“田教授”三级服务队伍共有1399名乡土人才。在组建“田教授”服务团的基础上,该县又相继成立了“田教授”服务协会,创办了江西省首家“三农”创客孵化空间---“田教授”创客聚落部,打造了“田教授e家”线上线下平台。

泰和县创新组建“田教授”服务团的启示

泰和县“田教授”服务团组建以来,产生的积极效应是显著的。一是提升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层次。“田教授”服务团的组建,为服务团成员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相互学习提升自身技术,壮大产业规模,通过参加各类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农村实用人才的层次得到显著提升,为下一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打下了基础;二是扩大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通过大规模培训、全方位指导、面对面传授,引导广大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培育了更多的“田技师”。同时,“田教授”创客聚落部、“田教授e家”电商平台等“多维一体”服务模式的推出,使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返乡发展农业产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三是储备了村级后备干部。该县在“田教授”中开展“两带积分、择优培养”活动,对“田教授”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实行积分管理,对积分多的“田教授”择优发展成党员,择优培养成村组干部,有效拓宽了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解决了长期以来发展党员难和村级后备干部储备难的问题。目前,该县已从“田教授”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30多名、党员120多名、村级后备干部460多名;四是带富了一方农民。“遴选身边的能人、依托身边的产业、采用身边的语言、传授身边的技术”这种“讲土话开土方”的农业产业技术传授模式,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让农村群众学习农业产业技术“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掌握了各种农业产业种养技术并投入产业。目前,全县1.16万户农民群众在“田教授”的帮带下投入乌鸡、孔雀、灵芝等产业发展,4200多户贫困家庭通过田教授“1+1”精准帮扶脱贫致富,297个村通过资产、资金入股“田教授”产业合作社或“田教授e家”电商平台,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逆转。

振兴的乡村仍然是农民的乡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受益者。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然要着眼于“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一目标,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中国农民从来不缺少智慧。泰和县成功破解了一直以来困扰着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技术传授难题,真正实现了“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探索出了一条精准扶贫、产业“造血”的好路子。从该县创新人才服务模式的成功经验看,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么一个启示:培养乡村本土人才是目前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特别重视发挥乡村本土人才的作用,大力培养本土的致富带头人,致富带领人,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当然,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构建是一项需要系统谋划的大工程。既要有新举措让本土农民愿意留在家乡发展,又要打破乡村人才单向流入城市的格局,打通进城与下乡的通道,积极引导、吸引在外务工有成者返乡创业,吸引更多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

猜你喜欢

泰和县服务团农业产业
在“试点”上为科技服务团“搭台”
脱贫攻坚图片展·泰和县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泰和县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措施与成效
省文联组织文艺志愿服务团赴梁家河活动
省文联组织文艺志愿服务团赴安康活动掠影
泰和县活立木拍卖销售关于森林资源调查评估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