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害及“一喷三防”技术应用
2018-02-11胡廷杰
胡廷杰
“一喷三防”技术就是将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叶面肥等混合在一起应用,对预防病虫害、增加粒质量、提高产量有着良好效果,经过近些年在我国小麦生产中的推广,目前该技术已经较为完善,普遍应用于各地的冬小麦生产中,是冬小麦实现高产的重要举措之一。阳谷县地处山东省聊城市境内,为农业大县,土质肥沃,有着丰富的光热资源,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主要的农作物类型为小麦,是国家优质冬小麦生产基地,冬小麦的产量在气候正常的年份平均达到6 750 kg/hm2,遇到灾害性天气减产幅度可超过20%。2012年,中央加大了对小麦“一喷三防”技术的补助,受益于这一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阳谷县在冬小麦生产中大力推广了“一喷三防”技术,冬小麦的产量稳定提升,实现了高产稳产,避免了因病害而造成的大幅减产。为了进一步推广“一喷三防”技术,有必要在此对冬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及“一喷三防”技术的应用做简单的探讨。
1 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
1.1 赤霉病 赤霉病又名红麦头、麦穗枯等,是冬小麦生产中常发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潮湿的温带地区发生程度较重。赤霉病在幼苗到抽穗期间都可发病,多数在小麦抽穗之后发生,发病时在小麦的颖片、小穗上产生褐色的小斑点,之后随着病情的加重,斑点逐渐扩展到整个麦穗上,颖壳等部分产生1层霉状物质(红色),上方分布一些黑色颗粒状物质,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整穗全部腐烂,导致死亡。
1.2 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目前是我国小麦生产区常发的病害之一。冬小麦发病后,各个生长阶段均会表现出花秆烂茎、白穗、烂芽等症状。花秆烂茎:小麦植株进入拔节期后基部叶鞘部位形成云纹状的病斑(边缘浅褐色、中间灰色),随着病情发展,各病斑扩展延伸,最后融合在一起,茎基部表现为云纹花秆状。白穗:病斑侵入小麦植株的茎壁后产生椭圆形的斑点(周围为褐色,中间为灰褐色),影响植株正常水分代谢,造成茎壁失水过多,最终由于植株无法获得足够的养分、水分而导致枯萎、白穗。烂芽:芽鞘产生褐变,最后造成后芽发生腐烂、枯死[1]。
1.3 锈病 小麦锈病在小麦上发生较为普遍,是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包括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其中叶锈病只对小麦产生侵染。小麦出穗后是锈病的盛发期,病害刚发生时会在叶片上产生病斑(铁锈色),之后随着病情加重,病斑逐渐扩散到全部叶片上,造成全叶都为铁锈色,导致小麦植株无法进行光合作物,最终造成小麦减产。
2 “一喷三防”技术及其应用
2.1 “一喷三防”技术要点 一是初次喷药。此次喷药主要是对赤霉病、锈病等进行防治,选用20%戊唑醇、15%三唑酮等杀菌剂,不仅可有效兼治病害,对赤霉病毒素污染的控制也有着很好地作用,对提高小麦植株抗性水平、提高小麦产量效果明显,叶面肥的种类可以选择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具体用药方法:用12%~13%烯唑醇600 mL/hm2+2%~5%高效氯氟氰酯300 mL/hm2+98%磷酸二氢钾3 kg/hm2+尿素7~8 kg/hm2。二是第2次喷药[2]。此次喷药主要是对小麦锈病、叶枯病、干热风等进行预防及防治,具体用量:12%~13%烯唑醇600 mL/hm2+2%~5%高效氯氟氰酯300 mL/hm2+98%磷酸二氢钾3 kg/hm2。
2.2 “一喷三防”技术注意事项 一是准确用药。具体药剂的用量一定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科学用药,不得自行改变药剂的用量。二是科学选择农药类型。禁止选择国家明令不准使用的毒性大、残留高的农药及其复配药剂,结合病害的类型及实际发生情况针对性地选择农药,科学防治。三是配药时选择合适的方法。不同的药剂特点各异,配制药液时要注意方法,如对于可湿性粉剂来说,需要先用少量水将粉剂充分化开后再与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以使粉剂在药液中均匀分布。四是科学选择喷药时间。如果在小麦处于扬花期时进行喷药,一定要与授粉的时间错开,早晨有露水时不可喷药,一般在10:00后进行,如果药后6 h内发生降雨,则雨后要及时补喷1次[3]。
2.3 “一喷三防”技术的应用 通过在冬小麦生产中推广“一喷三防”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此技术中直接对准叶片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便于小麦对肥料的吸收,大大提高了对养分利用的效率。二是降低病害的发生程度。通过对小麦进行叶面喷施杀菌剂等,可有效抑制赤霉病等病害,叶面喷施杀虫剂可提高药剂进入植株内部的速度,起到快速杀灭害虫的作用。此外,喷施的其他一些具有熏蒸效果的药剂,可直接杀灭小麦上的害虫。三是提高产量。阳谷县的小麦生产一旦遇到病虫害等,会发生大幅度减产,甚至可超过20%,推广“一喷三防”技术后,全县的冬小麦生产实现了高产稳产,近年来有的地方小麦产量甚至超过了7 500 kg/hm2,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