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临床岗位胜任力培养机制建设探究

2018-02-11王士霞庞雪晨李梅英赵秋霞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胜任医学教育医学生

王士霞,庞雪晨,陈 娓,王 璐,李梅英,赵秋霞

(1.新乡医学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3;2.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3.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临床医生的岗位胜任力是指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以求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1]。目前,全世界对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要求尚无统一标准[2]。2015年,田蕾等[3]从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角度出发,抽样调查了在我国7个不同地域省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业的临床医生,重点分析了各级临床医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指出了他们在临床基本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终生学习意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的医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1 医学生临床岗位胜任力培养的现状

1.1医学模式转变促使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提升进入21世纪,医学将发生3个“战略转移”:一是目标上移,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指导;二是重心下移,从以医院为基地转向以社区、家庭为基地;三是关口前移,从以疾病诊治为重点转向以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为重点。同时,21世纪的医学将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这种新的医学模式,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更加重视“4P”医学即以预测性、预防性、个体化与参与性为特点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和“转化医学”,由此而产生的人才标准也一定是多元化的、复合型的。

2010年12月,21世纪全球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发表了《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4],倡导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设计,要求所有国家的医学卫生人才必须接受如何运用知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使自己成为全球团队的一员,能立足本地工作,胜任以患者和人群健康为中心的卫生系统工作。

1.2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医学人才培养要求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学科”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先基础,后临床;教学场地除了学校的教室,就是教学医院的示教室和病房、手术室;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基础,以教材为蓝本,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实践的对象除了部分健康志愿者外,大部分是教学医院真实的患者;临床实践教学要求医学生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各科诊疗操作技能的目标。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课程体系的各自为政、相互隔绝,培养出来的医生只适合坐在诊室里等待病患,缓解患者的身体痛苦,而难以驾驭21世纪飞速发展的医疗信息,不善于从患者的眼神、言语、体态中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缺乏促进群体健康与防治疾病的能力,更难以应对复杂的医患关系。

1.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强烈冲击了传统的教师地位当今医学信息已进入了爆炸时代,再完善的课程计划也不可能向学生传授所有的知识。再加上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医生的培养周期长,知识更新快,在学校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待到走上工作岗位后,绝大部分将遭淘汰,需要学生不断制定阶段性目标,自主学习、自我规划,向着更高的层次进发,才能顺应医学事业的发展而同步前行。因此,在学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只是培养未来“医生”的一部分内容,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要靠自我设定目标,通过课外的实践机会去获取。医学生的学校教育阶段,除了要完成专业知识增长的主要任务之外,还是躯体的成长、情感的成熟、社会判定及道德操守提高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为其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引领者,成为医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

2 建立医学生临床岗位胜任力培养机制的社会需求

2.1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患者医疗需求的多层次性与医生能力局限性的矛盾凸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断提高:首先,表现在对医院及医生数量的需求在提高,为了顺应未来医疗市场的人才需求,国内各医学院校纷纷采取了扩招的手段,加大人才培养数量,但各类医学院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很难保证毕业生的质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其次,当今不同经济收入群对医疗服务质量与内含又有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医学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则方向单一,知识面过于狭窄,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再者,数字化医疗的快速发展,对医生岗位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代医学教育理念、方法、手段均远不能赶上数字化医疗的发展步子,差距越拉越大;另外,当今医疗环境复杂,医患关系紧张,对医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领导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多属于默默领会的知识,很难通过简单的理论讲解达成教学目标,但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这些能力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又显得特别重要。而传统的医学教育手段很难达成教育目标。

2.2医学知识、技术日新月异,人文医学呼声渐高与临床医学教育明显滞后的矛盾突出当今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基因工程、纳米技术、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等高新科技不断向医疗行业渗透,促进医学的学科分类不断精细化,医生所要掌握的岗位技能不断增长,这些现状无形中在影响着医学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医学生个人职业目标的定位,学校及学生都不得不把更多的关注放在未来岗位所需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在基础课教学阶段,很多人文课程流于形式,得不到医学生的重视,也无法激起授课教师的教学热情,难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在临床教学阶段,专业课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尚有困难,就更谈不上结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来适时谈论执业过程中的依法维权合理规避医疗风险、艺术性地与患者沟通、技巧性地化解医患矛盾等实用的执业技能的传授了。最终,导致技术与人文的割裂。

2.3高等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的发展相互依存,为提高医疗质量必须改革医学教学高等医学教育是为医疗领域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顺应现代医学的发展,依照最新的医学模式要求,以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发布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2001版)和中国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008版)为准绳,确立涵盖知识、技能与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等多方面的未来医生的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并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可行的未来医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培养机制,是今后一个时期临床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3 医学生临床岗位胜任力培养机制建设的思路“三结合”“三联动”

3.1更新教学理念,坚持“三结合”的医学教育改革原则

3.1.1教学计划内课程与第2课堂相结合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是达成培养目标的主体,主要满足学生知识的增长,且全球各医学院校所教授的内容差异不大。教学计划大纲不可能包罗万象,况且,全球各医学院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临床见习实习医院规模等)相差很大,招生规模与师资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所设定的7个领域60项指标中,有很多属于职业能力提升的指标,大多需要在实践中去跟师学习,自行体验、感悟,而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这部分内容常常很难传授,但在未来岗位上又很重要。在当今绝大部分医学院校,都缺乏统一、有效的手段来提升学生的上述能力。

医学生未来岗位胜任力涉及的方面是很宽泛的,在学好主干课程的前提下,提供更多助教、助研、助管的机遇,开设不同形式的“第2课堂”活动,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潜力,去刻意锻炼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大众化教育模式下寻求个性化发展。

作者注重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着重在督学、促学方面下工夫,在不改变原教学计划的前提下,以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形式,开设了多种形式的“第2课堂”,如:学生参与技能中心的管理、学生参与模拟教学活动、心肺复苏技能的推广、与附属医院联合定期下社区义诊做健康宣教、学生自行组织开设技能超市等,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服务性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领导能力。

3.1.2知识增长与能力提升相结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求知识并寻找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的内在动力。作者在实施临床技能模拟情景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并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老师退居幕后,通过课前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寻找答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准备、预试讲,并在课堂上走上讲台,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成果,课后协助教师进行物品整理,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这样的课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有信息采集的能力、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知识传播的能力等,也有利于增进团队协作的精神。特别是在这些过程所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为未来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1.3专业知识学习与人文素养提高相结合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医学生的培养,仅仅具有科学精神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在学校教育阶段,培养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相对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来说更为困难。教学改革主题围绕着如何在临床教学阶段,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通过模拟真实的临床情景,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掌握处理临床繁杂事务的技巧,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作者强调在临床技能模拟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要有高仿真的环境与高仿真的设备,更需要有高仿真的心理。作者在撰写模拟情景教学案例脚本时,先创设出一个模拟的临床情景,要求学生在完成技能训练的同时,分析患者的心理感受及情绪体验,适时给予人文关爱,并以医学前辈们的真实事例为榜样,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同情与关爱之心,将合情、合理、合法地处置患者的思维方式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得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机地融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将所学知识适当地运用到特定的临床场景中,在医学前辈榜样的带领下,通过真实的临床案例,去逐渐认知、感悟、体会,而后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能力。

3.2利用社会资源,实施“三联动”的医学教育改革措施

3.2.1吸纳家长参与,增强医学生培养环节中的社会支持在当今中国医患关系持续紧张的大环境下,如何在未来医生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树立未来医生们的博爱之心,更需要家校联合,不断就“三医”问题(医学、医院、医生)的探讨达成共识,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正能量。作者尝试制作了“家长手册”,在新生入学时发给各位家长,将未来5 a大学生活的总体规划告知家长,并在适当的时候,召开部分家长沟通会,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微信沟通平台,让家长及时掌握学校教育的信息,理解医学生培养过程的艰难,积极配合学校,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精神关爱,共同促进医学生的健康成长。

3.2.2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医学道德、建立临床意识、培育临床心理、形成临床思维、掌握临床技能。所有的教师,尤其是临床教师,常常是医学生的第一榜样。因此,教师应当将“传道”放在“授业”与“解惑”之首。将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诊疗思维方法、处理复杂临床问题与人际关系的方法以及面临艰难抉择时的真实感受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应该学习面临复杂临床局面及紧急临床问题时的处理方法。应正确理解医学的局限性,不仅仅满足于学习“治愈”的本领,也要同时具备“帮助”与“安慰”病患的能力。遇事真正把患者放在第1位,而不是眼中只有“病”而没有“人”。

3.2.3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成长作者利用第2课堂,对新生开展职业规划课程,将医学教育的特点、临床专业的分类、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等描绘给低年级的学生,并将各临床学科带头人带到学生面前,让学生面对面与临床学科带头人访谈,以增进学生对各临床学科的认识,为医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让医学生明确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并依据学校提供的条件,制定短期与长期的发展计划,让立志要成为“好医生”的学生将未来岗位胜任能力作为奋斗的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主动寻求能力成长的机遇。在不同的学习平台上,不断为自己制定更高的学习目标。

临床医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在组织中有效充当医生角色所要求的与高绩效有关的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社会角色、特质和动机等胜任力要素的特殊组合,是临床医生需要用一生的实践与感悟来追寻的人生智慧。

参考文献:

[1] EPSTEIN RM,HUNDERT E M.Defining and asses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J].JAMA,2002,287(2):226-235.

[2] 李战辉,曾健,余海浪.等.年轻医生面的医患纠纷成因及沟通技巧[J].医学与哲学,2012,33(6):71-73.

[3] 田蕾,孙宝志.对我国七省市抽样调查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现状及其评价[J].医学教育管理,2015,1(1):29-33.

[4] FRENK J,CHEN L,BHUTTA Z A.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system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Lancet,2010,376(9756):1923-1958.

猜你喜欢

胜任医学教育医学生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