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对脱贫攻坚的影响与建议

2018-02-11吴彬林

乡村科技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农家乐贫困户

吴彬林

(中共六盘水市钟山区委党校,贵州 六盘水 553000)

1 农民文化素质与脱贫攻坚的关系

1.1 农民文化素质的界定

文化素质是一个经常被使用的词语,关于文化素质的概念,学界的解释就是文化知识水平,一般等同于受教育水平。例如,张东华等[1]认为农民的文化素质反映的是“农民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程度和掌握文化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虽然这种理解过于简单化,但文化知识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绝对是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研究对象和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农民文化素质就是指广义上的农民在一定的先天禀赋基础上,经受长期的社会教育和社会实践后形成的广义上的文化的状况、特征、趋势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主体性品质。

1.2 农民文化素质与脱贫攻坚的关系

通过翻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农民文化素质和脱贫攻坚相互促进且相互制约。首先,人口素质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和既定目标。脱贫攻坚的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小康,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传统的观念、道德规范等都需要达到小康的标准。因此,人口素质的高低本身就是扶贫的重要内容。其次,脱贫攻坚有利于推动人口素质的提高。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身体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智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势必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随之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受教育范围不断扩大,必然会促进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再次,人口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脱贫攻坚的成效。目前,由于部分农村贫困户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认识低,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很多贫困户为了享受政府补贴,带着贫困户的帽子不愿摘,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巨大阻力。

2 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对脱贫攻坚的影响

2.1 六盘水市双洞村、自乐村贫困群众素质基本情况

双洞村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社区东北部,距市中心城区13 km,已被列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全村总面积4.98 km2,辖6个村民组518户1 873人,少数民族65户146人,现有劳动力983人,尚有贫困户28户43人,目前全村已基本实现脱贫。贫困群众中文盲或半文盲30人,小学文化程度12人,初中文化1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0人。

自乐村地处水城县南开乡西部,由原来的自乐村、倮梭村、小河村3个村合并而成。总面积20.23 km2,全村现有耕地827.47 hm2,林地312.00 hm2,辖23个村民组,1 546户6 668人,现尚有贫困户456户1 585人,贫困发生率接近30%。贫困群众中文盲或半文盲279人,小学文化程度610人,初中文化程度258人,高中文化程度15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3人。

调查数据表明,在双洞村仅剩的43名贫困群众中,文盲或半文盲占69.77%,小学文化程度占27.9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30%。自乐村贫困面积仍然较大,在1 585名贫困群众中,文盲或半文盲占17.57%,小学文化程度占38.50%,初中文化程度占16.2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8%。总的来说,无论是双洞村还是自乐村,贫困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而且科技素质不高,有一部分贫困户虽然不是文盲,但仍是“科盲”。农村学校的毕业生中,能够升入高等院校的比例很小,除了大量高中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外出打工外,每年仍有部分返回农村。这些回乡青年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学过技术,成了新一代有文化无技术的农民。从两个村技术人员的占有水平来看,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需要。双洞村的技术人员不足10人,自乐村的技术人员40人,远远低于国家水平。因为贫困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接受能力差,所以,农业科学技术在他们中很难被广泛推广应用。

通过对2个村的调研,结果表明,农村劳动者文化程度越高,其思想越开放、生产经营门路越多、市场经济观念越强、种植结构越合理,从而家庭收入也越高,农民文化教育水平与经济收入客观上存在正比例关系。而劳动者整体素质越差,他们的生产能力就越差,经济收入就越少。面对这种情形,如果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最终结果只能是越来越贫。因此,从根本上看来,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是提升贫困群众生产水平和收入的根本途径。

2.2 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对脱贫攻坚的影响

2.2.1 农民文化素质低对脱贫攻坚的消极影响。目前,双洞村和自乐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民将掌握的科技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的熟练程度较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产品质量整体上不了档次,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困难,影响农民的脱贫攻坚。因受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不太高,也不能有效地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由于农民素质不高,有些新技术难以得到全面推广,新的技术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另外,农业技术人员较少。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平均2 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1名农业技术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农业技术人员。

二是农村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外流,使脱贫攻坚工作缺乏高素质人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代都市生活的诱惑,农村生产落后、生活环境的艰苦,导致农村人才大量流失,使农村教育的投入与人才成长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局面。按常理说,近年来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较多,但是效果不明显。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太大,对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我国自古就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说明育人实属不易,要想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也不是短时间的事情,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发展农村的经济,实现脱贫攻坚,需要不断艰苦奋斗;另一方面,近几年我国加快了城市发展、城乡统筹、让农民变市民、经济一体化的建设步伐,这就使得农村中优秀的劳动力通过上大学、参军和外出务工等途径进入城市工作,而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主要是一些老弱病残妇。

三是经济贫困伴随着精神贫困。现在有些地方还存在脱贫难、脱贫慢、脱贫停滞的问题,扶而不立、助而不变、顶而不起,坐等国家政策优待,靠地方政府养活,挟贫困以自立。比如,入户调研时自乐村的一些村民不说实话,问他们缺什么,大部分人都说缺钱。

2.2.2 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对脱贫攻坚的积极影响。一方面,从经济收入情况来看,文化程度高的农民要比文化程度低的农民收入高。比如,双洞村仅剩的43名贫困群众中,文盲或半文盲、小学文化的贫困群众占了所有贫困群众的97.7%。也就是说,在双洞村剩余的为数不多的贫困群众中,几乎所有贫困群众文化程度都不高。由于文化素质低下,导致贫困群众很难融入新型集体种养殖产业中,传统的种养殖模式导致他们收入低,无法满足家庭日常开支。入户调研时发现一户贫困户有4口人,夫妻二人均为文盲,两个孩子正在上高中。家里有约667 m2土地,除了种植一些蔬菜满足一家人的生活需求外,其余土地全部用于种植玉米。由于缺乏养殖技术,养鸡的存活率低,养其他牲畜则成本太高,最终选择了放弃。因此,最终全家一年的经济收入就只有卖掉玉米后的2 000多元。如果按照现在的脱贫标准——人均年收入达到3 500元来算,这家人离脱贫的距离还很远。但是,如果这家人掌握了一定的种养殖技术,根据气候、土壤特点,种植一些高收入的经济作物,适当喂养一些牲畜,一家四口人是可以脱贫的。

另一方面,从思想状态来看,文化程度高的农民积极主动找路子发展经济。比如,双洞村的陈泰祥,中专文化,过去常年在外打工,由于老人和孩子无人照顾,后来回到双洞村。陈泰祥回来后,他凭着自己多年在外的打工经验,加上自己本身具备中专文化水平,用自家的房屋搞起了农家乐。后来,随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到双洞村度假的游客越来越多,陈泰祥的农家乐生意也越做越好。但好景不长,农家乐开张一年多以后,生意开始走下坡路,通过多方收集意见,他发现农家乐如果仅仅做餐饮,久而久之,吸引力肯定会越来越低。于是,通过多方考察,他在农家乐新增了烧烤、水果采摘、林下养鸡等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家乐的对外吸引力,生意越来越红火。他现在的经济收入是过去打工的几倍,而且他还是双洞村的致富带头人。

3 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建议

3.1 积极发挥党校培训贫困群众的作用

党校可以凭借培训党员干部的先天优势,在脱贫攻坚中积极发挥培训贫困群众的作用。比如,六盘水市钟山区委党校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利用“三变+旅游+就业”模式,根据贫困人员的特点,分别对他们进行酒店服务技能、农家乐(乡村旅馆)经营、管理、服务、基本服务礼仪和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学员学完理论知识,就地到景区进行导游讲解,到景区内的旅馆、农家传授乡村旅游相关知识,指导旅馆、农家物品摆放、文明礼仪、环境卫生政治等,并为他们联系就业,实现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2]。2016年,共培训学员12期640人;2017年至今,已培训学员10期602人次。同时,六盘水市钟山区委党校还把培育新型农民、优良家风、文明乡风纳入培训内容,提升参训人员的文明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

3.2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多数地区经费短缺、设备落后、教学设施老化,教学培训手段比较单一,招生规模逐年萎缩,培训机构和教师队伍也面临一盘散沙的境地。如果以这种局面来从事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使广大的农民文化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希望国家能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把农民的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并且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加。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广播电视及其他宣传媒体的作用,对农村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各种专业技能、先进农业技术的培训,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3]。

3.3 为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平台

对于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脱贫意识不是很强,要想让他们掌握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而提高致富能力,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做好整体规划和全面部署并落实到位,才能有力助推脱贫攻坚。

目前,政府就如何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带领他们脱贫攻坚,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来看,农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有线电视、电话、电脑等进入农户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农民学习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

3.4 发挥好脱贫工作中领头雁和好项目的作用

比如,双洞村的陈志,初中文化,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做得比较好,被选为双洞村的支部书记,现在带领全村的人发展脱贫致富,3年前有贫困户244人,现在只有43人。像这样的致富带头人还有很多,他们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助推脱贫攻坚。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农家乐贫困户
农家乐里去休闲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考形式改革探索与研究
杜鹃花红农家乐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谈谈新形势背景下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一毛学琴记
——农家乐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