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词汇英译的生态翻译方法研究

2018-02-11卢克勤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心论流行语译者

卢克勤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攀枝花分校,四川 攀枝花 617000)

网络流行语(Internet buzzwords)逐“热”而生,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作为特定社会背景下网络语言的一部分,在语言、文化、交际方面有其独有的特点。语言方面,如用同音词“1314”代表“一生一世”,用缩略词“冷无缺”代表“冷漠、无理想、信仰缺失”;文化方面,用特定的语言再现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如“屌丝(diors)”一词就是对经济失衡所引起社会现实的一种反语文化表达;交际方面,往往用简洁明了的词汇就能传达思想意图。如“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君”等词汇。国外关于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早于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网络语言研究的领军人物David Crystal于2001年出版了一本名为《语言与网络》的书,并于2006年出了第二版,该书是网络和网络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它涵盖了网络语言观、网络语言媒体以及对电子邮件、聊天群、虚拟词语等众多领域的研究。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一些与新闻学、传播学、符号学等多领域相结合的新词不断被创造出来。与此同时,其他学科的理论也被用于网络语言分析,如从文化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心理方面的个体心理需求;从教育的角度研究学生的价值观,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运用网络语言和流行语。总的来看,在纯语言学研究和网络语言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面,两者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是研究对象。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某些网络流行语的浅层收集、整理、分析,系统理论方面研究较少。另是研究方法。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文献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仅仅是对其他研究的总结或者从自己的直觉或经验中进行描述。最后是鲜见生态翻译学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生态翻译学指导下英语翻译研究。

一、研究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频繁。这其中,文化交流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文化交流不仅是连接国与国之间的纽带,也是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内在要求。随着互联网普及和网络居民不断增加,互联网也被称为第四媒体,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样态正在兴起和日益繁荣。作为网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文化分析、传播体系、教学意义及其对传统价值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然而,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仍然是分散的。以CNKI为例,大部分研究集中在一个或几个网络流行语的英文翻译上,很少有结构性和系统性的研究。随着中国的世界地位不断提高,外面的世界迫切需要了解和熟悉中国。因此,对中国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鉴于网络流行语的独特样态,本文把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论作为分析的理论依据。

(一)生态翻译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胡教授提出了生态翻译理论,该理论是从生态的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一种生态学方法。

1.现实生活的目标视角

从适应、选择、生存、淘汰等角度研究翻译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尝试。这些概念来源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念。作为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胡教授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人类活动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达尔文的进化论由三部分组成:变异、适应和进化。胡教授借鉴了适应理论,即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和有机体对环境的选择作为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在翻译活动中,翻译者必须首先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然后才能选择最佳翻译。

2.生态翻译学的关键概念

生态翻译学是胡教授在“翻译适应与选择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该理论在达尔文“适应与选择”的指导下,探讨了译者适应与选择的关系、特征与规律,从适应和选择的角度对翻译本质、翻译过程、评价标准、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进行了叙述和解读。胡教授认为,翻译是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选择。

(1)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是胡教授于2004年在《翻译适应与选择方法》中首次提出的概念。胡教授认为,采用翻译生态环境取代上下文有两个原因。一是翻译生态环境可以与达尔文进化论的“适应、选择”相匹配。另一原因是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范围和标志不同于上下文。上下文指语言环境,翻译生态环境意味着由原文、源语和目标语组成的世界。因此,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更具广泛性,它是一个由语言、交际、社会、作者、读者等组成的相互关联的整体。胡教授表示,翻译生态环境是影响译者的最佳适应和选择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翻译质量。正如一句谚语所说,“脱离了上下文,就不能正确理解词义。”(no context no text)。翻译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值得更多的关注。

(2)译者本位

翻译理论的基本问题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问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定位一直是翻译研究的永恒话题。与原文中心论和翻译中心论不同的是,胡教授提出了译者中心论。译者中心论是对以往理论的一种平衡或解构,打破了原文中心论和翻译中心论的两个极端,旨在形成翻译研究的整体平衡。王宁教授指出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理论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传统翻译理论的解构。虽然译者中心论关注译者的决定作用,但它与生态学人类中心主义(ecology’s anthropocentrism)完全不同。人类中心主义根据人类的利益来评估一切,认为只有人类才是重视一切的主体。显然,译者中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对这两个概念的混淆是完全错误的做法。胡教授认为,以译者为中心应该是译者首先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然后根据翻译的生态环境选择翻译。换句话说,译者为中心意味着翻译者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适应和选择都应该由翻译来判断和决定,译者需要为整个翻译过程承担责任。

(3)翻译过程:适应与选择

翻译过程中,适应、选择、保留和淘汰是不可避免的,选择需根据相应的情况做出。在原文和译者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初始阶段,原文在选择译者时具有很高的地位。但这种可逆的选择也可以看作译者对原文的顺应。第二阶段,译者是中心角色。当译者选择并做出关于最终目标形式的决定时,换言之,此时,译者是生态环境中的演员,通过选择,导致翻译的产生。

(4)翻译方法:三维转换

在翻译方法提出之前,有必要了解翻译原则。翻译原则不仅是翻译理论的表达,也是翻译本质的体现。生态翻译学是“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之后的选择性活动”。从胡庚申教授给出的定义看,译者必须对自适应选择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的基础上作出各种选择。因此,翻译原则可以归纳为“多维适应与自适应选择”。

在文化传递过程中,目标语言文化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译者的思维和语言选择。Edward T.Hall曾经说过“人类生活的任何方面都很难清除文化的影响和变化”。由于原始语言文化与目标语言文化存在差异,因此译者应该更加关注原文和译文的文化体系。文化内涵的传递是判断翻译的重要因素。任何忽略文化背景的翻译都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文化传递中译者应该承担文化意识,克服文化差异,从而实现成功的沟通。

(二)网络流行语英译中的生态翻译学

1、网络流行语的生态环境

如上所述,翻译生态环境是由语言、交际、社会、作者、读者等组成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在进行分析之前,需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

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它的语言特点包括语音、词汇和语义特征,这些特征已在前面已经有所述及。由于网络流行语独特和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网络流行语整体语言特征有所认识。另外,在翻译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一些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是为了表达某种兴奋、不满、愤怒、悲伤、幽默和焦虑的意图。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传达这种意图。任何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作者感受的翻译都是不明智的。

最后,读者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元素。读者的反应一直是判断翻译质量的标准之一,在翻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有必要对读者进行充分的研究。胡教授认为,读者是判断翻译质量的必要因素,读者的认知度、社会环境、思维模式、教育背景等都应该包含在研究范畴。

以上是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应作为选择最优翻译的尺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首先适应网络流行语的生态环境,并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牢记熟悉各个要素。

2、译者的适应

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与选择的结合。适应是生态翻译学的一个主要部分,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译者必须首先适应网络流行语的生态环境、个人需求和能力。然而,译者的能力是一个不变量,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进。因此,应该重点放在译者的需求和网络流行语的生态环境上。只有在适应之后,译者才能全面认识网络流行语。包括两部分:译者适应需求和适应生态环境。

在生态翻译学中,需要主要指的是译者的需求,其中生存需要、个人价值、译者内在动力和目标实现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如广泛应用于报纸、电视节目和网络的“给力”一词,对这个短语感兴趣的译者和业余爱好者尝试将其翻译成英文,比如“powerful”、“fantastic”、“wonderful”、“cool”等。“gelivable”则是网民根据英语词法结合多种相应的英文版本创造的一个新词。最佳的翻译选择取决于这个流行语的生态环境,通常好奇心或兴趣是推动翻译活动的原因之一。在实现基本需求后,译者将继续追求更高的需求,直至实现心理需求和自我价值。在翻译过程中,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一直驱使译者寻求最佳翻译效果。

总而言之,译者要经历翻译过程中的需要转换,旨在阐释译者的内心,使读者获得基本认知。虽然生态翻译学是以译者为中心,但译者必须经历以下过程:适应需求和生态环境,提高适应能力,优化多维适应和选择,追求更高的整体性适应和选择。在翻译过程,适应意味着更好地了解源文和原文,这是进行翻译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步骤。因此,译者应该在适应阶段做好全面准备,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3、译者的选择

在生态翻译学中,胡教授认为,翻译是一种不断的适应和选择,主要是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的多维转换。翻译过程是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周期性交替。因此,下面以2014年至2017年网络流行语为例进行各个维度的翻译者选择分析。为了说明哪种翻译更好,将给出一些解释或注释。但是,每个维度的分析并不完全与另外两个维度分开。事实上,三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在这方面使用的例子也可以用于其他讨论。唯一的区别是各个维度的重点不同。

三、翻译方法

在生态翻译学领域,胡教授、提出了一种以语言、文化和交际为维度的三维转换方法。然而,方法总体上是一个宏观的指导翻译过程。译者应该结合网络流行语、原文和目标语言的特点,自主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无论选择何种方法,英语翻译都必须反映出三维转换过程。

(一)直译

直译意味着翻译不仅要保留原文的内容,而且要保持原文的形式。它经常用于翻译文化和社会因素较少的网络流行语。例如“微博”直译为“weibo”。在国外,脸书(facebook)和推特网(twitter)与博客有一些相似之处,在人们之间也非常流行。由于对这种沟通工具的普遍认识,外国人更容易理解“micro-blog”翻译为“weibo”的英文翻译。另一例是“团购”,不同于单独购买,“团购”意味着许多人在固定的时间购买同一种商品。由于购买力更强,他们可以享受更低的价格。由于这个流行语很容易理解,所以可以直接翻译“团购”(group purchase)为“tuangou”。其他类似的例子还有:“宅男”(indoorsy men)、“雷人”(shocking)、“江南 style”(Gangnam Style)等。综上所述,对于那些与目标语言具有相似认知和社会背景的网络流行语来说,直译是其简明而准确的表达方式。

(二)直译+解释

对于一些网络流行语来说,由于相关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不足,直译往往会让原文的含义遭到误解,使外国人感到困惑不解,不能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因此,直译加解释或注释是保持原文内涵的更好方式。一个典型的例子,如“凤凰男”,指的是一些在农村出生长大,通过努力打拼后离开农村,最后在城市落脚生活的人。凤凰指的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鸟类之王,也是西方神话故事中的不死鸟。凤凰在西方文化中的不朽、坚毅的特征形象,能够生动地传达上述流行语的内涵。直译“phoenix men”可能会让外国人感到困惑不解,此时可以通过在其后注释(refer to those who was born and grew up in the country,they struggle to leave the village and finally live in the city with his efforts.)来消除疑虑。

(三)意译

意译意味着将原文的内容放在首位,强调信息的有效传递。该方法对译者的要求较高,翻译人员应熟悉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并以适当的方式传达内涵信息。网络流行语是文化的载体,无法与社会现象分离,所以意译只能用于少数翻译场景。以“山寨”为例,网络流行语具有与以往不同的全新意义。“抄袭”可以被视为流行语等同表达。对于外国人来说,用“Copycatting”表达山寨的含义并不陌生。又如:“剩女”(women left on the shelf)、“打酱油”(It is none of my business,I’m just passing by)、“囧”(embarrassing)、“呆”(stupid or silly)、“葛优躺”(a state of idleness which they called living without hope)等。

结语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和发展,在传播(网络)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国力更加强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关注中国和中国发展,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囿于作者的知识和学术水平,网络流行语对应的英文翻译还不够全面,所提出的翻译方法也不能完全适应所有网络流行语,很多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猜你喜欢

中心论流行语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流行语大盘点
同步发电机理论的一个奇点与气隙中心论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的辩证架构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自我身份的探寻
成德同城化背景下德阳旅游特色小镇的改造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