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化疗后PICC置管处皮肤严重过敏的护理体会
2018-02-11刘运舟
刘运舟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医院 肿瘤科, 江苏 淮安, 223200)
PICC技术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头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术,具有保留时间长、安全性高等优点。经临床观察,少数经化疗导致过敏体质的患者留置PICC后,用贴膜固定导管时,贴膜下皮肤会出现红肿、瘙痒,严重者出现皮肤破溃、渗液等情况,给导管的日常维护方面带来困难,缩短了导管留置时间,不但影响治疗的进展,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加了医疗费用[1]。本研究就1例化疗后PICC置管处严重皮肤过敏反应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9岁,2017年10月21日因“卵巢癌术后复发化疗后20余天,再次化疗”收治入院,拟诊断为:①卵巢浆液性囊腺癌IIB期术后第3次复发;②风湿性心脏病;③心功能不全。患者入院时由外院带入PICC导管1根,置入部位为右上肢贵要静脉,置入长度39 cm,外露5 cm,臂围22 cm。入院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31×109/L,中性粒细计数1.73×109/L。患者曾化疗多个疗程,化疗后出现IV度骨髓抑制,予以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既往有紫杉醇过敏史。入院时患者自诉3 d前PICC置管处瘙痒难忍,揭开贴膜后局部出现红肿,红肿范围>10 cm×10 cm,可见散在大小不等水泡,部分水泡已破溃,以导管部位更甚。入院后及时评估,经对症治疗和护理,11月8日患者瘙痒明显好转,渗出停止,皮肤破溃处愈合,局部皮肤色素样沉着,导管固定良好,未再有渗出。
2 护理
2.1 及时评估
鉴别局部皮肤是过敏还是感染:PICC导管相关皮肤过敏发生在PICC导管、胶布或透明敷贴与皮肤接触部位,有一定形态,表面发红,高于皮肤的皮疹,边缘清楚,皮温略高,一般经积极处理后缓解,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引发皮肤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2]。感染是穿刺点发红,有痒感或疼痛感,有或无脓液流出。
2.2 查找引起过敏的原因
2.2.1 过敏体质: 本例患者化疗后免疫功能下降,既往有紫杉醇药物过敏史,属于过敏体质,体质敏感的人免疫反应和灵敏度超出正常范围,会伤害到机体的一些正常细胞、组织和器官,从而引发局部甚至全身性的过敏反应[3]。
2.2.2 内环境的改变: 本例患者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以及精神紧张、情绪变化等精神改变,均可导致内环境改变,诱发或加重皮肤过敏。
2.2.3 日常维护不当: 患者3 d前出现过敏症状,但未及时来医院就诊处理,导致过敏症状日益加重,且此前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到位。
2.3 换药
换药时改用无菌纱布敷料[4],具体方法为:缓慢的向心性揭除原有敷贴,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创面后,再采用碘伏棉球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消毒皮肤3遍,按照顺时针—逆时针—顺时针的顺序,各1遍,消毒面积>10 cm×10 cm。待干后局部涂擦地塞米松注射液[5]后以外科纱布敷料固定,每2 d换药1次。10月23日换药时患者皮肤瘙痒好转,局部水泡减少,导管压迫部位仍有渗液。10月25日换药时发现导管向外脱出2 cm,患者担心导管外脱及局部渗液难以愈合,影响生活质量。护理干预使用无菌剪刀将美皮康超薄型敷料修剪后垫于导管下方及皮肤渗液处[6],再以IV3000透明敷料正常固定导管。换药频率为一周1~2次。
2.4 心理护理
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通常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等心理,加之局部瘙痒、疼痛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在通过各种方法改善过敏症状的同时告知患者病情好转情况,每次都由护士长或护理组长为患者进行PICC换药,以稳定患者情绪,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2.5 饮食活动指导
治疗期间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多饮水,以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野菊花、金银花具有清热、消肿散毒作用,可促进机体排出毒素。此外适当的休息减少活动,有助于机体康复。
2.6 其他措施
遵医嘱采用耳穴埋籽辅助治疗[7],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取穴:心、肝、肾、内分泌,按揉3次/d,每次2~3 min,先贴一侧耳穴,隔3 d更换另一侧。
3 讨论
PICC可有效防止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和损伤,已成为临床常用化疗输液通道。临床上因内源性因素(过敏体质)和外源性因素(消毒剂、贴膜、导管、汗液浸湿等)导致少部分患者在PICC置管后可出现局部皮肤过敏,影响置管留置时间,不利于治疗的顺利开展。因此如何防止并减少置管相关过敏反应的发生是临床护理关注的重点。癌症患者由于长期接受化疗,身体素质降低,抵抗力低下,更易引起导管处的皮肤过敏,因此针对化疗的PICC置管患者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加强延续性护理服务,通过随访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并予以相应指导,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需要及时评估,予以正确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以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