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游”的黑锅凭什么让手机背

2018-02-11张全林

21世纪 2018年9期
关键词:网游实名制玩游戏

文/张全林

背景: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引起网友对于幼儿园中小学禁用手机的讨论。未成年人带手机入校该不该管,七成受访者希望禁用手机。(8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支持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是担心孩子们沉迷于玩手机,既伤眼睛又耽误学习,其出发点是为孩子们好。但手机作为科技转化品,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产物,是人体视觉、听觉等联系外界功能的拓展工具,它的面市是为了帮助人类,一味地拒绝亦未必合适。

手机既能作为一个娱乐工具玩游戏,又可作为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果使用得当,手机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带不带手机,应在传统学习和新媒体学习方式之间,权衡利弊,趋利避害。

实际上,要禁用的也不是手机,而是手机里的不良信息。那些容易成瘾的手机网络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互联网赌博等才是影响学业、造成学生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的罪魁祸首。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不要命地玩游戏,不光是人有病,游戏本身也有病。网络游戏应该是一种精神生活,使人们身心放松,得到愉悦感。但商业诱因的过度导入,其社会功能已走向反面。不要命的玩家,甚至玩得“过劳死”,已非鲜事。网络游戏正在发生异化,已经“进化”为非药物性鸦片,残害着人们的身心。网络禁毒,不容延宕。

学生玩手机靠堵恐怕是不行的。如何引导孩子健康使用手机,避免“手机控制”,关键还要从源头解决。现行的网络游戏管理在防止“网瘾”方面,缺乏强制性要求。如实现用户实名制、建立游戏分级制度,这些有利于管控的硬措施,仍然欠缺。移动网络对于普通生活的无缝连接、更加随意的内容展示和设备极易获取的特性,客观上要求有更多的强制性手段来加以把控。

解铃还须系铃人。靠人为的围追堵截,终归不是完策。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疏导,重在加强管理设计,构建以技术手段为基础、行政管理为补充的制度架构。建立和完善有害应用识别、未成年人专用设备设施供应、选择性宵禁和上网时间提醒等制度体系,实行手游市场实名制以及限时功能全覆盖,形成政府主导,家庭、企业、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协同共治的良性格局,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法。

从另一面看,禁止带手机上学也提供了新的商机。除了市场的严管,专门开发“学生手机”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完全可以给幼儿、少年配备专用手机,对手机上的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让“学生手机”成为素质教育、兴趣教育的工具,让每个青少年都能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都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享受中动脑筋,既寓教于乐,又保障安全,手机的危害也就自然消解了。

猜你喜欢

网游实名制玩游戏
哈哈大笑玩游戏
回到古代玩游戏
青岛市构建农民工实名制管理系统
亲子协力击败网游成瘾
实名制验证快速闸机通道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快递实名制怎样才可行?
实名制
学生党网游超廉价攒机
被网游点燃的午休时间
没有网游=平坦的成才大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