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脱毒小薯密度试验及其田间实用性研究

2018-02-11熊国文

江西农业 2018年23期
关键词:原种实用性粒度

熊国文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象山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江西南昌 330100)

之所以被称为马铃薯脱毒小薯,是因为这种原原种薯是在试管中通过营养液培养而得的,当然也有一部分脱毒小薯是利用防虫温(网)室条件由小型薯块扦插而得的[1]。脱毒小薯在众多原种中有着极其优异的特质,如其个体与质量更小,因而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更显优势;其对于温湿度条件和土壤性质没有较高的要求,而且从投入到产出时间短,增产速度极快,因而更加适用于大规模批量化生产[2]。时至今日,脱毒小薯仍保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然而市面上的脱毒小薯品质层次不齐,如何选择合适粒度的脱毒小薯以获取最高的田间实用价值成为摆在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脱毒小薯的粒度不同、种植密度不同,相应的产量和小薯率也有差别。根据这一事实可以推断,存在一种合适的粒度与种植密度选择,可以获得最高的田间实用性。基于此,笔者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了24组对比试验,并对脱毒小薯田间实用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从理论及实践层面为脱毒小薯栽培提供指导。

1 材料和方法

试验选择市面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中薯5号脱毒小薯作为材料,试验地点为某省农科院蔬菜试验田,试验田土壤为园田土,且呈微碱性。中薯5号成形于1998年,田间鉴定调查植株较抗晚疫病、PVX、PVY、PLRV花叶和卷叶病毒病。试验所选中薯5号从粒度角度划分为6个水平,依次为5g(含以上)、4~5g、3~4g、2~3g、1~2g和1g(含以下);每个粒度水平都同样对应4种栽培密度,依次为12万、14万、16万、18万株/hm2等,进行两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分3次对试验过程进行复现,所选小区面积为3.5m2,行距0.45m,株距分为三类:250、200、15mm。播种时间为2018年3月15日,试验田设置有大棚,试验前5a无马铃薯种植历史,地面覆盖薄膜,选择大田管理通用模式,正常施肥,以有机肥有主,辅之以无机肥。选择5a内没有马铃薯种植历史的原因是降低连作造成的田间病害,同时确保土壤各营养元素统一、健全。栽培过程中中耕、除草、培土3次,2018年5月30日由于天旱,追加灌溉一次。2018年6月20日,采用人工方式完成全部采收,在每个设定小区内取10株进行测量,选取过程完全随机,测量内容包括单株结薯的质量、个数及大中小薯比率。

对于试验结果的分析运用新复极差法,这种方法以方差分析为基础,在两两比较过程中,统计分析出影响主要经济性状的因素中粒度和密度各自所占比重,基于这个结果可以得出主要组合的优良性状。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产量等生产因素,实现对原原种脱毒小薯大田生产原种的可行性与实用性的综合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前面的分析,分析脱毒小薯的主要经济性状不仅要关注产量(包括单株和小区的),还应充分考虑单株结薯个数。另外,由于选择种薯时薯块越小优势更大,因此小薯率也应考虑在内。在此,仅对结果进行分析,不再繁复地将所有试验数据一一列出。对于主要经济性状数据的分析处理,主要利用方差分析得出密度与粒度两因素交互作用产生的效应是否明显,而新复极差法则用来对试验设计的几个密度、粒度水平下的形状差异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显示,粒度5g(含以上)时单株与小区产量最高,分别为354g和18.9kg/3.5m2;粒度1g(含以下)时单株与小区产量最高,分别为126g和4.7kg/3.5m2;1~5g的粒度水平下,产量差异性不大。栽培密度为14万株/hm2时,单株与小区产量优势最大,分别为117g和14.9kg/3.5m2。粒度最小时所产小薯比率最高,但粒度最大时单株结薯个数最多,在其他粒度水平下,上述两个指标并无显著差异。

在考虑田间实用性时,以小区产量数据为基础,通过经验与比例折算出各因素所占比重,这些因素不仅包括种薯投入、用种量,还包括原种产量、繁殖倍数与出苗率等。从试验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粒度越大产量越高,但这种方式造成投入较多,粒度水平大于5g时投入14万~16万元/hm2;粒度1~2g时,投入适中,且繁殖倍数处于较高水平,综合成本最为适宜;粒度小于1g时,产量过低,出苗率不足72%,实用性过低。

3 结论

在生产原种过程中,以脱毒小薯作为原原种,为确保田间实用性最优,应选择种植密度14万株/hm2,粒度1~2g,此时投入与成本不至于过高,同时出苗率和产量处于适宜水平,最为关键的是小薯率控制在较高水平,可确保种薯质量。我国马铃薯产量长期稳居世界第一,研究种薯意义非凡,因此该文所提出的马铃薯脱毒小薯(原原种)田间实用性极其重要,也是目前马铃薯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许多科研院所及生产基地都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在最优密度、粒度选择试验上。归根到底,田间实用性研究始终是建立在确保产量并减少投入成本的基础上,为实现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打下坚实基础,该文所提出的试验结论提供了指导思路及参考数据。

猜你喜欢

原种实用性粒度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粉末粒度对纯Re坯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动态更新属性值变化时的最优粒度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双粒度混合烧结矿颗粒填充床压降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