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集成与推广
2018-02-11杨正华
杨正华
(如东县丰利镇农业服务中心,江苏 如东 226408)
1 项目基本情况
1.1 项目来源
①2013—2015年江苏省省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②2016年中央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工作的通知(苏农财[2016]36号)文件要求;③江苏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2017年省级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项目实施指导意义的通知》(苏农财[2017]20号)实施方向,即化肥减量增效;④东财农(2013)21号、东农机(2013)30号《如东县2013年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实施办法》[1]。
1.2 项目实施单位
如东县丰利镇农业服务中心、如东县土肥站、如东县岔河镇农业服务中心、如东县栟茶镇农业服务中心和如东县长沙镇农业服务中心。
另外,项目负责人为笔者,项目实施时间为2013—2017年。
2 研究目的、立题依据和背景
如东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的陆地地貌典型的滨海平原,土壤类型是典型的夹砂土,水稻是传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项目区(丰利镇、岔河镇、栟茶镇、长沙镇)常年种植面积在1.6万hm2左右,是农民种田的主要收入来源。1984年,如东县就在省内较早地开始了以缺素补素为主的水稻配方施肥技术试验及示范推广,对当时传统的凭经验施肥的习惯进行了重大变革,施用有机肥和增磷补钾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但化肥用量随之增大,肥料利用率随之下降。再加上当时土肥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单一,农技部门配方不供肥,农资部门不按配方供肥,而且技物不配套,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缺乏量化指标和操作规范指导,尤以农民为追求高产盲目增施化肥的现象突出,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下,水稻产量徘徊不稳、品质下降,不仅损失严重,而且导致土壤板结,土壤耕作层变浅,有效土层变薄,还污染了环境,原有的技术已远不适应粮食作物品种、产量水平、栽培方式的变化及优质高效的现代生产要求。控制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水稻增产提质已成为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2]。因此,项目组于2011年开始进行了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研究,2013年开始依托省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支撑,在项目区全面推广应用了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3 工作方法、技术路线及实施经过
首先,项目针对水稻生产上存在的氮肥用量过大、利用率低和秸秆焚烧对环境影响大的现状,通过多点“3414”等试验,提出了水稻氮磷钾最佳用量及配方,集成了基于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的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3]。
其次,项目推广方法创新。多部门协调是本项目实施的一大特色,多部门联动,多学科互动,利用信函的形式给项目区机械手发了一封信的形式,让他们操作时要遵守操作规范,确保了项目区4个镇麦秸秆切碎并均匀抛撒,确保了还田质量。
最后,科技普及创新。以省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实施要求为平台,强化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的培植和水稻万亩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等有机结合,将本项目推广的主要技术内容印成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将其作为农民培训的教材,注意科技培训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并将科普培训与示范方相结合,有效确保了技术推广的规范性[4]。
4 技术集成与推广
4.1 多部门联动,多学科互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技术研发、农技推广、行政管理多措并举,土肥、栽培、植保等多专业的紧密合作,创建了以项目为纽带的多部门有机联动和多学科有效互动的研究开发、示范应用与推广的运行模式,重点推进项目集成、技术培训、示范引导,加速了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与推广成果的快速转化[5]。
4.1.1 强化项目有效整合。该项目主要依托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实施办法组织实施。通过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培训,与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丰利镇玉窑村超高产攻关示范片等有效对接,高标准地启动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为了有效地推进项目集成创新与应用,于2013年成立了项目实施技术工作组,负责并统筹项目的实施,落实并制订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方案,负责示范区内技术指导与工作技术总结,并就有关示范区组织、实施事宜提出方案,从而保证了项目推广的顺利进行。丰利镇、岔河镇、栟茶镇、长沙镇根据项目要求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技术工作组,加强对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工作的领导与技术指导。项目实施期间,先后召开了20多次各级领导小组会议和技术工作组会议,形成推广工作实施方案和分年度实施计划,明确了重点示范村、家庭农场、种田大户等同时加强技术指导,注重示范引领。5年来,举行十多次观摩活动,参加人员有江苏省省领导、扬州大学张洪程教授、各市县领导及业务主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有种植大户、示范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主体。
通过示范引领,使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取得了很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1.2 强力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镇级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相应的秸秆禁烧禁抛与综合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制订的秸秆机械化还田的路线和作业要求,给收割机手一封信是手段,让他们将麦秸秆切碎并均匀抛撒,为还田机械便于操作创造了条件。同时,包片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头,现场查看、现场指导、现场解决,确保还田质量。另外,建好各村居秸秆巡查网络,采取日常巡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监管。
4.1.3 注重示范引导,发挥新型主体的辐射效应。一是整体推进。农业部门结合当地现状和水稻种植方式,建立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区,树立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的典型,充分展示项目实施的成效,引导更多的合作社、更多的社员、更多的农民应用该项技术。二是大户带动。积极培育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主成为该示范区的示范户,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引导示范,带动周边农户。
4.2 宣传培训,发挥技术指导作用
为让农技人员、广大农民充分掌握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县土肥站、项目区所在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培训与宣传工作。一是举办了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培训班。项目组以镇(区)为单位,先后举办了15期集中培训,参训对象为片区负责人及技术员、科技入户工程技术指导员、主要农资点经销人员、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主。累计培训1 200多人次,主要培训了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意义。二是举办了广播技术讲座。4个镇区利用广播及结合农时宣传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及时为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用肥问题。三是组织有关专家到村培训。结合“科技入户工程”“农民培训工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联合栽培、植保等专业人员到各村进行巡回培训,培训人数3 000多人次,为农民现场解疑,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好评。四是建立了水稻宣传微信平台。定期宣讲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对作物增产、农民增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指导农民如何进行精确施氮,累计编印60多期。五是开通业务咨询服务热线,解难答疑,服务人数500多人次[6]。六是请知名专家指导。多次请扬州大学张洪程教授及其研究生到丰利镇指导玉窑村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项目,到岔河镇全国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进行现场指导,亲自测查苗情,指导试验总结,为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作物关键生育期邀请县农学会组织现场观摩对比试验示范,展示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和配方肥应用效果,有力地扩大了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七是撰写论文,总结经验。通过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数据,并撰写成文,在《经贸实践》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刊物发表《如东县2017年水稻氮磷钾肥料利用率试验总结》和《2017年如东县丰利镇水稻主推配方校正与示范试验总结》论文2篇,引起了同行的关注。
4.3 试验示范,发挥典型辐射作用
根据1997—2012年项目区每年80户肥情调查的施肥动态以及1997、2002、2007、2012年4次地力调查结果,查找土壤养分、农户施肥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土壤,科学施肥均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但作物产量主要来自于基础地力,地力水平高,生产潜力大,产量也高。根据此将田块按常年产量水平划分为高肥力(水稻产量≥600 kg/667 m2)、中肥力(水稻产量为500~600kg/667m2)和低肥力(水稻产量≤500kg/667 m2)3个施肥分区。根据目标产量法,在高、中、低不同肥力水平土壤上进行氮磷钾“3414”试验3点次,将所获得的数据按肥力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取得水稻产量与氮磷钾之间的效应方程以及获得水稻最佳经济产量时的氮磷钾最佳用量;同时进行水稻精确施氮与常规施肥的多点比较试验,共试验3点次,测定籽粒与植株的含氮量及籽粒品质,计算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不仅能节约肥本,而且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了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7]。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化肥减量增效及其配套技术,并在岔河镇的金河村、丰利镇玉窑和月河等建立了各级示范方15个,面积达0.08万hm2,让广大农民亲眼目睹水稻减量增效技术的实际效果。通过示范辐射将该技术全面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4.4 印发施肥建议卡,统一供应配方肥,加速技术推广进程
将水稻减量增效技术规范化、简单化,将内容通俗化,印发了水稻施肥建议卡,便于农民接受应用。
4.4.1 发放施肥建议卡。为了让农民直截了当地掌握高、中、低肥力土壤的施肥品种和数量,印发了施肥建议卡。利用这张卡农民直接知道施用氮磷钾或氮肥与配方肥的数量及与之搭配的微量元素肥料的用量,在什么时间施用,施用多少及注意事项等。5年来,免费印发施肥建议卡5万份给农户。
4.4.2 统一供应配方肥。按照水稻减量增效技术要求,根据各施肥分区内土壤供肥特性和种植的南粳9108、南粳5055等抗条纹叶枯病等水稻品种的需肥特性,如东县选择30%和40%2种中浓度复合肥作为主推配方肥。30% 复合肥配方为15∶9∶6、15∶10∶5、12∶8∶10、12∶10∶8(氮∶磷∶钾),40%复合肥配方为14∶16∶10、18∶12∶10(氮∶磷∶钾)[8]。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以及广播会、现场会等技术平台对配方肥的施用技术进行大力宣传,由农业服务中心将技术统一培训到销售点和农户,将配方肥统一供应到农户。如东县农业执法大队定期不定期地对农资供应点肥料进行抽查,从而有效地遏制了销售人员的违规销售行为,为配方肥质量溯源打下基础。使技物同时到田头成为现实,实现了农民施肥由传统到科学、由经验到精确的转变。配方肥的应用确保水稻营养供给全面均衡,大大提高了植株的抗逆性,增强了其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区水稻倒伏率仅为18.7%,比常规施肥区倒伏率31.4%减轻12.7个百分点,纹枯病平均降低5.6个百分点,水稻产量平均为603.4 kg/667 m2,比常规施肥区产量增加39.6 kg/667 m2,增产率达7.0%。5年累计应用该项技术面积6.85万hm2,占播种面积的87.1%(其中丰利镇2.59 hm2、岔河镇2.86 hm2、栟茶镇0.93 hm2、长沙镇0.47 hm2)。
5 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根据对2013—2017年项目区随机调查的80个农户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水稻生长发育有合理的群体结构,群体与个体协调生长,有效减轻了病虫害危害,增强了水稻的抗逆性。应用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田块平均667 m2施氮19.6 kg、五氧化二磷4.0 kg、氧化钾8.4 kg,比常规施肥667 m2节氮5.4 kg、增磷1.1 kg、补钾2.9 kg,氮肥利用率由原来的26.3%提高到现在的34.6%,提高了8.3个百分点,平均产量为610.88 kg/667 m2,增产30.02 kg/667 m2,增产率达5.2%。推广应用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而且大大提高了水稻氮肥利用率和籽粒品质,节支增收效果显著[9]。据统计,截至2017年,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面积占种植面积7.86万hm2的87.1%。2013—2017年技术的应用覆盖率逐年提高。其中,2013年应用面积达1.148万hm2,覆盖率达73.1%;2014年,应用面积达1.273万hm2,覆盖率达81.0%;2015年,应用面积达1.398万hm2,覆盖率达88.9%;2016年,应用面积达1.495万 hm2,覆盖率达95.1%;2017年,应用面积达1.534万hm2,覆盖率达97.6%。其中丰利镇近两年的推广覆盖率在95%以上;5年累计节约肥本748.90万元,节约化肥(折纯)2 290.87 t,增加粮食产量30 839.55 t,增加产值9 251.86万元,净增效益10 000.76万元。
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后,其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一是提高了温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精确施氮技术施肥合理,水稻吸收营养平衡,群体与个体生长协调,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增强抗逆性,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有利于水稻增产提质。二是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明显降低了氮肥的用量,降低了因过量施用氮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10]。水稻氮肥利用率由该技术推广前的26.3%提高到现在的34.6%,提高了8.3个百分点。三是有利于培肥土壤。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调优了肥料结构,合理减少了氮肥用量,适当增加了磷、钾肥的施用量,而且要求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因而促进了地力建设,平衡了土壤养分,提高了耕地质量。
6 创新点
①项目提出了水稻氮磷钾最佳用量及配方,集成了基于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的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缓解了面源污染;②多部门联动、多学科互动,促进了成果的应用;③利用信函的形式给项目区机械手发一封信,让他们操作时遵守操作规范,确保麦秸秆切碎并均匀抛撒,确保了还田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大大提升了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