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
2018-02-11黄思敏
黄思敏
(肇庆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指导工作,并具有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从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市场需求导向、职业导向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1-4]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然而“职业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仅着眼于对能力的培养,还应当重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且应成为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应充分满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培养具备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等职业品质的社会体育工作者.
1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目前,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尚未引起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未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却主要依托于“两课”和就业教育.“两课”主要是进行基本道德教育,缺乏职业针对性.就业教育中较少提及职业道德教育,甚至是忽略的,难以起到实质性的职业道德教育作用.第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实践性和角色化的特点,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本是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不重视,未能实现其职业道德教育功效,甚为可惜.第三,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高校的“两课”基本由思政部教师授课,就业教育主要由辅导员完成,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难以满足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第四,道德评价缺乏实效.学生的综合测评、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中都涉及到对学生道德素质的评价,然而基本上都是形式性给分,缺乏实效,无法起到约束和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作用.正是由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和不到位,相关研究表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不愿在专业范围内就业、缺乏奉献精神、服务意识不强等.我国职业体育工作者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现实评价严重错位[5].这些都已经为加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敲响了警钟.
2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2.1 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总书记指出,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出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要是以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职业道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应成为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紧随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为提供充足的、多样化的体育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时期,无论是我国庞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立,还是体育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现和“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都凸显出我国社会体育人才的重要性和潜在的巨大需求.因此,新时期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两手抓”,不仅要“质”好,“量”也要足.然而,当下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由于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就业功利,导致就业对口率极低,且频繁跳槽转行的情况严重[6],这必然会造成我国社会体育工作者“量”的严重不足而制约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规范是为人民服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让他们毕业后愿意从事社会体育工作,愿意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保障“量”的有效手段.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即将奔赴指导、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重视和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做好培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顶层设计,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2 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能较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2015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明确高校要通过转型来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国家引导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路顺应了高等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趋势.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等方面都是以职业人才培养为导向,职业特征鲜明,它的根本属性集中表现为职业性[7].职业化已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8].随着高校的转型发展,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正逐步走上了职业化道路.职业化人才的培养,就不得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任何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都必须首先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加强和重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使然.
2.3 专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创办至今,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由于存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难以适应社会实际需求,专业发展困难重重[9].近年来,“市场需求导向”“社会需求导向”“职业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从学生能力方面有效解决了社会需求的对接培养.然而,这种仅从人才能力方面入手来契合新时期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思想缺乏让学生选择并愿意终身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顶层设计[10],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仍旧很不乐观.因此,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保障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生力军的重要手段,也是突破专业发展困境的有效手段.
2.4 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关系着择业、就业,还影响着未来的职业发展.当下,我国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用人单位最为担忧的.哈佛大学一项关于职业素养的研究表明,积极的职业态度(75%)对成功的贡献最大,而职业技能只占到15%.也就时说,职业素养在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的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11].因此,用人单位在择才、用才时,除了注重专业能力之外,职业道德素质也是重要的评价指标,甚至更为看中.“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职业道德素质也是员工晋升的重要衡量标准.职业道德不仅关系着人与事(工作)关系的处理,还涉及到人与人关系的处理.古人云: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为人、处事、立德”,进而“立业”,成就自我.因此,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3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3.1 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提高职业道德认知水平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建立起道德情感,为学生提供有效解决职业道德问题的思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堂应包括“两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专门性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等.“两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打好基础.“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人才需求情况及社会重要性,让学生对从事社会体育工作有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学生愿意根据自身特长和知识结构择业,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来契合相关职业岗位,逐步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专门性的职业道德课程学习,除了对一般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培养目标突出对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让学生对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有大致的了解,并能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违反职业道德的危害性,促使学生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另外,还应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职业道德教育作用,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实现学生德育、智育的有机融合,让学生不仅会做事,还能好好做事.
3.2 以实践环节为平台,提高职业道德能力
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实践.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不仅是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实训、实习等活动中,学生通过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情境可以有效增强对职业道德内涵的认识,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并有助于学生不断完善个人职业道德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另外,学校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全民健身服务、社区体育指导、志愿者活动等,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认同感,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
3.3 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实效
校企合作是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校人才与市场对接、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1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为校企文化对接提供了条件,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无缝对接”人才培养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另外,“校企合作”也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的优化提供了条件.以高校思政部教师、辅导员等组成的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教育针对性不强,也难以较好地把握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校企合作”下,有利于高校将企业的管理者、行业专家、优秀员工等纳入到职业道德教育队伍中来,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企业的参与,不仅可以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行业道德准则,还可以着重解决当前行业面临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这不仅提高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一举两得.
3.4 以评价机制为手段,保障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作为保障.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第一,建章立制.通过相应规章制度的制订,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并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如在专业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前,让学生明确工作的职责和相关的规章制度.第二,建立双重评价标准.改变传统的“唯考论”,建立除了课程考试成绩外,还按照一定的比重将学生职业道德表现纳入到终评里的结果性评价(理论知识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行为表现评价)相结合的双重职业道德素质评价标准.第三,评价主体多元化.职业道德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学生(本人及同学)、学校和企业.学生的自评及互评,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问题及进行自我反省,利于针对性地解决自身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学校教师评价,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激发出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而企业以行业职业标准来进行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增强职业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道德信念.
4 结论
新时期,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偏重于对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这与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不相符,也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不符.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发展的需要出发,重视和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实现“德才兼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