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若干问题及优化策略
——以广东高校为例
2018-02-11吴亮,张军
吴 亮,张 军
(肇庆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社体专业”)自1994年本科办学以来,经历了2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在专业办学规模及人才培养层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17年3月,我国本科层次的社体专业办学院校已达到263所,其中,广东省开设本科社体专业的高校为14所[1].社体专业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也活跃在体育行业的各类工作岗位.在看到专业办学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专业办学目标不明确、不同层次高校办学模式雷同、所培养的人才与体育产业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等问题依旧困扰着社体专业办学.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为地方高校专业办学提供了发展思路.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国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民众体育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体育行业特有职业管理越发规范的大背景下,广东高校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也应适应体育产业发展形势以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对专业办学目标、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社体专业办学特色等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在总结成绩、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为转型发展提供现实依据.目前,国内有关社体专业办学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果,不少学者也对某些高校的社体专业办学情况进行过实证研究.但是,对于广东省高校社体专业办学的整体情况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对广东省高校社体专业办学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研究,既能够结合地方特点研究办学情况,又能在归纳、对比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处于转型发展中的地方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具有指导意义.以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东海洋大学、肇庆学院、韶关学院、惠州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岭南师范学院、广州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理工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等14所院校社体专业为调查分析对象,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及文献资料(主要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搜集等形式对广东高校社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对广东高校社体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1 广东高校社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目标定位贪大求全、特色不突出
培养目标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又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的需求[2].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辑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说明,社体专业主要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3].广东高校社体专业在办学水平和实力、办学历史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根据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广东高校社体专业达到五星水准的为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而其它院校都是三星或者以下水平[4].根据教育部关于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及各高校自身办学实际,各个高校社体专业应该设置符合自身办学特点及地区实际的更为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分析目前广东14所高校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新表述可以看到以下鲜明特点.第一,虽然在表述方面存在“高素质”“创新型”“专门”等修饰语的不同,但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基本的共识.第二,目标定位“贪大求全”是较为普遍的问题.这些院校或者直接引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阐述的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或者将此目标进一步扩大范围.例如,某校将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体育素养,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达到“一专多能”,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大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体育产业经营开发、以及体育教学和健身指导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富有人文精神的应用型创新体育人才.这类目标定位,看起来非常全面,但由于表述的内容过于丰富,其预期培养的人才涵盖了体育事业发展的任何岗位,反而不能凸显社体专业的核心特质.第三,专业特色、地方特色不突出.人才培养目标贪大求全与特色不突出,其实是一个问题的2个方面.教育部虽然对于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一个指导性的阐述,但笔者以为:作为指导性的目标阐述,主要是方向性的指导,各个学校应该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及学校自身办学特色进行细化或有所侧重.否则,全国的社体专业不成了一个统一的模子?
1.2 课程设置过于学科本位、不能体现专业特点
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要通过高校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和教材改革来实现[5].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部分,它所要传授的知识属于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核心知识,最能体现专业培养的基本素养与要求,其水平与质量直接决定着专业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6].因此,核心课程的设置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好的专业核心课程应该是重点突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高.例如,广东海洋大学社体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旅游学原理、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学、体育管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育保健与康复、滨海体育休闲项目(游泳、休闲潜水、救生技术、沙滩排球、高尔夫、健身健美)等,这样的核心课程设置既考虑了学科、专业特征,同时彰显了地域性和专业性的特征,与其培养“能在体育产业、旅游业、滨海浴场、综合休闲娱乐中心、星级酒店、社区体育等行业中,从事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标具有较高的契合度.
但是,不少学校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面还是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第一,与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雷同.除了体育概论、解剖学、生理学等共同性的学科基础课程外,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术科课程也是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等常见校园体育项目,毫无社体专业特色可言.第二,课程设置全面却不精深.面向体育市场,不少高校都设置了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俱乐部管理等系列课程.这类课程看似层层递进、逐步精深,但是根据教材内容及师生反馈的情况看来,这类课程都是一些基本理论的阐述与重复,无法在整体上体现其应用性的效果.第三,课程设置学科本位明显,与社会及市场需求存在明显脱节.这主要表现为:社区体育指导、体育经纪导论等课程存在较为突出的公益性特点,市场导向性不强,且包含的内容也多为其他相关课程所涵盖.从学科角度看来,作为单独一门课程其存在的意义不大,合并到社会体育概论或者体育经济学中更为合适.
1.3 实践教学机制固化、重点不突出
实践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军事训练、课程实验与实践、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诸多内容.社体专业作为面向社会体育及体育产业培养专门人才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理应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与特点以区别于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等其他体育专业.根据对国内高校的调研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滞后、实习机制固化、创新创业不力等突出问题[7].广东高校社体专业在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实践教学层面各展身手,并且不少学校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岭南师范学院结合地域特点以水上体育项目作为社体专业的重要实践内容、肇庆学院将健身企业引进校园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办学以培养社体专业学生成为高水平的健身教练等.
跟全国其他地区高校相似,广东高校社体专业在实践教学层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固化.从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作为实践教学重要组成部门的专业实习目前主要还是在中小学、各类经营性体育企业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开展,且教育实习占用时间过长.其他环节的实践教学形式与其他体育专业存在较多的重合.其次,实践教学专业特点不明显.不少学校没有正式的社体专业实习实践基地,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实践及实习往往采取自由放任的形式,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企业,结果不少学生找不到相应的专业对口实习单位或者随意找一家企业盖章敷衍了事,所从事的实习工作与专业毫无关系.再次,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不强.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鼓励学生去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任由学生到非体育企业或者一般的工厂进行实习,在平常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偏向理论而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展开教学(例如如何给体育锻炼者制订合适的个人运动处方)等几个方面.
2 广东高校社体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社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等层面的问题虽然重点各有不同,但三者又是相互联系与包含的,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2.1 专业办学时间不长
相比于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社体专业只有短短20余年的专业办学时间,因此它就有一些新专业所必须面临的问题.首先,缺乏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20世纪90年代,为响应蓬勃兴起的社会体育现实需求,各高校纷纷开设社体专业,很多接受传统体育教育的教师直接转岗成为该专业的专任教师.这一现实情况使不少高校在开办社体专业之初都带有浓重的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特色,因而无法彰显社体专业的办学特色.其次,专业的办学规模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体专业的发展.由于新办专业设置的门槛较低,不少没有体育学科基础的院校争相申报社体专业,在办学过程中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招生规模较小,往往都是每年1或2个教学班,导致教学经验及办学成果无法有效累积与总结,因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得不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再次,专业办学在摸索中前进避免不了相关问题.社体专业在办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先例可依,在国内与国外、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现实需求等矛盾中徘徊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是其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应该看到,所有新办专业(包括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休闲体育专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问题.
2.2 专业经费投入不足
高校社体专业开办、发展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在体育产业化与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浪潮中,不少高校在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功利导向.体育教育等传统专业的办学思路清晰,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目标明确,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体系相对完整,形成规模之后边际成本变低、边际效益增加.而社体专业对很多高校而言都是新办专业(大多开办于2005年之后),专业办学过程中需要在师资、专业器材与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由于招生规模小,专业办学很难在短期内有较大成效,在投入较高、前期发展收益不明显的情况下,不少学校在社体专业投入的人力、物力与财力都与其作为新设专业的现实需求不匹配.这主要表现为: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从现有师资的角度因人设课而不愿招聘相应的专业人才以节约办学成本;对于投入该专业建设(课程规划、新课程授课及实践教学设计与指导)的教师或行为缺乏必要的制度层面支持,使得专业教师在该专业领域的投入难以看到成效,从而导致无法形成鲜明的专业办学特色及课程体系.而对这种投入的无意控制又进一步制约了社体专业的发展,无法形成良性循坏的办学机制.
2.3 体育市场本身的不健全与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体专业开办之初定位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定批准并纳入国家职业大典的体育特有职业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救生员、体育场地工、体育经纪人等,其中社会体育指导员包括47个具体项目[8].但是,现实中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并没有相应的工作岗位,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形成较晚且有效需求不足.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35万亿元,从业人员达425万人,实现增加值4 040.98亿元,占当年GDP的0.64%.2011—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4%,明显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9].虽然体育产业发展形势近年来见好,但是,相比发达国家而言,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总体还不够壮大,主要表现为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较低,而在体育产业内部中,体育服装与用品为代表的制造业又占据较大比重,作为体育核心产业的体育健身娱乐和体育竞赛表演产值所占比例较低.这一发展状况使得社体专业在出口方面很难实现对口就业,影响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走访学生及相关专业任课教师的过程中了解到,由于学院重视不够导致专业宣传不够,进而导致学生对于专业认同度比较低.同时,对口工作场所(海滨或者偏远的高尔夫球场)偏远及单调也是导致学生专业信心不足,而办学过程中出于成本和就业考虑使学生热衷于选择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等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也有重要的影响.
3 社体专业办学的优化策略
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经济基础及民众健康意识及健身需求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对于高水平的社体专业人才有更为迫切的需要.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对社体专业办学进行优化.
3.1 结合地方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课程设置及教学活动的整体过程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结合目前广东高校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方面的得失,各高校在制定或完善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重点考虑2个方面.首先,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有相应的师资、场馆设施等软件和硬件的条件保障.这需要对学校自身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同时应该考虑相关专业的区别与联系,避免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专业相重合.其次,社体专业面向体育产业、社会体育培养专门人才.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中应该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利用地方优势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考虑到这2个方面,对人才培养目标加以支持的核心课程体系必将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各个高校都在竞争中发挥自己应有的特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完善课程体系,健全“校企合作模式”
构建既符合学科专业特点又能够有效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是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中之重.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来,高校的通识课程及校选修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专业课程体系应该突出重点,体现专业特色.同时,由于社体专业的不少课程都属于交叉学科或课程本身有待完善,各院校在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核心课程时,应该考虑少而精,对于非核心课程、不太成熟的课程则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予以传授,这样才能跳出课程设置的学科本位,更好地面向社会及市场需求.
在实践教学方面,不少学校都选择了“校企合作模式”,不同程度地与企业展开合作.从目前的调研结果来看,应该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校企合作模式”.第一,要注重对合作企业的过程管理.应该加强企业与院校的日常沟通与合作,避免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教学或实习情况疏于管理,仅仅将学生当作免费的员工.第二,校企合作的重点在实践教学.将学生完全交给企业,或者将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全盘交给企业都是欠妥的做法,校企合作的重点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互补.第三,校企合作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例如学生进入企业见习、实习,聘请企业行业资深人员进校园讲学指导等,而不是仅仅将校企合作限于教学中的某一个阶段或环节.
3.3 注重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体育师资是保证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师资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10].社体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社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加以发展.首先,挑选行业精英充实师资队伍.可以引进体育行业特别是社体专业对口就业企业的精英以壮大师资队伍,使人才培养保持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联系,也可以采用兼职导师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其次,整体规划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对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是专业建设经费投入的重要内容.相关管理部门要有长远眼光,能够看到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教师培训方面增加投入,具体可以采取同行交流、进入相关企业跟岗培训等形式,使其在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再次,根据需要适当引进本专业的国际顶尖人才或相关产业的人才.例如,以体育旅游或者滨海体育为主要建设方向的社体专业应该引进旅游或者相关专业人才(对他们在体育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可以稍微放宽),以实现团队合作中的学科优势互补.
4 小结
社体专业本科办学2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专业办学经验.广东高校社体专业办学目前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及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等方面虽然还需要在结合地方特色及专业特质的基础上加以细化和完善,但整体看来广东高校社体专业办学符合目前国情、省情及体育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随着对有关社体专业办学相关问题的思考从宏观转向微观,从方向转入细节,社体专业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