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基地建设的成效与思考
——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
2018-02-11初旭新黄玉容郭连杰
◆初旭新 黄玉容 杨 庆 郭连杰
(北京工业大学)
产学研基地建设是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现实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必须要“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产学研基地是沟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四驾马车”联合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优势互补,全方位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提供优良的学习和实践平台。
北京工业大学主动适应国家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以产学研基地为依托形成了以工程为导向,面向企业需求,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学研基地建设的成效
1.以基地建设为基础,学校成功申请获得教育部研究生专业教育改革试点单位
以先进制造技术及信息工程学科群-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为基础,聘请了一些企业的总工程师与高校研究生导师一同商讨研究生培养计划,提出了一整套的模块化式的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其中包括基础模块、现代机、电、控专业基础模块、现代机、电、测试技术专业模块、教学实验模块,并明确制定了研究生顶岗实习的培养计划。这套教学改革方案得到教育部研究生专业教育改革评审专家组的一致认可,并将北京工业大学纳入国家教育部研究生专业教育改革试点单位。
2.通过产学研结合解决了国家和企业重大需求,有效实现了成果转化
通过产学研结合,先进制造技术及信息工程学科群-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解决了许多国家和企业重大需求,有效实现了成果转化。基地高立新教授开发出一套轧辊运行条件下重载设备在线监测诊断系统,在首钢等32家大中型企业实施了50余套,出具500多份诊断报告,预测各类故障隐患135次,为企业创经济效益2亿多元。
3.研究生深入工厂现场,开展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
北京工业大学先后与数十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其中,在北京京仪世纪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并与北一数控机床责任有限公司联合,成功申报并获批了“数控桥式龙门五轴联动车铣复合数控机床”等6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与北京机床研究所联合,成功申报并获批了“精密立、卧式加工中心研究”等2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通过在生产现场开展的科研工作,使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4.基地建设扩大了我校先进制造技术及信息工程学科群的国内国际学术影响力
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扩大了我校相关学科领域在同行中的影响力,多项国内国际重要会议在我校召开。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2011年度青年/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启动会、2011年IEEE 机电一体化与自动化国际会议、“高能束与特种能场制造前沿”中青年学者高层论坛和激光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同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发展。2010年,我校成为国家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试点高校之一。参与基地建设的相关学院部分专业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等为卓越计划专业。
二、产学研基地建设的特色
1.依托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1)共同成立校企联合领导机构。校企联合领导机构就课题凝练和申请,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内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沟通,对基地建设的目标和目的达成共识,并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和协议。
(2)共同实施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培养计划。针对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就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和培养计划及其实施环节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企业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场地,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直接为研究生授课,以上举措使得培养的研究生既具有较广泛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际经验。
(3)共同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基地研究生培养方式实行双导师制。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强化了企业导师在研究生开题、毕业答辩多个培养检查环节中的作用。企业与学校共同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包括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
(4)合作申报并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实现优势互补。为了实现基地的有效运行,打破学院壁垒,建立学院间的沟通和合作机制,构筑统筹协调管理平台,集中各学院的相关优势学科,完成国家、北京市和企业迫切解决的课题。
(5)建立校企双向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共同开展队伍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为企业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创新人才,使之既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又具有专门的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使青年教师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应用和需求,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有效改变教师队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升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统一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第一,建立基地管理制度。参与基地建设的共有机电、电控、材料、计算机、激光等五个学院。为了实现先进制造技术及信息工程学科群-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的有效运行,打破学院壁垒,建立学院间的沟通和合作机制,构筑统筹协调管理平台,集中各学院的相关优势学科,完成国家、北京市和企业迫切解决的课题。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仅先进制造技术及信息工程学科群-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完成的国家重大专项和科技支撑计划就达20余项。
第二,改革与创新教师绩效考评机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先进制造技术及信息工程学科群-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已建立多元化的教师绩效考评体系,引导更多的教师投身基地的校企合作。如在教师科研考核中,不仅需要考核项目级别和经费额度,更注重对科研成果本身包括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的奖励。
第三,建立校企双向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一方面,基地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实习,了解工程实际需求,丰富工程实际经验。基地为此建立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项目,资助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另一方面,企业选派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基地进行“订单式”深造,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学习。
3.探索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以基地为依托,大力推进研究生的四个共同培养模式,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以适于首都高度发达的现代制造业生产需求和技术创新实际的需要。构建模块化研究生培养体系,着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际能力。为了实现研究生的合作培养,校企双方在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合作机制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
第一,针对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的需求,校企建立了双方对口的管理部门,联合制定研究生培养机制和管理制度,保持和加强校企间的联系和沟通,实现研究生的共同培养。
第二,实现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度。选聘富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的企业导师,改善研究生导师队伍。北京工业大学制定了企业导师的推荐选聘和考核的标准和制度,促进校企之间人才的联合培养,建立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新模式。
第三,强化研究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健全与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在新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提出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掌握好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同时,应具有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地还实施了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一年下厂实习的制度,拓宽人才培养的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以上举措,产学研基地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推进了专业硕士教育体制改革,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工程应用能力,使之具有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目前,先进制造技术及信息工程学科群-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承担了许多国家重大专项和科技支撑计划以及数十项其他重要研究课题。
三、产学研基地建设的不足与建议
基地在3年来的探索和建设中,在人才培养和项目合作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然而,基地在运行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在校企联合培养的情况下,制度化地考核和管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另一方面,如何规避和有效应对研究生在下企业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工伤事故风险,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为此,需要从以下两个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方面,制定激励政策,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到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目前,在国家颁布的科技重大专项申请条件中,明确提出了牵头申请单位,必须具备产学研联合的基础条件,这是对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激励机制。能否在国家对企业经理人续聘、企业税收减免 、企业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企业员工福利、待遇发放等政策中,增加企业参与产学研联合的考核因素,将是一个促进企业参与产学研联合的重要激励政策。但在政策中要明确规定考核企业参与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程度的具体办法,防止企业产学研联合有名无实。
另一方面,制定相关的保险和财务制定为学生的人身安全保驾护航。为到企业实习的学生上人身安全保险方面的政策与财务管理制度,也是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可以避免学生在企业因为发生事故而引起的各种纠纷。总之,国家、政府针对基地建设,建立的政策和法规,将是规范和协调各方关系,保证和促进校企合作,实现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达到校企双赢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6-03-21.
[2]冯锋,戚湧,梁祎.高校产学研基地建设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06) :164-165.
[3]朱永龙,张振刚,张茂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 :36-40.
[4]孟秀丽,杨连生.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系统分析及其管理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8) :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