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实践
2018-02-11◆
◆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
一、高职教育计算机类课程的特点
高职类教育的特点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必须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坚持以服务为标准,以就业为导向,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当前高职教育的这些基本定位,是研究高职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高职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均具备实用性和针对性。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必需够用”;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有针对性的灵活教授和学习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实现“按需施教”,就同一门课程而言,面向对象人群不同,教学目标也应不同。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应当有所区别,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除了要求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技能及操作方法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综合性应用能力,是否能够在学习完一门课程后能够跟其他的课程做好衔接,做到活学活用。是否能够达到整合运用多门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点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同时还应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技能是为了解决在日后工作中的一项实际问题,计算机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应当在教学目标中更注重实践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计算机的任课教师除了要掌握本门课程的技能,而且还应具备所教授专业的一些专业常识。把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有机做好整合,合理规划授课内容。
二、高职教育计算机类相关课程的教学困境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合理设置教学起点难度较大。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且计算机教学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意义上的贯彻实施,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才开始接受计算机教育,甚至有些学生是在高中学习结束后才开始接触计算机学习。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使得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好把握授课的目标及授课进度,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起点工作的难度很大。
2.教师授课过程过于强调技能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目前,在很多的高职院校,过多注重在课程中技能的训练,只注重了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只能学到的是照猫画虎,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来完成任务,有的课程中,每一个项目或者案例都有详细的指导方法,学生完成的任务完全一样,学生虽然在课堂中真的动手做了,但是没入脑。不知不觉中我们培养出的都是“机器人”,仅能做到会按照教师指令去做任务,却做不到自己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
3.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学习困难,学编程不会编程,只为获得相应学分。高职院校程序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创新能力;但是目前很多院校的学生只能做到按照老师布置的代码去完成,甚至有的学生只会输入代码,不会看代码,只是学了编程而不会编程。
4.学生的课堂参与力不高,学习主动性不高。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课堂都是教师主控,最近俩年所兴起的翻转课堂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自主学习性较差,根本无法实施或实施困难。学生被动的跟着教师的所安排的内容去完成任务,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5.高职院校师资短缺,日常教学繁重,无过多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中。高职院校的授课任务繁重,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类教学,一般面向各个院系,各个专业,计算机教师资源有限。为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大多数学校都绞尽脑汁,培养了一些行政人员参与到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中;导致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作为专业教师,大量的教学任务已经应接不暇,根本无过多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中。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过程必须明确教学目标,重视课程的导入。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必须抓好新课导入这个重要环节,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强调课程导入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在教学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这门课程在学习后能够掌握到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以此来调动学生对本门课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2.计算机类教学应继续坚持“理论够用,实践够硬”的原则。随着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实践环节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重要性,计算机类课程不在是原有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从原有的以理论为基础过渡到以实践为基础,在课程比例上能很明显的看出,很多院校已经将课程的实践环节比例提高,有的课程甚至实践环节大于理论讲授学时。大多数院校都能做到基本的“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理论知识作为引导铺垫,加大实践练习的力度。
3.计算机类教学应继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要想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施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反馈,不断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让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1)任务驱动法的优化。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大多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这种方法的实施和运用可以使教学的整个过程更加有条理,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模式转变为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师忽略了任务驱动法的主旨,虽然也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法授课,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的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并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师应首先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布置学习任务。应注意一定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学习现状等相关因素科学进行设计。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分析、探索独立完成任务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切勿带领学生手把手完成所布置的任务。要注意引导,在学生遇到难题时给予适当的帮助,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完成任务以后,任课教师应安排时间让学生对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应就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遗漏点进行补充完善,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优化“讲练结合”教学法,改为“练讲练结合”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法在计算机类课程中非常常见,先讲后练,讲讲练练,边讲边练。在授课过程中先理论后实践。这种教学方法现在看来更多的注重了学生的实践练习。很多同学只是做到了会做题,没有实际掌握到解题的技巧和方法途径。如果将“讲练结合”进一步优化,改成“练-讲-练”的授课方法,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一部分练习,教师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课上集中讲解,在此基础上继续完成相关题目的练习,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材施教,合理实施“分组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个体之间的兴趣、爱好、自身素质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具体到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现有的计算机水平及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自身需求、现有水平、学习习惯等,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的避免一把抓。例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组,如“普通组”“提升组”等,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相应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达到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合理优化“技能训练”与“综合应用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形式。精讲多练,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科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单一的“技能训练”并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合理整合相关知识点,给学生设定好情景,让学生独立完成情境任务;这样的整合,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强化了单一训练,同时通过这种综合性解决问题,提升了自身的知识及技能水平,锻炼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计算机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
四、注重实效,实施客观的教学评价,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计算机作为一门应用技术学科,实践性较强,知识点繁多,仅仅依靠试卷、理论测验等很难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和成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和方式进行评价,结合教学前和教学后的实际情况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也就是所谓的过程性考核或者称阶段考核。以教学目标为指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成果对学生进行评价,分阶段完成。期末按比例整合各阶段的成绩,这种评价更加客观,进而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地检验教学效果,更好地指导我们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高职院校课程的特点,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温一军.高职类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特点研究.沙洲职业工业学院学报,2007,(06).
[2]于春玲.浅析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8).
[3]张钢,冉娟.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入门类课程改革探索.计算机教育,2016,(08).
[4]赵俊峰.高职高专计算机实训教学改革与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