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
2018-02-11◆
◆
(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新兴初级中学)
一、教师要做探究性学习的推进者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文化业务素质,适应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教师要有扎实而开放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理念,掌握丰富的前瞻性知识,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去指导学生学习。探究性学习活动决非信马由缰、放任不管,教师必须立足于基本问题的牢牢把握,以开放的意识和开阔的视野,把基本理论与创新相结合,放得开,收得拢,游刃有余地驾驭学习过程。教师的研究态度、方法、思路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二、教师要提供恰当的材料,设计问题情境
中学生具有探究问题的天性,这是探究活动的起源。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在公认的事实中,在已有的解释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创设问题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根本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对疑点进行鉴别,对误点进行更正,对疵点进行解析,从而表达自己的正确见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下,才能转化为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令人困惑的情境,或提供令学生感到好笑和深思的问题,或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进行研究问题的热情。
三、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作为“新课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1.比较和模仿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好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探究始于模仿。教材中,不少体裁、题材相似的作品编在同一单元中,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研究出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对文章产生新的认识。
2.开展小组合作。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3.指导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四、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的人认为全堂课中,只要是教师问,学生答,搞的就是探究性学习。其实这种问答式教学并不是探究性学习方式中的“问题”呈现,它没有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而是教师把问题设计好,让学生以判断的形式作答,这属于教师越俎代庖,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活动,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更谈不上让学生发现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作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的对话过程,把教材视为学习研究同时也是分析甚至批判的对象。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让学生探究。
五、通过学习抓住某一问题让学生作深入探究
探究性学习并非泛泛而谈,毫无边际的空学,它可以就学习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使学生能更多地获取寻觅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而我们的不少教材内容就为我们提供了探究性学习的好机会。因此教师可以从内容的开阔性、角度的多元性等诸方面为之搭好学习的台阶。如在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组织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可以研究“苏词特点”“苏轼诗词的写景技巧”、“苏轼诗词的构思”等诸多问题。
六、开放教学,加强实践,拓宽语文研究学习的空间
首先,教师应将以往的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即把教师单向灌输知识改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行互动的教与学;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究,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一言堂”“满堂灌”等不受学生欢迎的方法,而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点拨式、合作式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培养才干。
第三,在学习空间上,应尽量让学生走出课堂,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自身的条件,到阅览室去上课;到校园中去上课;乃至到社会上去上课。这样冲破了课堂狭小的天地,让学生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拓宽了语文研究学习的空间。
总之,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课堂的自然和谐,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