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2018-02-11◆
◆
(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王滩镇王滩初级中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给学生“人文精神”。很多人认为,人文精神只限于语文学科,其实不然,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所有学科都潜移默化地塑造和美化灵魂的作用。那么,生物学科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在课堂中营造人文精神的氛围
首先,在讲课过程中提问的问题要有新鲜感、多样化,或接近实际生活。比如,根据不同的内容,问题可设计为:“蝙蝠是长着翅膀的老鼠吗?”“绦虫与蛔虫相比较更长、更像线,它是线形动物吗?”“我们要是不想得蛔虫病,应怎样预防?”等等。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听起来较新鲜,较接近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人或事。所以自然而然,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活了他们的心中的“情”。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亲切并带有激励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例如,多用“比比看”“试一试”之类的语言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在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对回答的正确的同学,老师要用热情的话语进行表扬。如“好极了,说得很精彩!”“真棒!下次会更好!”等等;对于回答得不正确的同学,也不要严厉批评、大声斥责,而应该用“留情”的语言鼓励他们下次继续积极的回答问题,如“你的思维很敏捷,说得比较有见解,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考虑一下”等;如果是一个差生回答对了问题,可以说“老师真为你高兴,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很好,同学们用掌声鼓励一下”,等等。我相信,面对如此滚烫的话语,热切的期望,任何一个学生都会为之动情。
最后,讲课的内容要有趣味性。在课堂上,可以播放异彩纷呈的植物或者各种各样的稀奇的动物录像、光盘,给学生一个美的享受;讲动物的内部结构时,可应用模型、挂图进行演示,学生会收到直观效果。生物教学中,要开展很多实验课。同学们对实验课本身就很感兴趣,所以我们要多做趣味实验。课前可以让学生身边就有的实验材料,如青蛙、蚯蚓、家鸽、家兔,等等。实验课在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能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更增强了学习生物的动力,其学习能力也会明显提高。学生由于心中的喜欢而产生了“情”。
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合作的伙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合作交流的机会。
二、在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生物教学中,给学生灌输人文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科学技术是桨,那么人文精神就是舵。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列入教学目标。例如,在《形形色色的植物》一章中,首先应先让学生了解我国幅员辽阔,有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植物,其中高等植物就占世界种数的1/10,学生很容易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接着在以后章节中,学生又了解到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为人类提供必须的营养品和生活用品,并能净化空气等,知道了植物的重要性,这样很容易灌输给学生珍惜植物的思想;最后,讲到我国由于过度的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使不少植物的生长环境受到破坏。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呢?这时,学生们珍惜保护植物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升华。同样,在讲到动物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渗透珍惜保护动物的思想情感。
1.弘扬民族个性。一个民族如果连民族个性都丧失了,那就只能成为别人的附庸,无法独立存在,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经过中华民族几百年的不断努力,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我国已占据重要的地位,研究出了为他国所借鉴和效仿的重要技术及成果。例如,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杂交水稻;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是中华民族在国际地位上的突破性进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袁隆平的弘扬民族个性。
2.提升个人素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教者,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以培养学生为目的,而生物学科也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念等各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1)掌握生存技能,提高自我锻炼意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了解相应的一些身体健康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掌握一些生存技能。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在生物学课本中,每一章节都会有一小部分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的研究过程、历史等等,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一些科学家的研究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此外,教师可以适当地安排学生进行生物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1]皮宪诚.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新校园,2013,(10) :116.
[2]张静.浅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科学大众,2008,(7)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