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读,细说,咂摸语言的张力
——《望月怀远》教学案例分析

2018-02-11

中学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诗作诗句古诗词

孙 霞

[案例描述]

以《望月怀远》这首诗词鉴赏课为案例,谈诗词教学的细读细说见张力。

课题:《望月怀远》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高二

课时:1

提供者:孙霞

单位:南京五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选于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唐代张九龄的名篇,为望月怀思之作。诗作较为浅显,但略有可琢磨之处。学习该诗有利于学生锻炼诗词语言表达的细腻处,品味诗人情感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学目标

1.解读诗句,融会贯通诗意;

2.细读关键字,品味诗人细腻丰富的情感;

3.就诗作某一特点,鉴赏且表达清楚。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高二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把握;

2.该班学生为文科班,对诗词有兴趣,但语言表达比较粗糙,适合引导式教学;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解读诗作时,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包括用词的准确性和解读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细读关键字,品味诗人细腻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生诗词鉴赏语言的表达。

五、教学过程记录

1.导入

张九龄七岁能文,他的诗,有不少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清朝人士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2.读诗

3.解诗,请两位学生上黑板板书“诗句解读内容”。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学生问题1:(?)的大海 ——苍茫的大海与辽阔的大海进行比较阅读,理由:

①阔大静谧的意境——联系“皎皎空中孤月轮”;与“明月”形成的美学对比;

②大海、天涯一致的阔大恢弘的景象。

学生问题2:“生”与“升”比较运用。

“海上明月共潮生”

学生问题3:“天涯共此时”怎么解?关键在“共”。

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共”在于共有此明月美景,更在此时寄予明月的相思怀远之情。(情景相融)

“共”在于: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亲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个人的怀远之情与天下人共通的怀远之情融合。

(2)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学生问题1:“遥夜”,书下注解“远隔天涯的夜晚”,是否合适?理解为“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是否更好?

——突出“怨”字。

学生问题2:“竟夕”,书下注解“通宵”,“竟”还有“从头至尾”的意思,哪个理解更好呢?

——此处理解与前句“情人怨遥夜”相关联,突出“遥”“怨”。

(3)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学生问题1:“怜”怎么解释?哀怜?爱?

——爱。爱惜月光,思念远方。“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师问:为什么要“灭烛”?此处“光满”和“露滋”能否说明一些问题?

——相思情满,无处藏身;“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已是深夜,却难眠。

4.读诗,学生设置问题,自问自答。

(1)景物题:首联写景有何作用?

(2)炼字题:“海上生明月”之“生”,“天涯共此时”之“共”,“还寝梦佳期”之“佳”等

(3)情感题:结合全诗,说说诗人的情感变化。

5.五、背诵诗作。

6.作业:把《望月怀远》与《春江花月夜》进行对比阅读,体会“月”意象的情感丰富性。

[案例分析]

如何有效链接师生的诗词语言通道,这是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而这一个通道必须基于学生的语言体系,帮助其有目标地完善提升,且是循序渐进的。借助《望月怀远》此篇教学案例,浅谈如何与学生一起“细读”诗词,咂摸语言的张力,从而贴近诗人内心,体味丰富细腻的情感。

1.关注学生语言与诗作语言的距离,咂摸语言的意味

学生解读第一句诗,出现问题,究竟是苍茫的大海,还是与辽阔的大海?这就是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且要联系诗句本身进行解读。明月为一轮明月,后句有“天涯”二字,哪个更好?在比较形容词的过程中,诗句的表意与意境达成一致:阔大恢弘的景象、阔大静谧的意境。

再如:“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句出现了书下注解与学生理解有分歧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诗句的前后关联。这就要求学生在组织语言表达诗句意思的同时,细细咂摸,通过合理的艺术想象,紧扣上下诗句的语意,读出字句背后的张力与意味。

2.细读关键词,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古诗词是精炼的文学作品。每一字的选择与使用,都是诗人推敲而得,最能见出诗人的功力与读者的眼光。例如“天涯共此时”的“共”,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亲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将个人的怀远之情与天下人共通的怀远之情融合在一起,诗句的意境立刻提升到另一个层面。同时,还有另外两层:共有明月;与共有此情。情景相融,不仅形成诗歌内容的不确定性,还产生一种含蓄蕴藉之美。

3.借助已学篇目,增强语言的饱满度

在诗词教学中,很多意象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借助已学篇目,增强语言的亲近感;同时打通诗词,增强诗词语言的饱满度。例如《望月怀远》中,我充分借助了《春江花月夜》中关于月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现学诗句,同时也重温了前诗。“不堪盈手赠”与“此时相望不相闻”同样的怅惘失落,“海上生明月”与“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相似之处,等等。

4.细读,还要借助细说,增强语言的准确性与流畅感

读诗,有助于品诗;而品诗,反过来有助于读诗。读也好,品也好,最终都是为了走进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诗作的美,并且能表达出来,且是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因而在教学的最后部分,我要求学生能够基于课堂的理解,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这部分考验学生不仅要理解了诗作,并且要能够把握一定的鉴赏角度,准确设问,最后完整表述答案。

细读也好,细说也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成长。学生的“前理解”水平和“前表达”水平都是他们进行深入阅读的基础,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考虑到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及表达能力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切合实际地开展诗词教学,准确引导学生“细读、细说”,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及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诗作诗句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