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的方法
——以江苏高考小说《会明》为例

2018-02-11荆志强

中学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学类意蕴答题

荆志强

高三的学子,在语文复习中格外重视答题技巧,而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训练又是重中之重。但过分强调答题技巧显然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老师要真正“授之以渔”,就应该重视文本细读,从根本上教会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方法。

下面笔者不揣冒昧,以2016年江苏高考题《会明》为例,陈述如下几点看法。

一、认真研读文章,掌握常用方法

1.通观全篇,整体把握

一篇好文章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阅读时不能将文章由整体“宰割”成片断加以赏析,否则就容易断章取义。因此,通观全篇,整体把握文章,才是了解文章主旨的不二法门。尤其对于文学类文本,需要引导学生依次逐段浏览,从宏观上驾驭文章,并兼顾文章内部的彼此联系。《会明》这篇小说的人物不多,情节并不复杂,作者沈从文又是高中生学习过程中接触过的著名作家。所以,整体浏览之后我们自然就有了直观印象,可以把它与《边城》联系到一起,感受到作者一直擅长表现的朴素、自然的人性美。

2.划分层次,梳理文脉

文学类文本阅读,离不开对文章结构的梳理,一是因为只有理清结构才能更好地进入文本内容,二是因为命题者经常直接或间接地设题,来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把控能力。学生一遍读下来,大多就可以按照行文的顺序,对各段的文意加以概括,然后划分层次,理清文章结构。从《会明》中“会明”的表现来看,他的思想情感是有起伏变化的:开始时表现得积极好战,其中原因主要是关于 “荣誉”“不难受”“解决”“升官”,故“逢人就问何时开火”——当战事朝着“和平的光景”发展时,真是“使他不太高兴”,就算是“情形不甚紧张”时跟农民做点生意,也要吹嘘一下,满足虚荣心——直到有个农民送他一只母鸡,连下两天鸡蛋后,他就“把之前的一切完全忘却了”,欢喜到甚至具有了母性的牵挂,倾向于“非战主义”。学生如果能根据人物思想的发展变化,正确划分层次,就完全能回答第14题“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也能回答探究题“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了。

3.锁定人物,综合分析

自2008年以来,据统计,江苏卷文学类文本设题更青睐小说。而且,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逐渐趋向以人物为中心。江苏卷除了2009年散文《上善若水》、2015年散文《比邻而居》意在考查哲理和文化外,几乎每一年的文学类文本都以人物为中心。这固然需要我们平时建构诸如小说“三要素”等文体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将关注点更多地锁定到文中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身上,并通过综合分析与人物相关的情节、环境,以及人物描写手法等来把握文章的主题意蕴。《会明》中的主要人物就是伙夫会明。要准确回答文章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就必须关注所有涉及会明的描写,梳理相关情节,这样自然能从文中找到情节——会明面对和议的局势成熟、军队撤退、众人没有伤病而微笑。能从文章找到相关表述——“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得出“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的结论。

4.抓住细节,赏析语言

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出彩的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另外,语言是文章主题内涵的外衣,作者的情感取向、文章的立意高低,都需要透过语言的表层含义才能准确把握。小说《会明》的主题,就是通过“插军旗”这个细节由“期望”到“无从希望”的变化而得以呈现的,在结构设计上与结尾“微笑”的意蕴结合得恰到好处。地位低下的火夫会明,在军队消磨了三十年,最后连打一仗的愿望都没有实现。可是小说结尾写道,“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仔细揣摩“但”“很细心”“很幸福”等字眼,就不难发现故事传达的不是战争的重要,而是人性的美好。“在《会明》这个简单的故事中,会明的士兵身份及他所在的连队都退居次要要位,作家的兴味也显然不在描写军阀混战、士兵捐躯上,作者关注的是呆气十足的会明在穷兵黩武的年头如何顽强保持着农人的忠厚、诚实的品性,我们不难从会明照管那些小鸡时自然流露出来的开心与快乐,看出作者对淳朴人性的向往。”

二、明确问题指向,基于原文作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对考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的要求很高。命题专家从选择文本、深入研读,到设置问题、拟定答案,可算是煞费苦心。既然选文、题目是精心设计的,那么题项的分布、题干的表述就应该合乎逻辑,也经得起推敲。因此,想要准确、快速、全面地回答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问题,就务必明确题目的指向。

纵观多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可以发现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原则大致有五点:①尽量要求以原文中现成语句作答;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思考的先后顺序;③努力体现由语意理解到综合分析,再到鉴赏评价、问题探究的思维过程;④重视对考生理解、筛选、归纳、概括等能力的综合考查;⑤努力形成内容由浅入深的序列。

例如,2016年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会明》共有四个问题:

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现代文阅读的问题指向,一般而言主要包括题目类型、题干要求、答题区域、作答角度等方面。要想答好题,首先是明确题目类型、题干要求。以《会明》为例,仔细审视这四道题,可以看出有三题 (分别是13、14、16题)的考查与人物有关。第13题的考查实质上是结合上下文语境,筛选、概括人物形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第14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侧重鉴赏人物的精神或心理,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第15题考细节的作用,考查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第16题考查“意蕴”,至少依赖人物“形象”“情感”两方面,扣紧“微笑的意义”进行转述,能力层级为探究F。综合来看,命题者设题的重心在中心人物“会明”上,侧重考查小说的具体内容,也兼顾到文章的结构及手法,所设题目努力呈现出由语意理解到综合分析,再到鉴赏评价、问题探究的思维过程,具有较好的梯度性。

其次是找准答题区域,区分作答角度。《会明》的第13、14题着眼于局部的段落文字,像13题“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题干指向的答题区域非常明显,要联系①—④段的相关内容来概括。同时该题赋分6分,那就意味着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可以结合情节发展、人物心理及相关叙述,答出最少三个要点。作答14题 “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时,就必须明确找出两处画线句子,依托划线句子本身和上下文的关键词,在上下文语境中揣摩人物的心理状态。另外,因该题赋分4分,就可知两处描写各对应2分,答案应该不会过于繁琐。而像15题要求说明细节在全文中的作用,就一定要瞄准文中所有“插军旗”的细节描写,从全文结构、写法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得出“贯穿全篇,前后呼应”“对比、反差”等答案。

与此同时,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原文意识,答案要依托文本,并灵活整合。纵观历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主观题,所给的参考答案大都源于文章,并有适当整合。《会明》第13题“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的参考答案中有这样一条——“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该答案从何而来?从文章第④段而来——“人人都并不喜欢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所以我们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文本,让学生多读多体会,既要有感性的领悟,也要有理性的分析,不能轻视、弱化整体感悟与文本细读的作用,更不能放松平时对文本分析进行踏踏实实的训练。因为文本细读是真正的“本”,答题规范、技巧才是“末”。

猜你喜欢

文学类意蕴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文学类文本“文本二”的前世今生——“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点评题命意溯源
邀你来答题
【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