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8-02-11吴友芳
吴友芳
(翁源县林业局,广东 翁源 512600)
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影响林业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探索当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大意义。
1 林业生态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
1.1 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指基于生态学、经济学、林木学、生态工程、园林景观工程、信息工程和旅游项目开发的系统科学,以生态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参考和指导,以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焦点,以木本植被为主要载体、林下多样性植物为补充、区域野生动物及微生物为调节因素,人作为最关键的生态影响要素,通过全面规划、重点设计、精心营造,实现区域范围内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群体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最终形成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技术工程[1]。
1.2 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是指既能满足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需求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注重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收益,更多的是将眼光放长远,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林业生态和林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观讲究要实现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经济效益是从人的层面提供林业生态建设长远发展的发动机。如何解决林业生态与林业经济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也就是如何解决人与林或者说生态与利益的关系),是确保生态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如今,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到了关键的节点,如果说第一轮的林业改革开启了林业生态的新征程,开启第二轮的林业改革将是我国夺得林业生态及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胜利的大攻坚[2]。
2 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林木采伐严重,生态建设地域性发展不平衡,生态建设规划缺乏中心观念
当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一些地区的天然林遭到过度采伐,造成地区天然森林植被面积锐减,破坏天然林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被某种程度或彻底地破坏,局部地区已经失去了天然森林生态区的中心点,使得有些地方已不可能恢复生态原貌,导致该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举步维艰,增加了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难度。此外,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气候适宜、水土资源丰富的地区,而中部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比较滞后,导致内陆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使湿地面积减少,地区生态失衡也愈演愈烈。
2.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不活,市场资本介入不多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者多为农民、养殖户等中低收入人群,他们的资金有限,国家财政虽然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给予了一定数额的补贴,但是实际落实到林业专业户的数额有限,难以支撑林业生态建设的巨大开支和资金流通需求。资金不足导致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缺乏动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利于林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市场资本的进入渠道没有搞活,致使不少社会资本在林业生态和林业经济的结合点外徘徊,第一轮林业经济收益(经济林收益)不能快速良性地循环投入到第二轮生态林业经济建设中,没有达到以林养林的目的。
2.3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结构不健全,发展缺乏活力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我国从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人员整体素质和技能处于中低层水平,这些人员本身缺乏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专业知识,难以有效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2.4 发展模式单一,没有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当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单一,无论是树种选择还是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都存在欠缺。现阶段,林业生态工程中的主要树种为经济型树种,而生态型树种、特殊用途树种、珍稀树种等的种植面积较少。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一些地区开始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但是规模有限、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指导,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还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3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3.1 技术方面
林业生态工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支持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保护措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做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工作。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更多地向内陆地区发展,为改善内陆环境不懈努力。
其次,要科学进行林分修复和抚育。在退化林分修复工作方面,根据现有林分的退化程度,采用补植补造的方法,对林地因退化而导致的林隙较大,形成临窗或林中空地较多的林分进行修复。在森林抚育方面,以中央下发的森林抚育政策文件和《地方标准森林经营技术规程》为指导,按照“去劣存优,砍小留大,密间稀留”的原则,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全程跟班监督作业,通过多年抚育来提升林分质量和完善森林功能[3]。只有森林覆盖率提高了,林分质量提高了,才能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型,延伸林业产业链条。
此外,在原始森林生态荒废区以及中部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生态建设时,切忌盲目制订设计方案,规划设计前组织充足的力量对所在地的现有生态状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有重点地确立该地的水原储蓄中心点,以该中心点为生态原点,根据植物生长及蓄水能力发展情况,逐年以此为生态辐射中心区有计划地进行生态建设。
3.2 资金方面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有较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发展意义重大。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解决好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俗语说,靠山吃山。以前山被吃光了,现在要树立起“不靠山也能吃(用)山”的观念,不单“能吃”而且要“越吃山越茂,越吃树越旺”。国家财政加大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确保林业生态经济稳定发展,引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必要的。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林场危旧房改造,建设林业监测站、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基层林业工作站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也是必需的。让大部分有能力有意愿“不靠山也能吃(用)山”的社会力量活跃起来,激活这部分社会资金的踊跃投入,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建设的共建共享才是最大的动力发动机。因此,政府加大对林业技术研究单位和个人对林业生态项目专项研究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对《有关林业生态及林业经济结合理论方面研究》的投入,为有效开展第二轮的林业改革提供确切有效的指引,与硬件方面的投入一样重要。
3.3 人力方面
人才是林业生态工程有效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加强林业科技人才培养,鼓励更多行业的专业人才进入林业生态及经济建设中,解决林业人才结构过于单一、林业人才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各地要支持实施科技推广项目,支持建立一批林业科研基地和中心,开展新一轮林业青年科技英才培养,实行挂职干部互派。各相关省市还可在科技发展、创新园区、基地平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及人才建设等方面与受援地区密切合作,为地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确保林业生态及经济发展与时俱进[4]。
3.4 政策方面
发展林下经济是林业经济多种经营的有效出路,近年来各地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为林业经济创收、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在林业管理中,可因地制宜,合理划分生态核心区、生态缓冲区及生态经济区的关系和比例。在此基础上,大力提倡发展林下经济,最大限度地提升林业土地资源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经济区实施有偿使用原则,生态核心区和生态缓冲区的部分维护资金可来源于相应经济区。除了利用林下空间和土地发展养殖业外,还可以种植低矮的苗木花卉及蔬果等,实现林业经济的多样化经营。近年来,各地围绕“科技兴林、品牌牵动、项目带动”的管理方针,科学制定规划,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组建林业产业协会、建设示范基地等方式,不断引领林农发展林业经济,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林业生态与林业经济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问题(如人与林或者生态与利益的关系),不利于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引起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马奔,施展艺,侯一蕾,等.农户视角下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可持续性评价——基于甘肃、广西、宁夏与云南四省的调查数据[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11):79-85.
[2]尤建民.关于国有林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为例[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19-22,36.
[3]林高兴,桑和会,洪安东.参与式方法在现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实践——以“中德财政合作造林项目”为例[J].林业与社会,2003(1):25-27.
[4]初功名,秦玉宽.通化市实施“三大”生态工程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J].吉林林业科技,1999(4):35-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