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病冬治话艾灸

2018-02-10杨世红

大众健康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医学艾灸阴阳

杨世红

顺应四时规律的防病、治病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一大特色, 其中冬病冬治对治疗和预防疾病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天人相应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学整体观的一个具体体现,而冬病冬治是中医学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冬病”是指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疾病。“冬治”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在冬季三九时节,取温经通阳之品,行穴位贴敷、艾灸、温针灸等治疗,达到扶正祛邪、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一种外治方法。

何谓冬病冬治

冬病属于中医的虚、寒、里、阴等病证,临床常见于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脾肾阳虚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过敏性鼻炎、咳嗽,哮喘、体虚易感冒、慢性泄泻、关节冷痛僵硬、怕冷等等。

冬治乃冬季三九时节,自然界气候最寒冷,人体正值阴气最盛,阳气敛藏,气血不畅之时,此时利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温阳利气,驱散寒邪,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冬治疗法是对在冬季气候寒冷时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取温经通阳之方法,达到温阳散寒、通经活血、化痰除湿、健脾补肾等作用,预防、减轻这些疾病发生的一种治法。冬病冬治是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一种中医药防治手段。具体方法是在冬令三九之时运用汤药内服、膏方内服以及中药药物敷贴、艾灸、药膳滋补、刮痧、拔罐、熏洗等综合治疗或预防疾病。

艾灸可温阳散寒治冬病

艾灸疗法是以艾叶或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烧灼、温熨,以达到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灸具有温阳散寒、助元固本的功效,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在冬季三九天,人体阳气最弱时,一些虚寒性疾病容易发生或加重。因此,此时利用艾灸疗法防病治病,能达到驱散寒邪、化痰祛瘀、温阳通脉、健脾补肾、平衡阴阳的目的。

作为冬病冬治的方法之一,艾灸主要治疗慢性胃炎、胃痛、腹泻;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咳嗽,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病;女性的痛经、带下;小儿厌食、遗尿等属虚寒性的疾病。

艾灸选取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应用不同的方法产生的作用不同。例如,灸足三里、脾俞、中脘等穴能健脾,调理脾胃功能,治疗胃痛、呕吐、腹泻等脾胃疾病;灸肺俞、太渊、定喘、合谷等穴益肺定喘,治疗鼻塞、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灸气海、关元、归来等穴有温经散寒作用,治疗痛经、带下等妇科病。在灸法上一般情况下选用直接灸,无瘢痕灸。根据病情可选不同的灸法,如隔姜灸温和的作用更强,适用于寒性的腹痛、腹泻等等;隔盐灸温肾阳的作用更好,适用于肾阳虚阴寒内盛的各种病症。

艾灸治疗要注意这些问题

1.艾灸火力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轻后重。

2.在头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两股等皮厚而肌肉丰满处艾灸,灸量可大一点。

3.体质强壮者,灸量可以大;久病、体质虚弱、老人、小儿,灸量宜小。

4.出现晕灸,须立即停灸,让患者头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休息片刻或喝点温开水,重者掐按人中、内关、足三里。

5.精神紧张、大汗、劳累或饥饿时不宜灸。

此外,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艾灸,皮肤过敏者、孕妇、妇女月经期间不宜艾灸,有热性病、阴虚阳亢以及邪热内盛的人不宜艾灸。

总之,中医防病治病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艾灸也如此,它有严格的适应证,也不能包治百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施灸的穴位、方法、时间要根据具体病情而确定。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医学艾灸阴阳
艾灸保健知多少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婆婆迷上了艾灸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千万“别”艾灸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