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调查与干预的实践探索
2018-02-10商庆龙苑立军嵩钰佳林乐勋张凤民钟照华
商庆龙,苑立军,嵩钰佳,李 勇,王 慧,林乐勋,张凤民,钟照华*
(1.哈尔滨医科大学;2.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创新是应对新挑战和推动社会发展保证。医务工作者掌握创新能力,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面临的健康问题。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在国外,美国大学通过早期进入研究工作和创新思维训练推进学生的创新教育[1];丹麦大学则采用“基于问题的课题研究”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国内大学生缺乏探索精神、创新知识结构和创新基础薄弱。同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较困难,客观性差。
本研究调查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水平,并通过课外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干预创新能力水平。
一、研究方案
1.研究对象及分组。 以2014年至2016年在哈尔滨某医科大学337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药学和课外科学探索学生共4个群体。
2.课外科学探索培训。 该过程包括三个方面:(1)小型未知问题的探索:探索周期为8周。从未知问题库中选取问题,以小组形式定期研讨[2];课外查找资料或分析论证,形成研究报告。鼓励尝试建立全新的解决思路;(2)训练创新思维,学习如何自己提出问题;(3)基本竞争能力能力和素质培训,共计8周,包括阅读模块、写作模块、基本的英语精准听说、系列文献的深入分析、基本演讲能力和了解全球专业竞争平台。
3.创新能力评价。采用“创新能力指数”(creative ability index,CAI)评价创新能力。根据文献制定创新能力评价表,原表由24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按0-3分计分;“无”记0分,“偶尔”记1分,“经常”记2分,“总是”记3分。累计各条目分值得出CAI总分。总分为0-72分。总分≥48分者提示具有创新能力,总分越高,创新能力越强。
二、研究结果
1.创新性基础数据情况。 本研究选取共计437人,回收有效调查表共计362份,其中25份为第二轮调查表,因此,本研究实际测试人数为337人。其中,有效的数据来源和测试情况如下(见附表)。
*通讯作者
2.各群体的基础创新能力分析。 各群体的基础创新能力测试结果显示,不同群体来源的创新能力评分之间,除临床药学与课外培训前存在统计学差异外,均无统计学差异。各组在具有创新能力学生的比例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其中,课外培训前和临床药学的差别可能代表课外学生科学探索培训的学生群体可能在创新性水平上略高,但按照具有创新能力标准(≥48分)计算,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目前,学生创新能力达标的比例低(平均27.05%),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
3.课外科学探索组学生培训后的创新能力测试。 课外培训后学生的创新能力评分比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七年制和临床药学群体有提高(有统计学意义)。课外培训后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临床医学七年制和临床药学专业有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课外科学探索培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比例。
4.性别因素的影响。 按男女分组后在目前各组内和整体上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性别不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5.与其他文献报道对比。 目前,对于创新能力水平的文献报道结果差异较大。如创新能力学生的比例为63.6%(21/33)和60.0%(20/33)为基础水平,这与测试的结果有较大差异[3]。也有研究报道,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中自评具有初步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即自评具有自信心、好奇心、敢于质疑和意志坚强的被调查者)只占5.1%,自评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即自评具有想像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被调查者)只占17%[4]。认为这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创新启蒙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应试教育中缺乏启发和引导导致的。从实践探索中发现的状况来看,倾向于后一种数据可能更贴近于真实状况。今后需要大规模的人群调查数据来确认这一数据。
三、目前的问题和讨论
医学创新教育关注引导医学生对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批判性地学习并探索新领域,解决新问题。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和评价创新能力是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形成量化的培养过程和量化的评价模式非常必要。本研究建立简化培养模型,并尝试评价课外科学探索活动的培养效果。研究发现,目前的创新能力基础水平不高。课外科学探索培训后的25名学生显示了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提高,创新素质有明显提高。
课外培训前和课外培训后两者无论在创新能力评分上(P=0.108)还是在具备创新能力学生比例上(P=0.067)均无统计学差异。但鉴于课外培训前与临床七年制和预防医学无统计学差异,课外培训后与各专业出现统计学差异,认为课外培训具有提高创新能力的作用。但是,课外培训后学生流失率(或淘汰率)较高,从73人变为25人。也进行了课外培训后25人与对应的课外培训前的数据的对比分析,未发现统计学差异。因此,不能排除课外培训带来的筛选淘汰效应的影响。
在课外培训过程中出现了人员流失率高的问题,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课外科学探索活动是非强制性的,没有学分和学制强求;创新培养过程中充满了挑战性,除了兴趣之外,还需要努力探索和坚持。
本研究仍有局限性。首先,研究采用的样本量仍然有限,需要继续扩大测试人群数量,尤其课外科学探索活动需要继续探索;其次,人员流失率高的问题需要改善。再者,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的方式仍需不断改善。
在本研究中,参照文献[5]中的创新能力评价表(源于美国学校采用,国内进行了改良)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今后仍需不断摸索完善。
四、小 结
在本研究中发现,在校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水平不高,亟需改善提高;课外培训可能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该研究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人才和能力培养模式一次探索。
[参考文献]
[1]Woods M,Anderson L,Rosenberg ME.Inspiring innova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J].Minn Med,2014,97(9):47-48.
[2]商庆龙,嵩钰佳,苑立军,等.大学生小组协作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5):48,132.
[3]顾鸣敏,王馥明,夏 蕙,等.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调研及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4-5,8.
[4]李 寒,张桂芝,封素娟,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对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病案,2014,15(5):57-60.
[5]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