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钾肥:锻造出中国式发展样本
2018-02-10中国农资黄敏李鑫
□《中国农资》记者 黄敏 李鑫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化肥流通体制改革20周年。回望40年辉煌征程,中国脚步铿锵坚定;回眸20年行业巨变,中国农资故事精彩磅礴。
1958年,盐湖上的一声呐喊唤醒了沉睡亿万年的戈壁荒滩,拉开了中国钾资源开发的序幕。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中国钾肥工业从小到大、从土到洋、从弱到强。
40年来,中国钾肥工业用埋头攻关打破技术封锁,用规模产能回应贸易壁垒、平抑市场价格,更让“中国钾”实现500万吨的历史突破,使中国这个曾经的贫钾国家,向钾盐富集技术迈进,由技术开发、加工生产为主导向循环经济、资源高效利用转变,在全球钾肥市场中雄踞一隅。
亿万农民作为这场改革的践行者、见证者,众志成城,书写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钾肥工业作为这场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砥砺奋进,锻造出中国式发展样本。
资源 利用宝贵资源提升自给率
“钾”是粮食的“粮食”,是农作物三大营养元素肥料之一,对保障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美国地调局统计和中国自然资源部信息显示,当前世界钾盐含量约83亿吨,储量基础约180亿吨,资源总量达2500亿吨。但世界钾盐的分布很不均衡,绝大部分在北半球。中国的探明储量不多,折成氧化钾为8291.6万吨,约占世界的1%。不管从资源禀赋、利用价值还是开发环境,钾肥对中国来说都是稀缺资源。
中国人的“饭碗”要盛“中国粮”使钾盐开发成为必然选择,也是构筑钾盐开发最大价值所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将各项科技研发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国目前已掌握世界上全部钾肥生产技术,钾盐综合利用率由最初的27%提升至80%以上,钾盐自给率由完全依赖进口上升至58%,在提升中国国际钾肥市场话语权的同时,中国已成为世界钾肥贸易价格凹地。盐湖钾肥、盐湖循环产业已经成为青海在国家乃至世界的品牌。”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谢康民在8月22日召开的“2018钾盐钾肥大会暨格尔木盐湖论坛”上表示。
记者了解到,现阶段我国钾肥工业形成了科研、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安装、生产、销售、农化服务等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钾肥生产技术和单套生产能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据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会长王孝峰介绍,2017年我国钾肥产量达到970万吨,在盐湖锂、镁、钠、硼等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碳酸锂、高纯氢氧化镁、金属镁、纯碱等一批工业化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以钾资源开发为龙头,锂、镁、钠、硼等资源梯级开发综合利用的工业体系。
我国是一个钾肥消费大国,但资源匮乏,特别是可溶性钾资源宝贵,让中国不得不重视资源的有序开采。为保障我国钾资源的可持续供应,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对我国钾盐行业发展提出建议,他说,“为了我国钾盐行业顺利发展,行业应当居安思危,认真分析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钾盐可采储量不足,分布不均,尚未找到大型可溶性固体钾盐矿床,枸溶性杂卤石还未得到重视和开发。”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国家的战略资源。确立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依靠技术创新,向制造业下游和高端产品延伸产业链,青海盐湖正在夯实循环经济的盐桥,不断延伸高质量发展的盐路,开创世界无机盐产业建设镁锂钾盐的中国高地。”
技术 创新技术确保钾肥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我国探明的资源储量以盐湖钾矿为主,主要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和新疆罗布泊地区。钾矿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配套开采条件差,且钾盐资源以卤水钾矿为主,钾矿品位相对较低,因而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利用有限资源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国内钾肥需求是中国钾肥人的宏愿。要实现这一目标,创新开采技术势在必行。”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国福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找钾工作有了很大发展。进入1985年,为了迅速改变中国严重缺钾状况,地质部专门安排了中国柴达木盆地西部和北部钾盐的普查项目,为日后钾盐资源的重大发现,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国家政策指引和各项科研资金支持下,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含钾硫酸镁亚型卤水制取硫酸钾”工艺 ,在新疆罗布泊盐湖建成120万吨/年硫酸钾成套装置,使我国拥有了世界领先的利用硫酸盐型卤水制取硫酸钾的技术和产能世界第一的硫酸钾大型装置,该项目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盐湖股份公司自主研发了光卤石水采船、反浮选冷结晶、固体溶解转化等颠覆性技术,形成500万吨氯化钾、50万吨钾碱、40万吨硝酸钾、7.2万吨碳酸钾产能,建成中国最大钾工业基地,创立钾资源“固液转化、驱动开采、贫富兼采、循环回收”的独特开发模式,资源保障由年产100万吨、服务30年提高到年产500万吨服务50年,无形中实现了新“盐湖”的再造。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国钾盐钾肥工业的快速发展助力。经国务院批准的西部大开发十大工程之一盐湖集团百万吨氯化钾工程于2000年开建,2006年全面达产达标。此后,我国相继建成多个百万吨钾肥工程。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钾肥分会会长、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兴富表示,中国钾肥产业在创新氛围中实现了快速发展。他说:“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以及青海省直各部门等多个专项项目支持下,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并举,自助探索与产学研相结合,盐湖股份公司实现了多项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形成了第三代氯化钾工业技术。察尔汗钾资源总利用率由初期的不足30%提高至70%以上,加工厂综合回收率由60%提升至90%,产品品位KCl含量由不足90%提高到98%。察尔汗盐湖钾盐开发由年产100万吨服务38年增加至年产500万吨服务47年,保障盐湖钾肥可持续发展。”
贸易 一带一路夯实国际市场
近年来,随着国内钾肥产业不断扩大,产量快速增加,提高国产钾肥市场份额、保障我国钾肥自给、提升中国在国际钾肥市场中的地位和进口谈判中的主动权,成为世界钾肥价格洼地。国产钾肥的发展,极大地减少了我国钾肥的对外依存度,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全球贸易形势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也在逐步多元化。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国企业主动出击,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据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蕴藏着丰富钾盐资源,约占世界钾盐资源探明总储量的51.1%,是全球主要钾盐生产区,也是未来中国钾盐主要进口来源地。自2008年以来,我国境外钾资源开发在北美、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约有30多个项目,预测钾盐资源超百亿吨氯化钾,为国家钾资源战略储备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信部原材料司处长张文明表示:“我们国家在继续实施扶持国产钾肥发展的优惠政策,保障国产钾肥竞争力和提升自给率的同时也要加快境外钾肥基地建设,实现双轮驱动,巩固国内价格洼地,从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引导企业有序推进‘走出去’步伐。对境外钾肥基地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双翼协同保障我国钾肥的稳定供应,提升我国在国际钾肥市场的话语权。”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建设一个大型钾盐生产企业从勘探、设计、建设到出成品至少需要5-7年的时间,建设周期漫长且投资巨大。据了解,目前我国在境外已进入生产运营阶段的企业只有在老挝的中农集团和开元集团,它们是我国“走出去”找钾和采钾的企业佼佼者。
2018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杨建平首次将中国钾盐产业发展提升到“两会”高度,引起行业关注。他建议,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解决我国“缺钾”问题。他提出,应当加强国内钾盐资源保护性开发,加大对“境外找钾”的战略统筹和引导扶持,提升我国在国际钾肥供应中的话语权,保障我国钾肥长期稳定供应和农业战略安全。他建议,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统筹规划、有序引导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境外钾盐开发。
作为中国钾肥事业的参与者、传播者和守望者,中国农资传媒“钾肥观察家”对于当前中国钾肥市场也有一定的思考。我们认为,钾肥联合谈判机制是中国市场的必然选择,应当由各行业组织牵头,以听证会的方式进行摸底,听取下游用户企业建议,形成共识、协调采购。供给方面跟踪国内资源勘探信息、采集国内钾肥企业产量化数据,需求方面了解复合肥企业采购意愿、针对生产规模调研和摸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