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磷复肥:谱写“磷”安天下华章
2018-02-10中国农资魏萌
□《中国农资》记者 魏萌
与氮肥工业相比,我国的磷肥工业起步较晚,农业领域施用磷肥的历史也较短。建国初期,国内磷肥工业一片空白,设备、原料、技术、产品均依赖进口。面对重重难关,中国磷肥工业的开创者们在“引进来”的基础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完成规模化磷矿开采及磷肥生产装置、技术、产品从无到有的突破,为日后磷复肥工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2018,中国磷复肥工业苦练内功,不断超越自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破浪前行,实现了行业从小到大,技术由弱渐强,产品从单一到多元、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贸易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跨越式发展,对促进农业高效、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写出“磷”安天下的壮美华章。
筑基 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并举
中国的磷肥工业“大器晚成”,从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硝酸磷肥、磷酸铵到现在的磷复肥,整整摸索了半个世纪之久。在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中,国家确定了磷肥工业实行酸法、热法并举的方针,重点安排在南京和太原分别建设两个年产40万吨和20万吨的普钙厂。1958年,南京磷肥厂率先建成投产,宣告了我国磷肥工业的诞生。5年后,利用大炼钢铁时代留下的高炉,我国科学家在江西抚州市东乡磷肥厂成功研制出可以直接使用16%P2O5低品位磷矿作原料的钙镁磷肥。
据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原理事长林乐介绍,在胶磷矿选矿技术和经济关没有攻克,只有大量中低品位磷矿可用,技术和资金又都缺乏的条件下,直到1990年,普钙和钙镁磷肥一直占据我国磷肥产量的94%以上,最高年产量分别达到426万位磷矿做原料,降低投资和生产成本,我国科学家自主开发成功料浆法生产磷酸一铵的技术,并于1988年建成了年产3万吨的示范装置。1993年,又成功研发出独创的硫基复合肥技术,大大降低了投资和成本。如今,磷酸一铵产量已占到全国磷铵产量的一半,为大力发展复混肥料提供了充裕而廉价的原料,而硫基复合肥也已成为我国高浓度磷复肥中仅次于磷铵的一大主要品种。
在消化、吸收、创新和引进技术国产化方面,中国磷复肥工业的先行者们坚持从国情出发,做了大量工作,使我国磷复肥工业在“引进来”的基础上,逐渐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不仅能够自主进行优化设计,自行生产大型装备,而且在磷酸精制、氟碘回收、石膏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开始向国外输出先进技术和产能。吨和120万吨。这两个磷肥品种虽然含磷量偏低,但是含有大量植物需要的中微量营养元素,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肥效毫不逊色,为我国早期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对于中国磷复肥工业的发展来说,1978年是一道分水岭。在改革春风的强力推动下,原化工部组织考察团前往欧美发达国家,对磷、硫、钾矿和复合肥料进行了大量的专题调研,立足国情确定了我国磷肥工业实行“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并举”的方针,以及“大打磷、硫矿山之仗”,坚持精料政策,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加快发展我国高浓度磷复肥的战略。
从1980年开始,我国先后花费8亿多美元,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设备。然而,我国磷矿资源的特点是以中低品位矿为主,杂质含量高,而从国外引进的装置必须以优质磷矿为原料。为了直接利用大量的中品
起势 走进突飞猛进的黄金时期
建国初期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磷肥工业都是以发展低浓度为主。当时,发达国家高浓度磷复肥已占磷复肥总产量的70%,而我国还不到5%。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大批高浓度磷复肥生产技术和装置。1990年后,这些装置相继建成投产,但却面临着市场认可度低和大量进口肥料的冲击,开工率长期不足50%。
据了解,1991年,我国磷肥对外依存度高达39%;1998年,我国磷肥的净进口量达到294万吨P2O5,占当年磷肥表观消费量的31%;2002年,我国磷肥产能和产量虽大幅提升,但净进口量仍有220万吨P2O5。“为了摘掉‘磷肥净进口国’的帽子,我们一方面于1999年向五个部委反映,为国产磷肥争取到‘以产顶进’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从2000年开始每年召开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展示我国磷复肥企业的形象和产品,宣传‘国产磷复肥与进口的一样好’,逐步打开并占领了国内市场。”林乐介绍。
在产能持续扩大、市场与技术日趋成熟、国家政策支持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1990-2010年,我国磷肥产量年均递增6.6%,在2001年至2010年这10年间,我国高浓度磷复肥产量从年产300万吨跃增到年产1300万吨。2005年,我国磷肥产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国产磷肥实现自给自足。从2007年起,我国一举成为世界磷肥出口第一大国。
40年前,我国磷肥产量只有103万吨P2O5,其中高浓度磷复肥只占1.7%,销售收入2.19亿元,与发达国家的磷复肥工业相比,差距巨大。经过几十年的卧薪尝胆,我国磷复肥工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6年,我国磷肥产量达到1662万吨P2O5,其中高浓度磷复肥产量达到1544万吨P2O5,占磷肥产量的93%;2017年,全国磷肥总产量达到1640.7万吨P2O5。其中,高浓度磷肥产量1535.4万吨P2O5,行业主营收入达4792.7亿元,实现利润180.4亿元。磷复肥生产量、消耗量、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
磷肥实现自给有余,使农民用上了价格稳定、物美价廉的国产肥。我国磷复肥工业凭借资源与地域优势,迅速将产能和产品覆盖到南亚、东南亚市场,既有效缓解了企业连续生产、季节销售的矛盾,又提升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产能、产量独占鳌头的同时,我国磷复肥产业产品品种日渐齐全,高浓度磷复肥占比显著提升,各种专用肥、水溶肥、缓控释肥、有机肥等新产品不断涌现,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已形成科研、设计、设备制造和安装、生产、销售、农化服务等一整套完整的工业体系。此外,高浓度磷复肥装置的国产化、大型化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836”装置基本实现自主化、国产化;大型湿法磷酸精制、硫酸的低温位热能回收、大型中低品位胶磷矿浮选、磷矿中氟和碘的回收、磷石膏综合利用等自主开发的技术和装备已经实现产业化,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蝶变 从磷肥大国迈向磷肥强国
磷肥是作物必需的第二大营养元素肥料,对促进作物生长和保障粮食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土壤中的含磷量非常低,全国大约有80%的土壤缺磷,合理搭配施用磷肥对作物增产的效果非常明显。“自从有了磷肥,我国的粮食产量才开始大幅增长。可以说,如果没有磷肥和磷肥工业的支撑,中国的粮食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张福锁表示,“多年来,中国磷复肥大国地位持续巩固,在技术、装备、产品、服务创新等方面不断实现超越。”
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改革开放以来,磷复肥行业在快速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到行业可持续性发展。对此,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秘书长李光分析认为,一是行业产能利用率和装置开车率低下,出清过剩产能的任务依然很重;二是国际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三是资源供应约束加强,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四是磷石膏堆存及综合利用问题突出,环保压力较大。
自2012年国内磷复肥表观消费量达到峰值以来,中国磷复肥行业开始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周期,行业发展从量的充足向质的提升转型。面对问题与困难,国内磷复肥企业积极去产能、调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着重发展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差异化、环保高效的新型肥料,线上线下并举持续推动服务下沉,逐步缓解了产能过剩的压力,促进了化肥供需平衡,推动了国内市场的理性成熟,使行业技术水平更上层楼,盈利能力整体回暖。
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磷复肥工业不断超越自我、华丽蝶变的40年。未来,行业将继续深入改革,推动我国从磷复肥大国向磷复肥强国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