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讲”的时机探究
2018-02-10◆
◆
(甘肃省静宁县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表明,新课改后的语文课堂,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把握“讲”的时机。
小学语文 新课改 案例分析
一、“讲”的时机与内容
教师“讲授”是最基本的课堂形式,指的是教师用语言系统且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组织形式。这种讲述形式,是以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把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只要能把握好课堂讲解的内容,将课堂变得充满趣味,不但不会弱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一)“讲”的时机
语文课堂中,教师“讲”的时机至关重要。什么时候讲,最考验教师的功力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教师针对相关内容设置问题提问学生是课堂中最为普遍的教学形式。教师通过这种方法,分析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以掌握课堂进度。
现阶段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如何把握“讲”的时机,常常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过早的“讲”无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讲”得过晚则无法及时疏导学生的思维障碍。
(二)“讲”的内容
其实在课堂上,如果全部都是教师讲解,学生的注意力肯定不会那么集中,反之,如果教师惜字如金,把整个课堂都交给学生,放任学生自主学习,那么课堂效果也不会好。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明确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什么需要多讲,什么需要一笔带过。
二、“讲”的时机探究
如何在课堂中将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引导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学习目标,“讲”的安排很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把“讲”贯穿始终
在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把知识点填鸭式的讲解给学生,这样造成了很多不良后果,如学生课业压力大、上课跑神、抵触课堂等等。新课改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整个小学教育界进行一场洗涤,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作为辅助,引领课堂。
以六年级上册课文《月光曲》为例: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通读课文,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前后文意思,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少讲,还有课后生字词的部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读音、字义,具体还是要学生自行掌握。但是,课文里也有需要动脑筋思考的部分,需要精讲。比如,贝多芬为什么愿意给一个眼盲的姑娘弹钢琴?又是为什么创作出了新曲子?文章中没有提到“月光曲”,为什么题目叫做月光曲?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需要教师以提问、小组讨论的形式,循序渐进的带学生走进文章,走进故事当中。精讲的内容通常情况下都是文章的重难点,这样的讲解必须经过老师的引导分析才会帮助学生化解难题,取得更大的收获。
(二)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讲”
首先,学生在思路受阻时,往往都是遇到了较难知识点或者课堂重点的时候。一些课文在表达中比较含蓄或者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穷人》这篇课文中,很多学生无法体会到母亲对孩子那份厚重的爱。这时教师则可以从其他角度入手,如“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以“抓”字为切入点,进行提问,问什么会用这个词?母亲是想抓住什么?这样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疏通,也同时教会了他们如何运用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来进行深度思考。
(三)有针对性的“讲”
“讲”的时机把握好,还要注意恰当地“讲”。以朱自清散文《匆匆》为例。教师在提问时,首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要对文章足够了解。比如,在课堂环节中可以询问学生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修辞手法。在文章的开头有排比、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而这些修辞手法在全文中多次出现,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感受文章。当一个学生不理解或者没有找到修辞手法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讲解相关句子,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明白。还有的学生没有说全,这时教师就可以换其他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补充。这样不但能剖析文章,便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学习方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回答都尽善尽美,当一名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或者不全面的时候,不要批评学生,更不要急着说出正确答案,可以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说明。最后,教师再对答案进行整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鼓励学生动脑,踊跃回答问题,每个人在补充的时候都会留意上一个人回答的内容,这也就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对于提高课堂质量,具有很大作用。
三、结论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也是一条必须要走的道路。教师要把握自己在课堂上的“度”,明确关于课堂内容的时间分配、重难点的讲解方式等等,要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可以自主感知课堂,理解课堂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担任着引导的作用。
本文系2017年度平凉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讲授必要性的思考与实践》(立项号:[2017]PLG211)的最终研究成果。